王志根 郭志伟 丁志刚
(山西朔州山阴金海洋南阳坡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朔州 036900)
南阳坡矿6106 综放工作面地面位置在山西省山阴县西北部马营乡山峡村北侧,埋深约245 m。6106 综放工作面可采长度660 m,工作面长110 m。煤层在采区范围内部发育完整,厚约11 m,煤层结构简单;煤层属坚硬煤层,煤层层理呈水平层理,节理发育不明显。煤层顶底板岩性情况见表1。6106 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全部垮落法处理采空区顶板,工作面采高为3.2~3.5 m,放煤高度7.7 m。
6106 综放工作面顶板为坚硬、半坚硬型顶板,厚煤层,煤质坚硬,块度大,顶煤冒放效果不显著。传统端头区域的4 架过渡支架不放煤,降低了顶煤回收率。同时,在顶板完整的情况下,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不够显著,也影响了放煤块度和放煤量,采空区残煤过剩,易造成采空区残煤自燃。针对上述问题,基于6106 综放工作面工程现状,采用弱支护深孔爆破耦合CO2分布式预裂松动的端头放煤工艺(如图1),提高了顶煤回收率,实现了资源高效回收及灾害防控的需求。
表1 煤层顶板岩性情况表
CO2致裂工艺具有致裂坚硬顶板、松动端头顶煤作用,同时惰性气体可降低空气中氧气浓度,有效抑制采空区残煤自燃。根据6106 工作面切眼的布置情况,切眼强制放顶钻孔共布置28 个。两顺槽隅角各并排布置2 个钻孔KC,夹角45°,排距3 m,深度26 m;两出口向外靠近采区帮17 m 之内各布置4 个KB2 致裂孔,钻孔深度为26 m,钻孔排距3 m;其中KB1 致裂孔各布置2 个,每个炮孔夹角45°,在切眼两隅角向里延伸各5 m 位置;靠进老塘1 m 位置开始布置KA 致裂孔各6 个,排距30 m,炮孔直径65 mm。6106 工作面致裂孔切顶示意图如图2。
图1 弱端头支护深孔爆破耦合CO2 分列式预裂松动综放工作面端头放顶煤工艺示意图
图2 6106 工作面致裂孔切顶示意图
利用现有巷道,施工爆破切顶拟在6106 工作面运输顺槽及回风顺槽中进行。沿6106 工作面推进方向布置爆破孔,切断煤柱侧的顶板,使其随着6106 工作面的回采顶板垮落,在煤体上形成的悬臂梁顶板结构发生断裂,减小采动应力,松动顶煤。
初次切顶爆破孔布置在距切眼煤壁40 m 处,沿着工作面推进方向每间隔10 m 布置一个,各炮孔均与工作面平行,仰角为60°~70°,终孔位置为6106 工作面基本顶位置。炮孔爆破时孔底离工作面煤壁距离不小于30 m。具体炮孔布置如图3。根据6#煤层顶板的地质和岩性条件,确定炮孔半径为45 mm,药卷半径为38 mm,采用不耦合装药形式。具体炮孔和装药量参数见表2。
图3 6106 工作面炮孔布置平面图
表2 炮眼参数与装药量表
端头区放煤工艺应采用由工作面里侧向端头区侧顺序放煤的方式,以易放煤区和较易放煤区(2架排头支架范围)放煤为主,放煤步距0.80 m,2~3 轮放煤。
在6106 工作面两端头的过渡架上布置压力监测装置,监测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端头压力变化状况,如图4。在整个观测过程中,工作面向前推进了120 m,在推进过程中将前60 m 不进行端头致裂放煤,在后面60 m 推进过程中进行端头致裂放煤。通过对比工作面端头不放煤与放煤时矿压变化,可发现:
(1)端头放煤与端头不放煤顶板来压步距基本一致,平均为15 m,端头放煤对来压步距影响不大;
(2)端头放煤时的支架压力普遍较不放煤时升高,增加了约4%~6%,矿压显现也较不放煤时剧烈,但是其影响在现有支护条件下能够保证安全,在某些压力显现强烈的区域则需要加强支护。
此外,基于数值模拟软件及现场监测,研究了端头致裂放顶煤和端头不放顶煤时的顶板压力及运动规律,得出端头放煤与不放煤时,端头的基本顶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下沉量有所增加,矿压显现更加强烈。
图4 6106 工作面端头过渡支架压力监测曲线
工艺优化后的工业性试验期间工作面矿压现场实测表明,工作面端头致裂放煤降低了顶板的完整性,使得顶板破坏区域化,有效降低了顶板整体破断带来的剧烈矿压显现风险,降低了支护设备风险。端头支架的矿压有一定的增加,但仍在现有支护装备的适应条件范围,能够保证安全,仅在某些压力显现强烈的区域需要加强支护。
6106 综放工作面端头预裂放煤工艺实现增产7.855 万t,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2 042.23 万元,在提高工作面原煤回收率的同时,降低了工作面采空区的自然发火风险,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可为相似综放工作面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