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松解术侧入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影响

2021-04-12 02:30王会如张侠杰田河水张俊杰张俊杰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刀口针刀椎动脉

王会如,张侠杰,田河水,张俊杰,张俊杰,李 嵘,王 伟,刘 波

(1.濮阳市中医医院骨一科,河南 濮阳 457001;2.鹤壁市中医院疼痛科;3.淇县泓阳中医院疼痛科;4.鹤壁市中医院肝胆脾胃科;5.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一科)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类型,主要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椎-基底动脉血供,降低脑部供血量而形成[1]。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案较多,如药物治疗、手法牵引、手术治疗等方式,但治疗效果均不能达到临床预期效果。中医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佳、花费少的优点,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针刀治疗在中医外治法中较为常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同入路方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该研究旨在观察针刀侧入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间9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47例,其中男20例、女27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53.0±3.7)岁;病程16~33月,平均病程(23.23±2.01)月。观察组患者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37~68岁,平均年龄(52.9±3.7)岁;病程16~33月,平均病程(23.26±1.98)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纳入标准:(1)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2)患者的认知功能正常;(3)患者的旋颈试验阳性;(4)患者的经颅多普勒检查显示基底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异常;(5)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明显变窄,椎间关节移位;(6)中医符合眩晕病诊断标准[3]。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颈椎骨折患者;(2)合并精神疾病者。

1.2方法 (1)对照组:选用后入路法。患者取俯卧位,标记进针点,皮肤消毒。操作步骤如下:①棘间点:刀口与棘间顺序平行、与表皮垂直,快速刺入至棘突顶骨面,调转刀口90°快速刺入,沿棘突上缘切开1~3刀;②关节突关节点:刀口与棘间顺序平行,刀体与表皮垂直,快速剌入至关节突骨面,调转刀锋90°,沿关节间隙切开关节囊;③枕后小肌肉:刀口与棘间顺序平行、与表皮垂直,快速刺入至枕骨骨面,调转刀口90°,快速切开1~3刀。(2)观察组:应用侧入路法。取侧卧位,标记进针点,皮肤消毒后进行操作。①后结节点:刀口与棘间顺序平行、与表皮垂直,快速刺入至后结节骨面,不调转刀口,快速沿后结节切开1刀;②枕后小肌肉:刀口与棘间顺序平行、与表皮垂直,快速刺入至枕骨骨面,调转刀口90°,快速切开1~3刀。治疗频率均为1次/周,共计3次,术后进针点保持干燥,2 d内不可沾水。

1.3观察指标 (1)两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左、右两侧椎动脉及基地动脉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水平变化。(2)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依据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价,总分30分,分数越高症状越轻。(3)临床疗效:①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天气变化、受累等因素影响下偶有眩晕出现,但不影响工作生活;②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但病情不稳定,时有眩晕发生,对工作生活有影响;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测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m、PSV、EDV提升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RI、PI水平降低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患者的左侧椎动脉血流指标

表2 两组患者的右侧椎动脉血流指标

表3 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血流指标

2.2两组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ESCV评分为(10.66±2.05)分,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ESCV评分为(25.22±2.09)分,治疗后患者的ESCV评分高于治疗前(t=5.240,P=0.00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前ESCV评分为(10.59±2.11)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ESCV评分为(26.31±2.21)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t=3.216,P=0.002),两组患者治疗后ESCV相比,观察组患者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t=1.945,P=0.037)。

2.3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13例,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67 %;对照组临床治愈9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6.60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χ2=5.314,P=0.026)。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动力性因素及机械性因素对椎动脉造成压迫或刺激,进而引起血管弯曲、狭窄,影响动脉血供而导致[4]。中医治疗已成为当前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新方向,其中针刀的治疗效果得到临床肯定。针刀是中医治疗中的一种实用微创技术,治疗时既能够调节穴位发挥针的作用,同时又能够分离、切割粘连筋膜及软组织产生刀的效用。其作用于机体能够通过调节颈椎剪切变形能力及抵抗轴向变形能力,发挥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及血流动力学水平,保障脑部血供的效果[5]。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及椎基底动脉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提示针刀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提升脑部血供量。针刀的应用能够通过恢复机体颈椎刚度及应力,促进局部力学恢复平衡状态,有效消除椎动脉被刺激、牵拉的异常状态。同时能够调节颈部骨骼肌细胞凋亡、代谢过程,促使颈部肌肉牵拉力量恢复正常,调节外源性稳定状态,维持机体生理平衡,进而保证脑部充足的供血。通过减轻颈部肌肉紧张、挛缩状态,产生调节颈部区域代谢环境的效用,更利于局部产生的无菌性炎性物质快速吸收,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针刀治疗能够通过降低血浆内ET含量,提升NO水平,改善体液因子的平衡状态,促使椎动脉保持稳定的舒张、收缩功能。同时能够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全血粘度,有效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水平,维持脑细胞正常的生理需求[6]。动物实验表明,针刀松解术能够通过调节TUMP-1、MMP-3及MMP-1基因表达,改善椎间盘细胞外基质降解及合成过程,进而产生缓解颈椎间盘生理性退变的过程,减轻退变的颈椎间盘对椎基底动脉的刺激、压迫,发挥提升脑部血供的效用[7]。观察组患者的ESCV评分、椎基底动脉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且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相较于后入路法,针刀侧入路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斜角肌属于呼吸肌的一类,其参与颈椎运动及呼吸运动,在日常活动中损伤率最高,针刀侧入路能够有效调节斜角肌的异常牵拉,由于该肌方向较为特殊,在活动中更易产生移位,进而卡压椎动脉。侧方入路能够直接作用于斜角肌,解除异常牵拉状态对椎动脉的卡压,有效恢复椎-基底动脉血流。除此之外,针刀侧入路能够直接对颈部的肌筋膜进行松解,促进颈部肌筋膜压力的释放,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刀侧入路及针刀后入路均能够有效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症状体征,提升椎动脉血流量,针刀侧入路效果更为突出。

猜你喜欢
刀口针刀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没有“刀口”的神经内镜技术
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