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印
(兰州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电子商务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流通方式,已经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推动跨境贸易发展的有利推手。电子商务自从面世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据统计,2020 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已达37.21 万亿元,同比增长4.5%[1]。
据最新《2019 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相关专业人才匮乏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短板,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重要瓶颈。八成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新媒体、内容、社群等方面人才需求旺盛,但电子商务专业对口就业率低于行业平均就业率[2]。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电商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匹配程度低,存在巨大鸿沟,企业的“用工荒”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并存。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学以致用;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升职业化水平,成为电商企业最迫切的两大核心需求,当前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亟需改革。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由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网上创业等主要课程及实验环节组成,课程实践性强,涵盖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网络、物流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时间跨度从一年级延续到四年级。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其中电子商务概论是基础,其他课程是其不同方向的延伸和发展。理论课程为先导、实验课程巩固和深化、最后所有知识的综合运用完成课程设计及毕业论文,全过程体现了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3]。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应是整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于各门课程缺乏系统性规划、知识更新速度不一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不同、授课时间跨度大、授课教师侧重点各异等原因,使得各门课程自成一体,相互之间严重脱节,缺乏有效衔接,导致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不一致、培养方式不连贯、教学环节脱节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在电子商务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但在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存在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点及案例滞后,与真实电商环境严重脱节,尤其是实验课程,目前大多是在实验室的电子商务模拟软件上进行的,由于模拟软件的升级换代频率较低,在实验环境方面,无法模拟市场的新趋势和新变化,与真实的互联网环境差距较大,无法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和先进性[4]。
通过传统课程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毕业后只能达到企业的初级运用水平,电商企业往往只能采用职业培训方式来补齐短板,这样加重了企业负担,致使电子商务企业不愿意录用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造成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
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很多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课堂理论讲授、应用流程讲解层面,抑或停留在一些模拟平台操作方面,没有项目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讲授往往以案例形式导入,学生无法认知多元化的案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流程操作及实施过程体会;模拟平台虽然能完成模拟操作流程及体验一定程度上市场博弈成分,但由于模拟项目案例较为单一且数据无法及时与市场数据同步更新,实战效果大打折扣[5]。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尽管学生对相关知识及应用流程能有初级的认知,但缺乏深度应用和理解,远远达不到真正意义上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课程评价体系多以试卷考核等传统方式为主,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考评效果不理想,目标指向不明确,对学生的激励有限。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应充分考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采用过程化指标,根据学分权重设置多元考评体系,加之竞赛参与效果,与时俱进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导向模式以项目为驱动,贯穿大学期间所学电商专业课程,项目的选择以学生自选、实践基地项目、实习企业项目为主,将真实的项目策划与运营管理贯穿大学整体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并结合全国性、认可度高的各类竞赛,促进项目的转化和落地。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以团队为教学单元,对教学过程运用过程化管理,对考核量化单元加以学分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间关联度高,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采用项目导向模式,从大一学习基础性课程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模拟实验为起点开始设计项目,到大四进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时项目完全结束,期间经过组队分工、选题、可行性分析、实践调研、方案设计、整体实施、后期调整等环节,通过理论学习课时和实验实践课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素质,锻炼市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组队合作过程中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与行业无缝对接的高适应性人才。
当学生项目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在项目指导教师的指引下参加各类竞赛。优秀项目可以报名参加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有影响力的全国性行业大赛,其他项目也可以先参加省市级、校级各类行业大赛。通过参与竞赛的方式,与各层级平台项目竞争,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听取专家建议,明确项目优劣势,发挥长处,补齐短板,在完善项目的同时提升学生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竞赛方式完善和展示项目,优秀项目有机会获得风投和天使基金投资,帮助项目的转化和落地,学生直接可以转变为创业公司创始人。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可以进入创业孵化基地和孵化园进行孵化,直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项目导向模式中的项目评价对应的是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效果,但每一门课程都有该课程的考评结果,如何在整体既定的情况下科学评价每一部分即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是一个难题。在考评过程中,采取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可以将每一门课程模块作为一个考核量化单元,如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考评内容为项目的选题和可行性分析、网络营销课程考评内容为项目的营销方案和效果、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考评内容为电子商务网站的组织架构设计等,最后将不同课程的考核量化单元根据学分加以权重,得到项目整体考评结果。在考评过程中,由于项目是作为团队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在给每个学生考评时应根据其在项目中的分工、参与度、贡献度等实际情况,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以项目导向模式变革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以项目为目标导向,以团队为教学单元,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使用过程化管理对考核量化单元加以学分权重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各层级竞赛体现项目效果。该模式综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素养,以期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项目导向模式以项目为驱动,贯穿大学期间大一到大四所学所有电商专业课程。该模式的设计和落地需要获得学校顶层的认可及重视,并建立相应制度给予保障,通过支持各类不同级别的竞赛参与,配套项目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完善课程的考评体系,建立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设置该教学模式的适应期和调整期,真正将项目导向模式落在实处,发挥应有的效用。
第二,项目导向模式从项目选题、可行性分析、实践调研、方案设计、整体实施、后期调整等各模块各环节涉及不同课程,需要全体授课教师统一认识,从不同视角进行授课。每个项目除授课教师以外,还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跟踪项目全流程,项目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需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第三,项目导向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但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学生除了理论学习以外,实践课程的比重加大,加之采用模块化管理和层层考核,学生学业负担加重。此外各类竞赛的参与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要求提高,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