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玮
(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手术室,辽宁 大连 116021)
骨折是因积累性劳损、直接或间接暴力、其它疾病等因素导致骨骼结构的连续性断裂的疾病,该病多见于老年群体[1]。临床应对骨折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患者术后经过恰当处理多数可恢复原来功能[2]。应当注意的是,骨折患者术前需行全身麻醉以消除手术操作带来的疼痛,但患者普遍对麻醉缺乏认知,会产生焦虑、怀疑、恐惧等情绪,影响麻醉进行[3]。因此,在患者围术期应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日常护理、心理护理、健康知识宣教等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并促进患者身体康复。为此,本研究提出施行全面护理,并以我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为例开展实验,取得理想成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于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86例需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给予全身麻醉。其中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34-73岁,平均(50.95±4.23)岁。观察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33-75岁,平均(51.37±4.10)岁,2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2组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骨折疾病;患者在手术及护理开始前均知情本次研究相关的内容并且自愿加入;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并且能够配合护理开展;患者能够提供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在骨折前即已经出现肢体障碍相关疾病者;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认知疾病者;合并严重意识障碍疾病者;合并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本次手术前采取过其他手术治疗者;意识不清无法配合护理者。
2 护理方法: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施行全面护理,具体分为术前、术中、术后3个阶段,措施如下:(1)术前。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积极热情接待,向患者介绍其所接触的相关医护人员,并讲解院内环境,带领患者参观院内,使其了解院内环境,降低患者对医院的陌生感;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关于在院内所需的注意事项,讲解关于床头呼叫器的使用方式,嘱咐患者在感觉异常时可使用床头呼叫通知医护人员;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立即为其进行患部皮肤牵引,采取制动与复位措施,避免患部体位不当引发疼痛,告知患者及家属在院内应注意贵重物品的保管,在住院期间应尽量避免外出,遵守院内相关探视规定。随后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联系,评估其心理状态、承受能力及认知程度。基于上述内容评估结果,选择恰当的方式为患者讲解手术流程、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让患者对医护人员降低防备,建立治疗信心。待手术开始前,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基本的麻醉知识,包括麻醉重要性、麻醉方法、麻醉体位、搬运时的细节、患者需配合的内容等,使患者更为从容地应对麻醉,加强护患配合。术前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与患者讲解关于手术方案及手术治疗成功案例,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适当采取音乐疗法、心理干预等措施帮助缓解患者负性心理情绪,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护理及手术治疗;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告知患者在相关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嘱咐患者在感觉异常时可通知医护人员;在患者术前指导患者完成手术前检查,并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2)术中。手术开始前30分钟仔细核对手术所用器材及消耗辅料,做好消杀等工作。麻醉前与患者核对基本信息,与患者进行轻松的话题交流,告知其手术医生的基本资料。正确摆放患者体位,使用保温毯等保暖工具对患者非手术区域进行保暖,充分尊重患者隐私,做好其非手术区域的隐私保障,保护受压部位以防止长时间手术产生压疮。手术前提前将手术中需要使用到的冲洗液和输注液体加温至37℃,输液过程中可采用输液管路加温器对药物进行加温;麻醉过程中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受限,为避免低温引发不良反应,应将手术室温度设置在24℃-26℃并提前加热病床。患者入室后指导其采取合适卧位,可设置软垫帮助患者减轻不适感。穿刺进行时,护理人员应握住患者手心并均匀用力进行抚触,可主动与患者交谈或进行安抚以转移其注意力,缓解其恐惧感。麻醉后,对患者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特别注意其肢体语言,适当满足患者需求。(3)术后。观察患者伤口情况防止出现切口感染,使用无菌敷贴覆盖切口,与患者耐心沟通,了解其术后的心理状态,疏导患者的担忧情绪。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和采光,保持病房的干净,及时更换床单被套。嘱咐患者术后恢复训练需注意的事项。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帮助患者维持平卧,将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若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应予以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为预防患者拔管后缺氧,需提前给予高浓度吸氧治疗,3-5分钟后再行拔管。考虑到全麻患者苏醒期多存在幻觉、躁动、多言等情况,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患者安全,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是否可能发生坠床等事件,对于坠床等事件发生风险较大患者应与其开展防坠床以及跌倒的健康教育,嘱咐患者家属应注意看管患者;注意观察患者身体营养状态,根据患者营养状态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并定期协助患者翻身,为患者肌肉按摩;手术后观察患者疼痛程度,根据患者疼痛严重程度的不同对患者采取注意力转移、播放舒缓音乐等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必要时可对患者采取镇痛药物治疗;术后需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水平变化,保证患者的血压能够稳定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进行床上活动,由初始的被动活动到主动的肢体活动,改善其关节活动能力,随后逐渐鼓励患者下床锻炼,提高其肌肉耐力与协调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患者出院时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及作息习惯,患者出院后仍需定期开展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并嘱咐患者定期复查。
3 研究指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况,该量表共20个项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各项目得分相加后乘以1.25即为标准分,标准分越高则焦虑程度越严重。护理人员于患者麻醉期间对其配合程度进行评估,评估标准:(1)完全配合。患者完全遵循医嘱配合麻醉;(2)一般配合。患者对麻醉工作存在抵触,经护理人员疏导后可进行配合;(3)完全不配合。患者完全不遵循医嘱,抗拒麻醉工作;(4)麻醉配合度=(完全配合数+一般配合数)/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分值在0-100分之间。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值在80-100分之间为满意,对护理分值在60-79分之间为较满意,护理分值在5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满意以及较满意总和。VAS: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总分为10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感觉越低。ADL:用日常功能量表对患者日常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Fugl-Meyer评分: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总分为33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患肢功能恢复越好。
5 结果
5.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况对比:组间对比显示2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况对比
5.2 2组患者麻醉配合度对比:组间对比显示观察组麻醉配合度较对照组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麻醉配合度对比(n,%)
5.3 2组护理后护理满意度对比:在患者分别护理后分析可见,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30例,占比69.8%,较满意10例,占比23.3%,不满意3例,占比6.9%,总满意度为93.1%。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20例,占比46.5,较满意12例,占比27.9%,不满意13例,占比25.6%,总满意度为74.4%;在患者分别护理干预后分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见,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4 2组患者护理前后ADL、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对比:护理前,观察组患者ADL、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分别为(7.33±0.12)分、(11.03±1.21)分、(51.03±5.21)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ADL、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分别为(3.69±0.15)分、(26.45±1.23)分、(91.45±3.23)分;护理前,对照组患者ADL、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分别为(7.33±0.13)分、(11.06±1.22)分、(51.06±5.22)分,护理后,对照组患者ADL、VAS评分、Fugl-Meyer评分分别为(5.45±0.12)分、(19.23±2.15)分、(81.23±6.15)分。而在患者护理前对患者的ADL、VAS评分、Fugl-Meyer评分进行分析可见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护理后分析可见,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更低,ADL、Fugl-Meyer评分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当骨骼承受的力量超过其自身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强度时可能出现骨折,临床主要表现在外伤后患者以局部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的不断变化,骨折患病率逐年增长,往往需要对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但在临床手术治疗中,如何安全有效的麻醉是一个问题。另外,手术有一定的创伤性,在患者手术后可能出现严重程度不同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为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就需要对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均需给予麻醉以消除手术操作所带来的疼痛,其可分为全身麻醉以及局部麻醉2种形式,具体依据患者病情、适应证、手术方式等情况选择不同方式进行麻醉[4]。应当注意的是,麻醉药物会导致患者循环系统出现波动,全身麻醉者由于用药量大,其波动更为剧烈,患者由于缺乏麻醉相关知识,其可能对此类波动产生恐慌情绪,影响手术进行[5]。同时由于患者术后麻醉效果未完全消失,其可能出现反流、误吸、苏醒期躁动等不良反应,威胁患者安全[6]。
以往传统的护理主要是遵医嘱对患者用药干预,属于被动护理,对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以及骨折的恢复并无明显帮助,同时,部分患者由于生活方式的突然变化可能出现焦虑、暴躁等情绪,这一类患者治疗积极性往往较低,依从性较差,因此对患者采取全面护理十分重要。全面护理在围术期护理中主要包含了患者术前的健康宣教、检查前准备以及心理干预措施,在患者手术前对患者采取健康宣教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及手术的了解程度,纠正患者对手术及疾病的错误认知,从而使患者更愿意配合手术的而开展,并且在患者手术治疗前与患者讲解手术麻醉方式,避免患者过度担忧麻醉影响自身身体健康[7]。此外,在患者手术前指导患者完成手术前检查,能够更方便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保证疗效。而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也十分关键,在患者治疗前,观察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根据心理情绪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影响手术前准备进程。而在手术过程中在手术开始前半小时清点手术相关器械,能够及时发现手术中需要但却遗漏的器械,避免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时没有相应的手术器械,影响了手术的正常进行[8]。另外,调整手术室内温度,并注意患者暴露部位保暖,主要是为了避免患者在手术中受凉感冒,影响术后的康复。在手术完成后,加强对患者术后病情变化的检测,能够直接观察到患者的身体状态,及时发现患者异常并告知患者配合医师治疗,能够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另外,在患者治疗后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并对其采取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更有利于患者手术后身体康复。而对患者采取饮食干预措施主要是为了补充患者身体所缺的营养,提高患者身体免疫力,从而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促进患者身体康复[9]。手术后仍对患者展开康复等相关健康教育,使其重视术后的康复训练,从而愿意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手术后的治疗及护理,从而帮助提高患者康复训练效果。而在手术后,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能够选择合理的疼痛护理方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痛苦,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也可对患者采取一定量的康复训练,帮助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肺功能,以提高患者身体机能,使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10-11]。另外,在患者出院后加强对患者的随访,能够随时了解到患者的恢复情况,为患者解决在院外康复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患者养成良好习惯的督促,以保证患者的院外康复安全。为此,本研究提出对此类患者施行全面护理,并实际以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为例开展实验。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麻醉配合度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本次研究中于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手术及麻醉的重要性,需要配合的内容等,加强护患合作效率,同时在术中调整患者体位、室内温度等维持其舒适度,配合语言、动作加强安抚效果,缓解焦虑情绪,术后则重点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加以预防,确保患者安全。另外,在全面护理中,加强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及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支持,护理人员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能够有效拉进护患之间的关系,而在患者手术完成后加强对患者的日常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从而减少患者治疗痛苦,较常规护理更有利于降低VAS评分,同时,加强患者的术后护理,预防多种并发症发生能够明显缩短患者术后康复的时间。在本次研究中,在患者分别护理干预后分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见,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患者护理前对患者的ADL、VAS评分、Fugl-Meyer评分进行分析可见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护理后分析可见,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更低,ADL、Fugl-Meyer评分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全面护理不仅能够帮助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提高麻醉配合度,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患者手术后康复,并且能够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护理优势更明显。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骨折患者手术期间施行全面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焦虑程度,提高麻醉配合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