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陆海统筹,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于陆海生态环境统筹治理作出了部署,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指明了方向,也对新时期海洋经济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作出了深刻阐释。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塑料垃圾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加重了政府的负担。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是新时期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海洋塑料垃圾问题的性质决定了其治理的高成本特征,加之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以政府为治理主体,政府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中执行效率较低、治理成效不理想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因此,亟需寻找新的治理路径。公众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是新时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目前公众参与已经逐步体系化,公众作为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参与主体之一,为推进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起到很大的助力作用。但是学界很少有学者从“治理”的视角研究公众参与海洋塑料垃圾的治理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政府与公众互动模式,“治理”以全新的政府、社会和市场关系为依托,在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各治理主体之间能够进行平等博弈的良性互动。因此,本文以厦门市为例,试图探讨公众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挑战与成效,为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
1.公众参与促进了垃圾监测数据的收集
厦门是一个拥有约234公里海岸线、31个岛屿的沿海城市,但目前整个厦门的海洋保护行业发展还不是很完善,没有专门从事海洋垃圾治理政府部门,相关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甚少。在参与国际垃圾治理合作和交流中,我国缺少数据和行动,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员]。为改变这种情况,厦门市政府积极引导由公众组成的相关组织进行海洋垃圾治理。在此契机下,仁渡海洋和红树林基金会共同组织发起了“守护海岸线——中国海岸线垃圾清理与监测项目”,该项目通过组织与协调相关社会环保团体组织、研究海洋塑料垃圾的科研院校等机构开展海岸线垃圾监测研究,以此凝聚公众力量参与海岸线塑料垃圾监测与清理,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海岸线垃圾治理的数据支持。在厦门市公众的积极参与下,项目组已于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发布了《中国若干典型海滩垃圾监测研究报告2018》、《中国若干典型海滩垃圾监测研究报告2019》和《2020守护海岸线第6次科研监测报告》。报告分别公布了厦门市海洋塑料垃圾的监测情况,为关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问题的公众、政府提供数据支持[圆]。
2.公众参与提高了垃圾的清理效率
由于海洋塑料垃圾来源广,且分布不均匀,清理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政府单方面处理的效率明显偏低[猿]。厦门市为沿海城市,这使得厦门市公众在参与塑料垃圾治理具有涉面广、面向第一线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充当海滩、滩涂等沿岸塑料垃圾清理的“监督员”,将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应的政府部门。面对清理行踪漂浮不定的海洋塑料垃圾问题,公众利用自身个体的分散性,以散治散,从而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塑料垃圾分布情况的把握,提高了海洋塑料垃圾的清理效率。
3.公众参与加强了垃圾危害的宣传
在厦门,少量由公众组织形成的团体组织正在积极引导与鼓励公众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具体行动。例如,厦大绿野和JGEA等涉海环保学生社团除了在校园人流较多的地方张贴相关主题的宣传标语外,还通过在校内开展塑料回收活动——“塑料生机”、举办“塑料环保知识竞赛”等方式宣传塑料垃圾的危害,对校园里的公众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相关团体组织也在积极开展涉海环保项目。海洋生态守护者志愿服务队、厦门小小鸥自然生态科普推广中心等通过召集厦门的志愿者进行一系列的塑料垃圾清理活动,在清理海滩塑料垃圾的同时,又倡导了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减少使用塑料制品的理念。不仅如此,相关团体组织还通过自身的优势,积极进行海洋生态文明宣导。厦门小小鸥自然生态科普推广中心曾组织策划了海洋生态文明宣讲团进企业、进机关和进社区等活动,利用开展相关宣传讲座的活动机会令公众学习认知海洋塑料垃圾的危害。
1.参与个体知行不统一
近些年来,海洋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海洋塑料垃圾治理问题。通过实地走访,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厦门市民对海洋塑料治理的关注程度正日渐提升。在问卷调查中,被问及是否关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时,非常关注与比较关注者居多,分别占31.27%和44.96%。表示不太关注和从没有关注过的受访者占少数,分别为19.9%和3.88%。但是在对公众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行动意愿情况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59.43%)表示不太愿意参与到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中,仅有3.3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参与到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中。大部分受访者对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参与热情不高,他们认为有时候自己想要参与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认为这是政府应该负责的,自身做这个事是多此一举,浪费了他们自身的时间。由此可见,公众普遍没有意识到自身应该对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负起责任和义务,往往光说不练,言行不一,缺少具体的实践行动,知与行呈现断裂的状态。
2.参与主体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年龄结构多样,但是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主体结构不尽合理。年轻人对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认知与把握往往比中年人强,实际操作能力也高。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年轻人整天忙于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较少关注和参与海洋塑料垃圾的治理。他们往往以没有时间、没有兴趣为由不愿意参加到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活动中来。根据笔者对调查的数据交叉分析显示,21耀35岁的群体在“从不参与”的比重中较大,占比32.46%。愿意并实际参与到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工作中的,往往都是年龄40耀6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在调查中,“总是参与”的比例达22.22%,“经常参与”占比31.75%。这些中老年人群大多均已退休,为了丰富生活,愿意把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作为自己闲散无事的消遣,并可以给予大量时间参与到相关的治理活动中。由此可反映出,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中,中老年为主要参与群体,而青年人对此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
3.参与层次浅表化
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中,公众的主要参与内容有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设计方案的意见征集、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实施方案的听证与研讨、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实施阶段中的监督和日常的减塑行为。但是,大部分公众都仅仅停留在日常的减塑行为的浅表层参与,多以日常注意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和身体力行参与一些减塑活动为主。根据笔者问卷调查,选择“从点滴做起,注意减少使用塑料制品”、“身体力行宣传减塑知识”、“参加海滩清理、潜水清理、海上打捞塑料等减塑公益活动”较多,分别占73.64%,51.16%,49.61%。相反,较为重要的“设计方案的意见征集”、“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实施方案的听证与研讨”和“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实施阶段中的监督”这猿类深层次参与占据的比例却不大,分别占24.81%、21.71%、23.06%。公众大多以参与流程麻烦、自身想参与治理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为由而没有参与到其中。
4.参与组织化程度较低
当前,公众组织化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渠道有两种。第一种是公众加入相关民间海洋环保团体的组织。第二种是公众加入社区组织,如业主管委会、居民社区委员会、社区中介组织组建起来的自治组织。目前厦门虽然有一些组织团体积极在开展相关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但组织化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并未受到广大公众的欢迎,参与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笔者调查,偶尔参与和从不参与占的比例较多,分别为53.23%和34.63%。公众在非政府环保组织举办的相关宣传活动中,大多数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没有真正意义上投入到政策宣传的学习和实践中。在社区组织举办的活动中,公众认为组织工作人员的相关政策解说不具有专业性,因而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由此可见,非政府环保组织和社区组织虽有投入到工作中,但是没有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公众对其存在距离感。
总体来说,公众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在当前我们也应积极面对挑战,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资源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继而促进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