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白晓娜
说到京津冀的“轨道交通”,离不开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河北省打通拓宽“对接路”32条段、2005公里;此外,在“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公路联通达到了46条。
新中国成立后,京津冀的铁路越来越多,车越跑越快,三地之间越来越亲密。用天津铁投控股集团总经理蒋道彬的话说,京津冀铁路网是我国铁路网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在这片燕赵大地上,锐意进取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停止过轨道上的脚步。
2008年,中国国产时速350公里CRH3“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在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下线。随后,100多年历史的“老龙头火车站”——天津站翻新扩建结束,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铁路——京津城际运营,将中国带入高铁时代,京津两地形成“半小时通勤圈”。
更重要的是,中国高铁再次从京津冀起飞了!2011年,京沪高铁通车,1300多公里的距离只要5个多小时。2012年,京石高铁通车,两地出行时间最短压缩到1小时07分。2013年,津秦高铁开通运营,两地出行时间压缩至1小时11分。强烈的市场需求随着铁路通车被释放出来。天津西站副站长任洪权说:“津保铁路开通后,天津西站日均发送旅客1.8万人,增长近50%,平日上座率达到70%,周末高峰部分列车能达到100%。”
而在“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项目负责人高明明看来,人流就意味着信息流,进而将带来物流和资金流,“发展城际铁路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构建以快速度、大容量的城际铁路为主体的城际交通网络,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与有序转移,引导京津冀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京津冀地区将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3大通道为主轴,到2020年,与既有路网共同连接区域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小时至1小时通勤圈,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远期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为骨架的城际铁路网络。
2016年10月,作为京津冀城际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从北京到唐山的京唐铁路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唐山站,这座百年历史的“中华第一站”,经历了1907年西迁,经历了1976年在大地震中的毁灭,又经过4次重建,在2013年变身高铁通道的百年老站,迎来了它与北京之间的新故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调“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提出要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将轨道交通作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和重中之重。
高铁成网,活力涌现。加快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年9月,石济客运专线建成通车;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2020年12月27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随着京津冀“高铁名单”的不断壮大,空间上的“一体化”悄然变成时间上的“同城化”,极大便捷人们的出行,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群正由以前京津之间的“双城记”向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多城记”迈进,这对于整个京津冀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除了公路和铁路,海港和空港也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出力。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也已经分别列入三地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港口协同”和“京津冀机场群”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年,天津将借助独特的港口资源禀赋,推进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动,提升服务辐射三地产业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表示,年内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8%,全力打造京津冀最便捷的海上门户;推进5G技术与码头生产作业深度融合,加快北疆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推动靠港船舶岸电规模化发展和常态化、便利化使用;全部淘汰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打造“公转铁+散改集”双示范绿色港口;充分发挥滨海国际机场区域枢纽功能,引育基地航空及物流枢纽平台,构建大通关基地,大力发展航空货运。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表示,智慧交通是发展的热点和重点,未来30年,交通首先要构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设施网络,在这个基础之上,交通还需要和城市、产业等连接在一起,才会产生新业态、新模式,比如车联网。智慧交通让物理世界更有序,数字世界更高效,城市交通的安全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
“十四五”已经开启,从高铁到地铁,从公路到港口,从港口到天空,京津冀的“交通路”越来越顺,更好的服务京津冀居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