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021-04-09 05:48章其波
唯实 2021年3期
关键词:宿迁市生态园林宿迁

章其波

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既是展示城市特色和魅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宿迁自1996年建市之初就确立了“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把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作为营造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宿迁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优美的湖滨城市、充满活力的创业城市、人民满意的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生态整治修复等一系列举措,守住蓝天碧水,建好绿色家园,形成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局面。一是绿化覆盖率显著提升。2019年城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到43.86%、41.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度增长。二是环境优良率显著提升。河水更加清澈干净,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全部实现100%,2019年市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63%。三是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宿迁百姓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3.6%,城市园林绿化满意率达96.7%。2019年12月,宿迁市顺利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组考核验收。2020年1月,宿迁市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

一、聚焦以民为本,打造和谐共生的民生园林

坚持以民为本理念,注重推进园林绿化社会性、自然性、艺术性的融合统一,实现了城市从单一景观功能向景观、生态、休憩等复合功能的转变。

聚焦亲民,注重系统布局。坚持将公园系统、绿地系统、道路系统等作为生态系统进行统筹考量,通过合理布局、科学搭配,满足市民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需要。着眼构建均衡公园体系,充分考虑公园绿地的服务半径,合理规划建设精品游园、街头绿地和小微公园,形成了搭配合理、类型丰富的公园体系。近四年来,全市共新改建城市绿地139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11%,市民出行300米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着眼构建绿道生态系统,全面整合水系、公园、广场、“绿轴”等空间,加强生态连接和相互贯通。目前,已建成环古黄河绿道、人民大道绿轴等城市绿道99公里,形成了东西以环古黄河绿道,南北以人民大道、迎宾大道为骨架的“三环三沿一轴”绿道网络结构。

聚焦便民,突出开放互动。牢牢把握绿地服务属性,通过构建开放式、共享式、互动式园林空间,着力构建“人能进得去、有活动空间、有服务功能”的公园绿地系统。遵循打造“没有围墙的城市”理念,新建小区不设围墙,老旧小区试点开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推进单位庭院开放,变机关单位内部园林为公共游园,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务局、骨科医院等59家单位庭院完成改造,中心城市90%以上的机关单位实现“敞院”开放。围绕增强互动性,按照“可进入、留得住”要求,创新采用“公园+文化”“公园+体育”“公园+小型游乐设施”等方式,合理设置休息、锻炼、娱乐设施,着力打造共享绿色空间,莘园、河滨公园等24个新改造公园成为群众休闲新去处。

聚焦民心,留住乡情乡愁。将地方乡土人情元素充分融入园林绿化之中,打造能够引起市民共鸣、勾起市民乡愁记忆的独特景观。着眼营造乡土风情,对城市古树名木和后备资源100%实行挂牌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韵味。着眼营造乡土记忆,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推广种植国槐、刺槐、榆树等乡土树种,目前已建成黄花槐片区、印象黄河公园水杉林等九大乡情树林。

二、突出特色内涵,营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

把塑造城市个性贯穿于园林绿化全过程,突出园林绿化艺术和文化上的“美”感,推进景观、生态融合共进,打造特色鲜明、美轮美奂的生态园林景观。

精心塑造城市“形态”。系统考量总体布局,科学布局绿环绿廊、广场绿地、街头游园,逐步形成了以城市林荫路系统为网状框架,以公园、休闲广场为多点布局,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的绿色生态网络,市区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2%,林荫路推广率达87.8%。精心打磨微观设计,充分结合地形、水体、背景林等自然或人工条件,最大限度地依托原有生态、尊重自然风貌,建成如意谷片区、下相公园、仁恒里街区等一大批造型优美,更具视觉享受的园林景观。

调和城市美丽“色彩”。突出城市“色彩”定位,在充分理解区域自然景观和实地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分区规划中心城市自然景观“色彩”,形成了区域景观各有侧重、不同片区特色鲜明的“色彩”风格。做好植物选择,统筹考量生物多样性需求,编制《宿迁市适生木本开花植物名录》《宿迁市适生乔木名录》等正面清单,进一步丰富城市林相景观。做好手法设计,善用“色条”“色块”,陆续实施90余项彩化工程,先后打造世纪大道、南湖路、洪泽湖路等一大批“彩色大道”,形成了“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丰富多彩的四季景觀。

丰富城市“味觉景观”。突出“香味”,把花香融入城市肌理,相继打造黄河南路、国土西巷爱情长廊等30余项花海、花街、花墙、花廊项目,雄壮河湾、环城西路等已经成为城市的“味觉景观”。突出“韵味”,规划建设骆马湖路、洞庭湖路、黄浦江路等42处落叶景观路,改变以往对落叶“随落随扫”的作业方式,让萧萧落叶和缤纷花瓣成为城市的一道落英美景。

三、提升环境容量,建设现代宜居的生态城市

把绿色生态作为宿迁最大的发展优势,坚持河道蓝线、城市绿线、生态红线“三线”融合的理念,围绕建设“水美城市”目标,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与整治力度,全力放大生态底色。

突出生态建设,提升环境容量。坚持“面子”和“里子”相结合、地上与地下相统筹,全力谋划实施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立足建设海绵城市,坚持城市与自然共生理念,将城市绿地和景观水体相结合,先后建成九鼎公园、财政广场等海绵体绿地,让绿地变身为“有生命、会呼吸”的城市海绵体。立足打造城市高效“体循环”,持续推进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管网,污水处理率达到95.6%。立足建设“无废城市”,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环境更加干净整洁。

突出生态治理,着眼“天蓝水清”。着眼“天更蓝”,以“263”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扬尘、交通尾气、工业废气、餐饮油烟、工地喷淋、道路洒水、驾校整治等治理行动,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着眼“水更绿”,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配套、全域修复、全域清流的“五全”理念,全力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老便民河、洋大河等22条黑臭水体得到全面整治,马陵河、古黄河等一批历史遗留生态“顽疾”得到有效解决,宿迁市也因此成功入选了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深入开展大运河沿线、骆马湖沿岸“一线一岸”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推进码头堆场清理、堤岸環境提升、通航秩序规范等5大类13项重点任务,“一线一岸”成为宿迁新的城市风景线。全面推进马陵河综合整治工程,系统实施棚户区改造、雨污分流、生态修复等工程,过去的“龙须沟”变成了现在的生态河、景观带,整治工程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黑臭水体整治典型范例、江苏省首批生态样板河湖等。实施古黄河滨水景观建设,全面推进截污导流、河道疏浚、水系沟通等工程建设,形成了绵延数十里的古黄河风光带景观,并成功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突出生态修复,成功“变废为宝”。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并重,加大对自然山水等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力度,有序推进山体、水体、城市废弃地修复,通过空间再造、生态再造,实现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如在三台山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废弃矿塘修复、林相改造和坡地利用,有效推动了三台山森林公园扩面提质,三台山森林公园成功获批国家4A级景区,如今已成为宿迁“城市的明珠、生态的名片”。

四、注重机制保障,凝聚多方参与的创建合力

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充分整合宿迁全市行政、市场、群众等多元化资源,构建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通过构建法律、制度、标准框架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环境。从法治层面着手,制定出台宿迁市首部地方性法规《宿迁市城市绿地保护条例》,将湖滨公园、雄壮河湾公园等15块城市绿地确定为永久保护绿地,让城市绿地建设和保护有了法律支撑。从规划层面着手,精心修编《宿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宿迁市绿道规划》等各类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引领调控和刚性约束作用。从标准层面着手,市、区按照同一标准先后制定了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等城市管理导则100余项,进一步明确相关指标和具体参数,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等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坚持市场化运作。改变了以往单纯靠财政投入的运作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和生态保护等项目建设,为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提供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撑。创新市场化运营,在三台山衲田花海、虞姬公园等项目建设中,探索实施EPC(工程总承包)建设模式,通过设计和施工环节的无缝链接,确保工程设计效果和建设效果相统一。购买市场化服务,实施环卫保洁市场化、一体化改革,通过与北京环卫集团合作,引进先进的作业设备和科学的作业模式,全面提升环卫综合能力。

坚持社会广泛参与。积极引导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突出创建为民、创建靠民,着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2017年,宿迁以年度测评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始终保持在江苏省地级市前列。聚焦“高层次”统筹,通过领导挂钩绿化片区管养、河长制、文明小区创建等方式,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责任,形成层层落实、协同作战、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聚焦“高频次”发动,依托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加强宣传力度,切实增强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影响力。聚焦“零距离”互动,定期组织“星期三政民互动”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专场,持续开展植绿护绿等活动,全面提升群众参与率。聚焦“全社会”监督,鼓励市民、社会组织、媒体等参与检查督查,形成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强大社会合力。

生态环境是关乎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一项永续性民生工程。宿迁虽已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殊荣,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永无止境。宿迁将持续把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这项工作抓好,全力打造“天更蓝、水更清、林更茂、景更秀、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宜居宿迁、美丽宿迁。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37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宿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宿迁市生态园林宿迁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The Thirty-Six Stratagems in Primary English Classes
The Way of Writing an Attractive Cover Letter Through Receptive Aesthetic Theory
大运河·宿迁
生态园林建设中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以文化为支撑撬动宿迁融进“一带一路”
张晓芳作品
研析树木修剪技术在生态园林建设中的渗透
关于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