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易晓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也给高铁乘务工作创造了更多的就职岗位,但是,由于我国高铁乘务专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乘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需要不断探索,故而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以高铁乘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为探索切入点,深切认识到当前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来推动高铁专业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 高铁 乘务专业 人才培养
1 前言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至201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到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的60%以上,这标志这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高铁时代[1]。而为了同步提升铁路运输服务与客运服务水平,积极培养建设更高素质、高质量的高铁乘务专业人才也成为了广大告知院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在下文中,笔者详细介绍高职院校基于高铁乘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并进一步指出具体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与相关改进措施,旨在为后续的人才培养工作添砖加瓦提供参考思路。
2 高铁乘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在“四纵四横”的基础上, 推进“八纵八横”建设,今后几年将是中国高铁高速发展时期。 据相关数据显示,该专业人才缺口将近20万,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高铁具有明显的速度快、安全、舒适等特征,故而近年来高铁已然成为了人们1000公里以内旅途的首选交通方式,在此情况下,高铁旅客必然会含括多个年龄段、多种职业,故而在其旅途过程中,对于铁路乘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由此可见,乘务人员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只要这样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以自身一流的专业素质来为旅客提供高标准、规范化的个性服务[2]。其次,在高铁旅途中难免会遇到各类突发的意外事件,例如因设备故障造成列车临时停车、列车晚点、旅客突发疾病甚至旅客之间突发争执等,此时,则要求乘务人员能够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既能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安抚旅客焦躁情绪,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快速做出妥善的安排与协调。另外,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逐年提升,乘坐高铁的外籍旅客也逐渐增多,此时,乘务人员则应当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交流及优质人际交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乘务工作中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样的,由于高铁逐渐成为短途旅游的首选出行方式,故而乘务员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当储备专业的旅游知识,以便于肩负传播旅游卫华、推介旅游景点的重任。
3 高职院校高铁乘务专业人才培养不足之处
3.1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到位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由于高铁乘务专业开设的年限相对较短,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形成过程稍显凌乱,且不少学习内容未能紧跟时代发展稍显滞后,在此情况下,学生在踏入工作崗位后有可能出现专业技能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情况[3]。其次,除了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学生服务意识、敬业精神以及抗压能力等软素质培养对于提升乘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而言也特别关键,但不少院校并未重视这一问题,在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素质与心理素质上存在较大的缺失。
3.2 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不合理
高职院校乘务专业不少课程开发缺乏科学的调研基础,甚至不少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所需要从事的岗位工作实际相偏离。另外,教材种类相对较少,且部分教材内容相对浅薄,难以满足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教材专业度较低时当前高职院校高铁乘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最大阻力,大部分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均为通用教材,其中所涉及动车组的内容较少,而缺乏针对性的教材也无法指导学生掌握专业的工作技能。
3.3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尽管目前高职院校大力提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实施条件短缺等现实原因,事实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并未能完全发挥该模式的效益,校企合作没能深度融合,则导致部分合作企业仅仅是把乘务专业的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而非真正为其打造职业素质养成与操作技能锻炼的实践平台。
3.4 师资力量薄弱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高铁乘务专业任教的教师通常为如下三类,其一,其他专业教师经培训后转型执教;其二,联合办学单位兼职教师;其三,高校毕业生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无论是哪一类的教师都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在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的教学条件下,自然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乘务专业人才[4]。
4 高铁乘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4.1 适应市场需求,精心设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适应铁高铁行业人才发展需要,高铁专业依据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的途径,主要培养面向从事高铁动车乘务服务及管理一线岗位急需的乘务、乘服、高铁车站地勤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具备良好文化基础素质、身体素质、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修养,熟悉铁路乘务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基本知识,熟练掌握高铁乘务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具有较强服务、管理、协调和灵活应变能力、较好的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为旅客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服务的“宽基础、多方向、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依据市场的多元化需求,结合学院办学实际,综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得出高铁乘务特色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能力:
通用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操作、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等技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交流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具有较强尊敬守法意识、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专业能力:具有高铁服务规范和操作技能;掌握旅客的运输流程及相应注意事项;熟练使用服务、安全设备设施;具有与乘客较沟通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具有乘务服务礼仪和化妆的能力;掌握医疗基本常识和急救处置的基本技能;具有列车各项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对乘务组工作的管理协调能力;旅游地理和旅游文化的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的能力;具有变化岗位的适应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实施中,应当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使高铁乘务专业学生能够符合高铁运输对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定位。作为教师应当时刻关注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动态,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时刻贴近社会实际来学习现代乘务服务与乘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加强培养锻炼学生们的语言沟通能力、礼仪规范、心理学技巧等,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为展现出高质量的职业面貌。此外,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对学生服务意识、敬业精神以及抗压能力等软素质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勇于创新,有所突破。
4.2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在为学生们设置相应的课程时,可以充分吸取铁路部门对于人才培养工作所提出的意见,将课程与学生就业岗位紧密衔接,避免出现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侧重不合理的情况。在课程设置上则应当包含技术讲解、服务理念等基本课程,并且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逐渐积累,学校还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训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服务礼仪、列车服务等专业能力,在与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积极針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多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例如为了强化铁路旅客运输服务、高铁服务礼仪,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车站安检作业与售票作业、列车迎接旅客与解决突发事件等场景,力求学习情境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以此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
4.3 建立校企互融模式
校企互融模式是指企业与院校双方在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应当做到深度融合,做到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双赢局面。对于企业而言,应当积极接纳院校学生,为其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职业引导为导向,以加强学生职业意识为目的来充分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水平。同时,对于院校而言,则可以建设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加强校企文化深度互融,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4.4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高铁乘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目前我院该专业教师的配置情况是:专业基础课,例如高速铁路概论、形体、形象设计与化妆等由企业专家、行业教师担任;公共基础课,例如社交礼仪等由德育教师担任。因此,目前我院急需具备一定的高铁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高铁乘务现场服务经验和技能,了解高速铁路行业发展动态的专业教师。对该专业教师配置的建议:1、合作学校派遣教师。铁路客运服务专业是新兴专业, 这就要依靠校企合作单位派遣有高铁、动车从业经验专业教师任教。2、加强培训现有教师。依靠自己的优势和资源集合学院的优秀师资力量——走出去、学进来、教下去,到行业培训,到合作院校学习,到铁路单位实践。3、招聘录用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要有连贯性,无论是派遣教师还是聘请教师,都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和一时之需,这对专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学院还是要招聘相关专业硕士学历教师。
参考文献:
[1]杨蕊瑞.互联网经济视域下的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以高铁乘务专业为例[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4):203.
[2]冯召伟.高职院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05):12-13+16.
[3]邢桂先.校企互融模式下高铁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26+25.
[4]袁冬梅.高职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以空中乘务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7(06):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