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非控排企业的入局机会与落地路径

2021-04-09 23:56:09徐汪洋
张江科技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碳效率企业

■文/徐汪洋

企业需要基于各方面用能、排放数据的汇集,遵循国家、行业的权威测算标准,构建适合于自身的碳排放计算模型,以全面的碳排放状态监测支撑精细化的现状分析与减碳管理提升,获取先发收益。

非控排企业抓住入局机会

“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控排任务首先覆盖到了电力、石化、建材、钢铁等高碳排放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也自然而然地开启了自身的碳资产管理。然而,控排企业毕竟很少,对“双碳”这个未来40年的大布局,其他行业领域中的非控排企业是否与之无关,是否没有机会借此提升自我,获取收益?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按照目前中国的碳排放水平与结构,“3060”目标相对于欧美已达峰的国家,其时间紧迫性不言而喻,仅仅依托高碳排放行业很难达成预期目标。因此,“双碳”任务需要各行各业齐心协力优化生产结构、提高能效,共同助推整体碳排放效率的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进,“双碳”目标很快会被逐步分解下放,这不仅仅会推动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传统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新能源等相关战略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还会对其他行业领域产生倒逼作用,促进其转型升级。未来,市场上将会逐步形成一条无形的基准线,依托以碳排放和产能为核心的“综合效率指标”,引导各行业进行生产结构的重分配。在满足基本生产需求的前提之下,企业将围绕“综合效率指标”调整自身决策:能超出基准线的,意味着企业能够在同等碳排放的情况下达成更高的产值,相较同业获取超额溢出利润;反之,对企业而言,出售自身的“排放权”可能会是更具有经济效益的选择。基准线的确立大概率不会完全由政府确定,而是更多依托市场自动生成,政府起到引导和边界管控的作用。市场的发展阶段与供需状态会进行动态调整,以确定基准线的位置。市场的引导将帮助行业进一步优化生产结构分配,提升整体的产能效率,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如同等碳排放下产值的提升)。在这样的产业及市场生态下,碳排放“综合效率指标”也很可能会成为企业未来生产决策中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

非控排企业布局推进“双碳”工作

目前,大部分企业对“双碳”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基本的概念认知,但对如何执行缺乏清晰的思路。其实,从方法路径的层面而言,“双碳”工作的开展与数字化转型等企业转型升级并无明显的区别,“三步走”对“双碳”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摸清碳排现状

大部分企业之前可能已经开展了一些节能减排的工作,但其实对自身的碳排放水平并没有十分准确、细致的监测计算。在如今的大背景下,碳排放的动态监测与准确计算是一切的基础。企业需要基于各方面用能、排放数据的汇集,遵循国家、行业的权威测算标准,构建适合于自身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动态、量化地监测自身的碳排放水平。

然而,仅仅对总量的测算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需要对碳排放状态有更为细致的认知。例如:结合产值,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碳排放强度,明确近期碳排放量的提升是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还是由于生产效率的下降;结合对碳排放的分类监测计算,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碳排放结构,明白自身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哪里;结合不同月份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对比,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碳排放趋势,明白自身的碳排放结构是否有时序性、周期性的变化,哪些环节的碳排放出现了明显的增幅。

企业如果能综合考虑碳排放总量、排放强度、排放波动情况、排放时序特征等维度,也就能够全方位地刻画自身的碳排放行为特性,建立起企业级的碳排放标签画像,并进一步总结出企业自身的碳排放模式。只有具有精细化的碳排放状态监测,才能支撑精细化的碳排放现状分析,也才能保证后续精细化的碳排放管理提升。

除了企业以外,园区也同样可以刻画全面的碳排放行为特征,并且可以在园区层级进一步从区块、行业等维度视角细化感知、量化核算不同区块、行业的具体排放态势,完成园区碳排放的全景剖析。

●认清差距问题

在了解自身碳排放现状之后,企业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对自身的效率进行一个准确的评估。企业只有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足和差距,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提升。如果企业已经完成了对碳排放现状的全面监测与分析,那么可以基于各方面的细分维度,自上而下,由粗而细,体系化、全面化、量化地对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估、对比。这种对比也可以从多视角开展,主要包括以下3 点:一是标准对比,即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进行对比;二是区域对比,即与同区域其他企业的排放水平进行对比;三是行业对比,即与同行业属性其他企业的排放水平进行对比。

对比也同样不应该局限于单点,而应当依托碳排放效率综合评估的体系化结构展开,分别从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波动性、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增长速度等多维度进行。通过这个对标过程,企业一方面可以了解自身就国家或地方标准而言是否达到了要求,这是最为基本的差距识别,另一方面企业也能明确自身在行业、地区的领先或落后程度,并通过与业内领先企业的对比,准确了解自身未来的可进步空间。

●厘清改进思路

在摸清现状、认清差距之后,企业可以建立自身的提升优化路径。虽然优化路径众多,但其中适合企业本身发展的还需要细细甄别。例如:在进行光伏能源改造时,企业需要具备屋顶资源等光伏铺设的条件,光伏装机容量也受制于可铺设面积;在进行自身的生产能效提升时,企业的碳排放策略调整需要符合自身的生产模式与用能模式,不能够违背行业基本的生产规律;在进行国家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开发时,企业需要充分考虑CCER 方法学很强的行业与领域适用性。因此,企业碳减排提升路径与企业规模、行业属性、碳减排模式等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落实到具体的策略层面可以认为是“一企一策”有针对性的方案。

在提升路径建立过程中,企业一方面可以量化当前运行模式下已实现的节能减碳成效,细化拆解各类型减碳措施产生的效果,以此作为后续的参考,另一方面则应该基于自身可改造基础、碳减排结构、碳减排模式等,通过第二步中区域行业领先企业的对标,发掘自身未来能够实现、应当实现的可提升的减碳优化方向,量化、预估综合能源改造等各类减碳方式的潜在空间,确定优化策略选项与具体措施内容,辅助后续减碳策略落地。

当然,具体的落地过程还可能涉及一系列的绿色低碳技术,包括源头侧的清洁能源分布式发电与储能技术,过程侧的自身能效提升、三废再利用技术,终端侧的碳捕集、碳封存技术等。

非控排企业如何能够获益

不同于控排企业有着自上而下的指标压力以及可能随之存在的惩罚,对广大非控排企业而言,入局“双碳”的主要驱动力仍然是利润。因此,除“双碳”工作带来的生产运营效率提升(本质上仍属于“节流”的范畴)以外,企业或许更关心如何“开源”。除了政府的资金激励以及目前国内相对成熟的CCER 项目开发与交易以外,随着碳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发展,我国也会如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涌现出更丰富的模式与金融形式,支持企业实现更灵活的碳资产变现。因此,企业更需要关心的还是如何在成本可控的范围内实现自身碳资产的最大化。对很多企业而言,或许就像如今的特斯拉一样,碳交易的收益会成为其企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3060”目标于国、于企、于民均是重大的挑战,不过,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的。企业如能厘清脉络,便能抢占先机,获取先发优势与收益。

猜你喜欢
双碳效率企业
“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排放治理路径研究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财经(2021年10期)2021-06-18 19:29:20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决策(2021年5期)2021-06-10 09:04:11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2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