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珊珊
(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泰安 271000)
细微颗粒物(PM)的粒径在0.1μm~10μm 之间,如果此类粒子在大气环境中的质量浓度过高,则会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引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尤其以粒径在2.5μm 以下的细微颗粒物(PM2.5)危害性最大。为控制好细微颗粒物对人们的影响,有必要制定出一套系统完整的细颗粒物的防范方法,提升环境治理效果,逐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细微颗粒物的组分极为复杂,主要构成元素为碳、盐、有机碳化合物、重金属等,其中重金属对环境的危害性最大。细微颗粒物中的重金属来源有自然及人为两种,自然界中往往存在着较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一部分重金属离子会分离至大气中。另外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如各类机动交通工具会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其尾气中的各类细颗粒物总量极多。
1.2.1 对人体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细微颗粒物中含有较多重金属及复杂的化学元素,尤其在细微颗粒物超标的情况下,极易产生雾霾天气,人体一旦在此种环境下长时间暴露,会吸入大量的细微颗粒物,此类物质进入人体肺部后会与血红蛋白形成络合状态,使氧气吸收效率下降,无法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求。另外由于细微颗粒物极为细小,人体呼吸系统防御能力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其直达支气管内,如细微颗粒物附着致病菌等,还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当细微颗粒物一旦到达肺泡,还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血液之中,随循环系统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致使多脏器因缺氧受损[1]。
1.2.2 对空气的影响
由于大量的细颗粒物悬浮在空中,会使空气能见度显著降低,产生大量的雾霾。我国北方地区因冬季天气寒冷,大雾天气较为常见,如细颗粒物不能及时被吹散,极易受到此类天气影响,造成灰霾天气。经长期观察可见,北方地区除夏季外,其它时间的细颗粒物总量均会超标,需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
随着人们的工业化活动愈发密集,使得细微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为有效控制细微颗粒物所造成的影响,应从自身做起,倡导健康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如需在污染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应规范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因细微颗粒物可以携带较多细菌、病毒,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内,更是需要全程佩戴口罩,避免吸入含有致病菌的细微颗粒物。其次,烟草在燃烧时不仅能够产生大量有害物质,还会形成较多数量的细微颗粒物,要做到少吸烟、不吸烟,将危害降到最低。最后,由于细微颗粒物是形成大雾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避免在大雾天气下进行室外锻炼。
细颗粒物治理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政府部门可加强此方面的宣传力度,使群众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日常应养成垃圾入袋及绿色出行的良好习惯。另外,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到环境治理之中,使群众更加关注此项工作。社区可定期开展丰富的环保活动,优化提升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为确保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还应响应国家号召,实行垃圾分类制度,避免某些具有细颗粒物的垃圾污染到整体环境,针对居民还未能建立起垃圾分类习惯的问题,要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通过一定时间的规范引导,可以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细颗粒物污染地域性特点极为突出,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状况。如在我国东部地区,因工业化水平较高、人口密集,致使细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环保部门应依据区域内的污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监管标准,合理控制企业细颗粒物排放量。环保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沟通,使各项治理措施能够落到实处。要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一旦发现企业违规排放,要及时依据各项法律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令其停业整改。另外,还要构建起细颗粒物污染预警体系,尤其需要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及时发现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采取强有力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为达到此目的,可设置一批光学地基观测点,及时关注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变化情况,在开阔地带建设监测站点,对大气层面实行不间断观测,一旦形成易产生灰霾天气的气候条件及时做出预警,针对获取到的各项数据资料实行科学分析,据此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重点关注敏感人群情况,做好自身防护,必要时应紧急关闭具有一定污染能力的企业,作出易感人群的防护及治疗措施[2]。
煤炭燃烧后可以产生大量的细颗粒物,应加强资源利用的结构调整,采取绿色清洁能源,尽量减少化石资源利用。尤其在冬季集中供暖时段,加强各类除尘设施的使用效率。可以在小型锅炉中推广清洁能源、大中型锅炉需使用型煤、洁净煤,并重点做好日常生产中的除尘工作。及时将分散供热区域、自行解决供暖区域纳入到集中供暖的范围之中,最大程度提升煤炭的使用效率。
城市土建施工是产生细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要从源头做起,严格控制施工场所的扬尘及土方裸露等现象。以生态城市标准开展大规模绿化建设,尤其要重点保护城市湿地区域,形成一条绿化林防护带。要通过大范围种植多种类型的植物,构建起完整的城市绿化生态系统,多项措施并用,全方位推进城市污染治理工作。绿色植物能够吸附一定数量的细颗粒物,使空气得到净化。为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可在城市内大范围种植当地特色树种,不仅能够改善环境质量,还可以提高城市品位。但由于绿色植物吸收污染物的能力有限,仅可将其作为一项辅助措施。
工业生产在带动区域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害。尤其一些高污染企业,细颗粒物排放量极高,周边的空气质量受影响较大。为切实解决好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当地政府部门应将此类企业迁至远离居民区之处,并加强日常巡视工作,一旦发现工业废气排放要严惩责任人。另外还可以在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较长的绿化隔离带,将各类细颗粒物阻隔在人群密集的区域外。
机动车尾气是细颗粒物的又一主要来源,机动车尾气还包含了较多种类的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及细颗粒物会经阳光照射产生光化学烟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为控制好机动车尾气,要制定出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有效控制区域内的机动车总量,另外还要坚持错峰出行、限号出行的措施,尤其需要将限号出行作为一项常态化管控方式。为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还要大力支持公交出行的相关政策,实行公交优先的原则。市区常住人口达到百万级别的城市,还要尽快落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鼓励及引导群众通过公共交通方式出行,从多方面减少机动车上路通行时间。汽车生产企业要加强清洁能源车的研发及推广力度,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率,从源头控制好细颗粒物总量。针对老旧汽车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情况,相关部门需制定出完善的应对措施,在一定时间内要将此类老旧汽车全部淘汰[3]。
大气中的细颗粒物成分极其复杂,仅从控制排放细颗粒物的角度进行治理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为切实做好综合治理工作,还应控制好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质、氮氧化物等排放量。经过长时间治理,此项工作现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目前并未深入研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危害,致使在数据统计时往往会遗漏某些项目,对细颗粒物治理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改善这一状况,应通过立法、建立起细颗粒物检测标准等,为今后开展细颗粒物协同治理提供依据。
为切实强化细颗粒物治理效果,不能仅从末端进行控制,需要从细颗粒物产生源头入手,降低细颗粒物产生总量。首先,要做好高污染能源替代工作,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合理控制煤炭消耗量,降低二氧化碳及细颗粒物排放量。其次,要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及生产工艺,通过进行产业升级,使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保障。最后,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环境日常监督及管理,使工业企业细颗粒物排放大幅度降低。城市由于空间密度较大,一旦形成污染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消散,这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提出了全新要求。可通过改善油品质量、加强机动车强制检验、淘汰黄标车等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控制好细颗粒物排放总量[4]。
水体吸收法治理细颗粒物污染不仅效果极为显著,并且应用成本较低。如可以在工地施工现场使用喷雾降尘装置,使空气中的细颗粒物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沉降,避免对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在室内区域也可以使用雾化器等设施,用来提升空气质量。
在环境污染逐渐加重的现状下,应不断加大治理力度,综合利用多种细颗粒物检测方法及治理策略,打破以往单一控制某污染因素的弊端。当前在细颗粒物检测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有β射线吸收法、重量法、微振荡天平法、光散射法等,均在不同角度提升了细颗粒物的检测效率,为后续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在开展细颗粒物治理时,应依据细颗粒物自身性状选择最为合适的策略,不断改善我国的大气质量,推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