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建设瓶颈与发展对策探析

2021-04-09 11:39郭红梅何丽红郑湘豫张培玲张华龙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疗人才

郑 进,郭红梅,刘 迪,何丽红,郑湘豫,张培玲,张华龙

长期以来,我国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建设面临严重困难,受诸多因素影响,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从事院前急救工作。院前急救体系一直存在人员进不来、出不去、留不住,补不齐的状况[1,2]。在人才培养供给侧,仅有少数几所医学院校设置有急诊医学专业,全国上千家医学院校中没有一所设置有院前急救专业或院前急救技术专业。在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下,我国院前急救人才既紧缺又急需。为改变我国院前医疗急救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队伍稳定性亟待加强的不利局面,2005-10,我国诞生了一种新的职业,即医疗救护员。

1 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建设现状

2005-10,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批准医疗救护员为我国第四批新职业之一,医疗救护员成为卫生行业特有国家职业,国家职业大典编号为4-06-01-04。2013-11,国家卫健委颁布《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其中第十九条明确指出“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首次确立了医疗救护员在院前医疗急救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在《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的解读中对医疗救护员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意义和工作范围予以解读:即“医疗救护员是当前医学专业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的重要补充,应符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四批新职业情况说明的定义,运用救护知识和技能,对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创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施行现场初步紧急救护”。

然而,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建设进程并不顺畅,建设和发展遭遇瓶颈,目前各项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 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作为一门新兴职业,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设置时间晚,建设与发展进程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医疗救护员职业发展历程相比有近60年的差距。影响和制约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2.1 国家层面定位偏低 国家《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救护员从事医疗活动的范围为相关辅助医疗救护工作[3]。本课题研究认为,在国家层面上,对医疗救护员工作性质的定位偏低。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医疗救护员是国家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石,是院前医疗急救队伍的主要力量,能够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基础生命支持和大部分高级生命支持等医疗活动。

2.2 社会和业界认知度低 医疗救护员职业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职业,社会公众对医疗救护员的了解和认知尚处于空白阶段。即便是在医疗领域,无论是医学领域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一线急救专业人员,对医疗救护员这门职业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均处于较低水平,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对医疗救护员招聘和任用等仍停留在过去的“急救员”甚至“担架工”层面。本课题对河南省1516名急诊科护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急诊护士对医疗救护员的知晓率仅为30.01%[4]。

2.3 医疗救护员培养未纳入学历教育范畴 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各类专业人员中,无论医师、护士,还是医技类人员,其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是接受过医学学历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从事医疗活动人员的最低学历要求为中专以上学历,且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我国《护士条例》规定,申请护士执业注册必须接受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学历教育,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医疗行业医技类人员的职业准入条件也是必须接受过学历教育。然而,新设置的医疗救护员职业,其准入标准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前经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培训考核合格”,即没有最低学历要求,而是短期的职业培训。

在上述诸多因素中,未将医疗救护员培养纳入学历教育是制约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建设进程的关键因素。

3 对策与建议

2020-09-16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2020-09-17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医学人才的培养以服务需求为导向”,要“建设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招生计划重点向紧缺人才倾斜”。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和教育部 2020 年工作要点,今年年初,我国已经启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 国家战略政策对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职业教育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为重新启动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我们可以优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科学定位院前急救人才的规格 广义上讲,我国从事院前急救的人员通常包括医师、护士、急救员等。从专业角度讲,院前急救专业人员主要包括医师、护士。长期以来,我国对院前急救人才一直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统一、清晰的定位。本文认为,从事院前急救的专业人员应当定位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从院前急救的内容来讲,此类人员不需要在事发现场或转运途中对危急重症和外伤做出明确的诊断,也不需要在事发现场或转运途中治愈疾病和外伤,而是针对威胁生命和可能造成伤残的医学状况予以紧急处置,恢复或稳定生命体征,避免或减轻伤残,后续治疗则属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和康复的范畴。从疾病和外伤的发展过程来讲,院前急救针对的是危急重症和外伤的初级阶段即紧急阶段,而非疾病和外伤的全过程。因为不需要明确诊断,不需要治愈疾病,不针对疾病的全过程,其从业人员主要依靠的不是“思”、“谋”、“识”、“略”、“道”,而是“法”、“术”、“技”、“艺”“巧”,后者主要包括:自动体外除颤技术、心肺复苏术、呼吸道管理技术、创伤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以及急救装备的使用和维护等技术,由此可以推断,院前急救是一门技术,院前急救专业人员应定位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3.2 重新命名院前急救人员的职业名称 本世纪初,在我国急诊医学领域权威王一镗等专家学者的多方努力下,欧美国家的EMT职业被引入我国。当时,国内学界将EMT翻译为“医疗救护员”。本文作者认为,将EMT翻译为“医疗救护员”存在以下弊端:一是不利于医学界同行对这门职业的认同;二是不利于医疗救护员本身的自我认同,会使医疗救护员缺乏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医学领域硕士、博士云集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感到自卑;三是不利于社会公众对这门职业的认同,其社会吸引力不强,毕业生选择这门职业的意愿不强;四是由于职称晋升等后续工作无法界定和对接,职业发展愿景不明,这门职业无法可持续发展。英语“technician”其本身含义为“技术人员、技师、技巧精湛者”,因此若将EMT译为“急救技师”可能更为合理、科学和准确,既能克服上述弊端,也有利于这门新兴职业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5]。

3.3 医学院校增设院前医疗急救技术专业 纵观我国急诊医学发展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急诊医学临床实践还是急诊医学教育,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重症监护组成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院前医疗急救的差距最为明显,院前急救最大的差距是院前急救人才供给侧的缺失。由于全国各地急救各自有各的发展模式,无法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了学科发展的困难,目前没有作为独立学科出现在医疗学科中[6]。全国近千所医学院校中,直至2002年才有第一所院校设置本科急诊医学专业,目前尚无一所医学院校设置有院前急救专业或院前急救技术专业。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和教育部 2020 年工作重点,2020年初我国已经启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我们应当充分采纳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医学教育主管部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行指委、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和教研机构等多领域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论证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或《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以医疗救护员为培养目标的院前医疗急救技术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医学专科学校、本科职业院校甚至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设置院前急救技术专业,坚持院前急救专业技术人员应该从院校毕业生引进的原则[7],或能为重启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建设工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3.4 列入1+X证书培养模式 根据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国将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探索以1+X为特点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此项工作已于今年3月启动。

对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1+X证书制度的标准,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准入没有学历要求,即没有1+X证书制度中的“1”,“1”的缺失,医疗救护员培养就失去了根基和方向,这也正是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建设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如果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或《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院前医疗急救技术专业尚不具备条件或存在困难,作为过渡阶段,我们可以尝试将医疗救护员培养纳入1+X培养制度或模式,其中的“1”为医学类专科以上学历,“X”为医疗救护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5 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 近年来,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供大于需的矛盾日渐突出。3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与所学专业吻合度不高,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改行从事非医学领域工作,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特别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3年制专科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而社会大众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需求有增无减。

在这种严峻又复杂的形势下,产教融合、校院(医院)合作,共同培养院前急救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学人才培养供给侧,医学院校应当重新规划专业布局,科学调整专业结构,逐步减少、合并甚至取消内涵不清、核心课程交叉重复严重、不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就业困难的专业,新增院前医疗急救技术专业或方向,甚至建设以培养医疗救护员为目标的急救技术学院。在院前急救人才需求侧,鼓励用人单位深度参与院前急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招生-教学-实习-就业,提倡用人单位和医学院校签署合作协议,施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医疗救护员培养纳入我国学历教育,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供需双方共同培养院前急救人才,既能有效缓解我国院前急救人才紧缺又急需的矛盾,又可改变我国专科类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4 愿景展望

我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且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危急重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种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多发频发。特别是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我国的卫生应急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建立一支强大、稳定、规范化和职业化的院前医疗急救队伍,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本课题研究认为,为改变我国院前医疗急救人员需求紧缺的现状,国家设置医疗救护员职业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我国医疗救护员职业建设和发展之所以处于停滞状态,是因为存在一些制约和影响因素,只要我们科学合理地化解相关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医疗救护员职业建设进程就有望重启并健康发展。展望未来,我国医疗救护员的需求数量巨大,就业前景广阔。专家预测,我国现阶段对医疗救护员的需求超过100 000名[8]。期盼若干年后我国院前急救人才的景象正如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医疗工作组前任主席Trevor Glass所愿:“它(医疗救护员职业建设)将会使全中国人民受益,如同中国的万里长城一样,那些最初有想法并开始建造的人们没有活到亲眼看到长城建成的那一天,但后辈们因为他们的努力而受益[9]。”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疗人才
人才云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