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行系统:城市交通的古典与时尚
——访苏交科市政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郑勇驻

2021-04-09 09:20林景怡
现代交通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步道步行厦门

林景怡

(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210019)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数千年过去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城市不仅意味着多样的发展机会、丰富的公共设施、便捷的生活条件,还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关乎生活品质和人生幸福的期待,建设“宜居城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然而,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规模大幅度扩张,机动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引发了交通拥堵、停车难以及空气污染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钢筋水泥和玻璃巨幕组成的“建筑森林”,也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民众对绿色、环保、健康的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上海、广州、厦门等城市积极发展步行和骑行等慢行交通系统。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相当多数量的城市将慢行系统投入使用并日益完善,慢行系统丰富了居民的休闲、娱乐,为居民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且安全的慢行空间,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便捷和乐趣;慢行系统周边的植物和景观空间还使得其本身成为城市观光旅游的支撑,甚至成为城市旅游的一张名片。

上述兼顾城市各类人群多样需求的慢行系统,不仅代表着一种交通出行方式,更是人居城市绿色的生活方式,它以一种渐进的方式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塑造一个城市的气质,更关乎一个城市的未来。而在我国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慢行系统的建设并非孤立存在的,功能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这就对慢行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先行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城市慢行系统的技术升级和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业内人士的共同努力,迫切需要多种理念的交汇与不同思维的碰撞。

如何构建宜居视角下的城市慢行系统?被誉为“海上花园”的厦门市率先进行了探索并做出了良好示范。从2013年开始,厦门市政集团有限公司在政府的全力支持和主导下,全面参与了厦门市慢行系统的建设。

截至目前,厦门市已建成五缘湾步行系统、老铁路步行系统、环筼筜湖步行系统、东坪山步行系统、含演武大桥观景平台的环岛慢行系统等项目,并于2018年在岛内BRT(快速公交)系统下架设起全世界最长、中国首条空中自行车专用车道,以及全长约23 km、串联“八山三水”的厦门健康步道,厦门市也由此建成了襟山、环水、纵贯全城的城市慢行系统。

苏交科市政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勇驻在厦门工作期间,曾参与了厦门市慢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近年来,郑勇驻还积极参与搭建了国际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的交流组织和平台——海峡城市建设论坛,为我国城市慢行系统的健康、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为此,本刊特邀他以厦门市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为例,结合他对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的长期观察和思考,对我国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努力方向提出他的见解,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慢行系统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慢行系统的概念与意义

慢行系统包括步行和自行车、小轮交通以及轮椅交通,属于可持续交通系统的一部分。慢行系统能够很好地提高短程出行效率、接驳公共交通,保障交通可持续发展,在交通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加拿大著名学者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说:街道和人行道,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器官。特别是人行道,在丰富城市公共生活中起码具备保障市民安全(不仅是交通安全,更是发挥守望相助的功能,保障城市居民的日常安全)、方便交往(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观光,更是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接触与交流)和孩子的同化(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孩子间的玩耍,更是从孩提时代就增进交流防止社会族群之间的隔离与对立的产生)等3项功能[1]。

另外,除了这些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契机,老火汤在进入日常饮食的过程中,也逐渐内化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形成当地人的一种饮食记忆和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慢行系统的发展过程

实际上,在中国的城市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之前,道路上的机动车很少,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行人和自行车,因此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道路都能够被称为“慢行系统”。

而在中国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后,城市机动车数量剧增,为满足机动车出行需要,城市道路也在不断拓宽,挤占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出行空间,也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糟糕的出行条件和出行环境,大大降低了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在这样的前提下,大家意识到道路实际上是要解决人出行的问题,而不是车出行的问题,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统和慢行系统重新得到了重视。因此可以说,慢行系统的发展是“螺旋式”的。

2.1 慢行系统的功能及起源

慢行系统的建设应与城市发展同步,在不同的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慢行系统的需求不同,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也不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关注度提高,对慢行系统的需求由通畅到健康、生态、环保……而经济的发展,可以支撑基建投入,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从慢行交通出行的本源需求出发,慢行功能及使用需求可分为两类:人的慢行功能及城市的慢行功能。从居民使用慢行系统的需求来说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满足大流量通勤出行需求的自行车主通道,保障自行车通行的安全和连续,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依据道路等级和慢行交通分布量设置不同的自行车通道;二是“通学”,满足学生上下学和家长接送子女的需求,提供更安全的出行环境;三是满足生活服务与购物休闲需求,保障公共交通接驳;四是满足休闲健身需求的自行车专用道,保障自行车通行有足够的空间;五是满足形象展示与文化传承的特色慢行线空间,主要用来彰显城市魅力,满足形象展示与文化传承功能[2]。

慢行系统规划建设起源于欧美国家。欧美国家通过制定不同时间跨度的慢行交通政策和规划,来推动慢行系统规划建设。比如,丹麦哥本哈根制订了中心区步行化改造和十年自行车计划,美国加州在不断建设进程中推出自行车和步行交通系统建设指南,将指南作为专业工程服务的政策、法律及方案资源,并在后期的规划设计中提供指导方针和最佳做法。

2.2 我国慢行系统的发展

我国“慢行交通”的概念最早见于2001年《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2010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特别要求对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规划建设;2012年进一步明确了申报“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奖项的城市必须完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3]。

随着交通问题的日益凸显,全国各地都在号召公交优先的政策,慢行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安全、舒适、便捷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健康城市不可或缺的支持性环境。在此前提下,全国各地都在慢行交通系统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划建设工作。

目前国内有不少城市的慢行系统建设初见成效,例如广州的绿道建设,配备了非常完善的驿站和单车租赁系统,绿道与景区相联系;杭州在西湖区结合住宅、商业体、景点、公交站等布置自行车租赁点,提供便捷的慢行设施。

厦门的高速自行车道、健康步道和滨海浪漫旅游线规划建设切实结合市民的需求和建议;慢行系统突出便利性、舒适性,强化与公共交通的衔接和指引,提升步行环境,让普通市民有更好的慢行体验。

我国在慢行系统整个建设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总结,主要可以归结为编制上位规划、出台相应法规、为慢行系统提供政策支持;重点识别慢行交通网络系统及慢行设施的主要建设方式,为慢行系统提供资金支持;制定慢行交通系统及设施设计标准的要点,为慢行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然而,大多数城市还停留在理念层面,主要方式是增加设施、更换材质,缺乏精细化设计,缺乏有效实施路径,慢行系统建设的品质有待提升。

3 厦门健康步道:山、海、城的有机融合

厦门慢行系统建设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厦门市政府高度重视慢行系统的构建及发展,于2012年编制完成了《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将慢行系统建设定位为市重大重点项目和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定义四大建设要点:通、连、拓、美。可以说,厦门的慢行系统建设是一个从上位规划到设计施工再到后期运维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市政府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厦门健康步道系统是厦门慢行系统的重点项目和明星工程,充分结合“山、海、城”这3种元素,旨在打造一条集休闲、健身、旅游、通勤为一体的景观步道。

3.1 厦门健康步道的筹备与建设

厦门在健康步道系统正式进入规划建设阶段之前,首先开展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本岛城市规划、步道沿线人口和交通状况、产业布局等进行深入调研;向周边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居民的出行、游憩等需求,总结归纳调查问卷的结果,将居民最迫切的需求融入设计中;了解运动协会、文化界人士、公园管理部门等的需求和建议;对步道走向、竖向标高控制、总坡度控制、断面形式和宽度、沿线出入口以及6座造型优美的特殊桥梁进行针对性的技术论证。

此外,根据慢行系统设计的需求,从不同专业领域搜罗人才,组建了一支多专业、覆盖面广的设计建造队伍。厦门健康步道系统的设计团队包括来自丹麦的Dissing+Weitling团队,为厦门健康步道设计工作打造了国际化高品质的团队。Dissing+Weitling是一家来自丹麦的建筑事务所,在桥梁领域有国际声望,其设计理念以场地与人为出发点,实现功能、环境和美学的和谐共存。设计阶段,作为项目的建筑方案顾问,为实现设计初衷,丹麦项目组成员多次从丹麦来到厦门,与厦门市政院工程师们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深化设计,向市领导和业主多次汇报沟通、优化方案,在后期设计配合阶段主要对桥梁、设施、建筑等呈现效果进行把控与细节优化。

慢行系统不能脱离所在城市的气候、景观、物种、历史源流等诸多元素而独立存在,厦门健康步道项目也不例外。因此设计时充分融合了厦门山、海、城的特点。步道起于邮轮码头,终于观音山梦幻沙滩,全长约23 km,串联了“八山三水”(筼筜湖、狐尾山、仙岳山、园山、薛岭山、虎头山、金山、湖边水库、五缘湾、虎仔山、观音山)等厦门岛中北部重要的生态节点,形成贯穿厦门岛东西方向的山海步行通廊,同时连接东西海岸及沿线周边重要商业片区、公共活动场所、产业园区等,强化了沿线重要功能区块间的联系。步道沿线的景观丰富,需要通过考量、取舍,设置7个观景平台,串联最美景点;景观设计方面,遵循“自然、生态、野趣、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从心理学角度布设沿线设施和提升景观设计,以串珠的方式串联沿线新建、改造的16个小游园,形成贯穿东西的绿廊。设计的重难点是把握人与步道、与植被之间的关系,从行走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每行走400~500 m需要一个变化的空间,因此,步道在设计中,通过路线的转换、竖向的变化、植物的造景等,打造出丰富生动的行走体验。

3.2 厦门健康步道的特点

作为厦门市慢行系统的一部分,厦门健康步道同目前已建成的五缘湾步行系统、环筼筜湖步行系统、东坪山步行系统、环岛慢行系统等连接,共同构筑岛内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是“以人为本”精神在交通工程领域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慢行系统设计中,需要处处从使用情况出发,真正做到为所有人群考虑。厦门健康步道在设计时,通过建立预测模型,估算步道使用人数,并在此基础上推算出步道宽度;部分路段高差大,因此采用电梯塔和“之”字形的上山通道。路线主要坡度指标包括:主线全线保障无障碍通行、山上环线段纵坡小于1/20、山与山连接段纵坡小于1/16、上下线的主入口纵坡小于1/12。厦门健康步道节点桥梁如图1所示。

图1 厦门健康步道节点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步道主线全线保障无障碍通行,这是在国内外尚无明确技术标准的情况下,通过对国内外类似项目的调研以及运动学的需求分析后实现的。

除了设计、建设之外,慢行系统的管理是否高效、便捷,也是重要的一环。厦门健康步道投入使用后,设有紧急医疗“一键求助”系统,2020年9月,首批2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置在厦门健康步道沿线,进一步满足了市民和游客的急救需要。另外,步道沿线多山林,从消防角度考虑,设置完备的消防设施也很有必要。

厦门健康步道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成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打卡”热门地点,周边居民因其风景优美、坡度平缓、视野开阔,常在闲暇时和亲友漫步其上,享受轻松的休闲时光;外地游客来厦门时,也往往将步道作为游览的一站,尽情欣赏厦门山海风光、拍照留念。

从厦门健康步道的设计与建设过程可以看出,一个理想、实用的慢行系统,与政策支持、资金保障,设计上的高站位、国际化专业眼光、城市资源的结合以及“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是分不开的。

4 国内慢行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目前来看,国内慢行系统研究领域主要涵盖规划、设计阶段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不断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转化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使用阶段的评价与优化研究。总的来说,国内慢行系统建设还存在建设不连续、舒适性不高和安全性较差这3个大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建设理念偏差,造成人行道缺失现象较为普遍,车辆和服务设施过多地占用人行空间,高等级道路和河道建设切割了城市的慢行空间,缺乏一些必要的过街过河设施;在慢行舒适度方面主要是因为尺度大,绕行距离过长,慢行空间内缺少景观林荫及配套的城市家具;人车矛盾突出且尖锐,交叉口无处驻足,机非混行问题较为普遍。

慢行系统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慢行系统规划布局应该更完整地串联重要交通站点,将城市通勤网络包括站点、休憩场所和慢行系统建设进行整合,提高可达性。从慢行行为的安全性、可达性等需求出发,兼顾观赏价值。慢行设施布置应该以人为核心,通过增加服务设施数量,搭配相对应的标志牌、地图标和夜景照明指示灯等,同时结合智能服务设施,方便大众使用。

具体来看,慢行系统规划建设首先需要将公共交通与慢行系统有机串联。在与公共交通衔接上,慢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发展轨道站点慢行接驳交通。轨道接驳通道提供轨道站点与周边大型居住社区、办公场所、商业中心之间的交通联系,宜采取较高建设标准,注重接驳连通作用;重点完善轨道站点周边500 m范围内的人行过街设施,保证行人过街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以强化“步行+轨道”换乘模式,在轨道站点周边完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发展“自行车+轨道”换乘模式,解决居民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其次是完善慢行交通设施,保障慢行交通安全,合理设置过街形式,完善行人过街标志标线,充分利用绿化与景观提高步行体验,在人流密集的商业区,可设置与商业建筑互动良好的商业步行道。

再次,应当着重采用管理手段,疏堵结合。规划建设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路权需求;合理规划停车位,不仅考虑机动车,还应考虑自行车;尽量避免“打补丁”式的停车位规划。日常运营中,要加强宣传,从根本上提高市民的基本意识。通过管理、适当的惩罚约束机制,进一步改善道路慢行环境。

此外,中国的许多城市历史源远流长,同时各自具有新时代的特色,在慢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中,应当在规划阶段就整体思考如何将城市特色有机融入慢行系统中,让慢行系统的使用者充分体会到所在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精神文化内核。在城市专项规划开展过程中,慢行系统如果要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功能,必须以慢行出行需求为导向与城市绿地系统一同整合规划,即绿地系统规划应当兼顾城市绿道的布设需求。规划的原则是其空间应尽量利用绿廊(绿地)空间进行布设,营造舒适、绿色的出行环境,而在某些景观价值较高、公共资源集中的城市中心区或在某些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如绿廊覆盖盲区、绿廊系统不连续或跨桥等条件下,为了保证慢行网络的连续性,在道路慢行空间较为充足的前提下才考虑采用与城市道路慢行空间合设的形式。

5 结语

随着慢行系统建设在国内盛行,它为民众的生活带来健康绿色、低碳环保的新型游憩空间,也促进国内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和实施落地,国内专家、学者针对慢行系统开展的研究视角将会更加丰富而全面,未来慢行系统将与城市发展理念、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更加密切结合。

慢行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路权的建立,还需要突破常规的规划理念,需要更多地去了解人的行为,再将人的需求反馈到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因此在实际过程中,需要组建一个多专业的团队,再去深入解读国内外不同的文献,对已有成果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多出去看看、走走,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沟通交流,进一步提高对慢行交通的理解。考虑现实与规划、常规性与标志性之间的取舍。

慢行系统的建设与城市建设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的和谐共存、互为映衬尤其重要。

猜你喜欢
步道步行厦门
厦门正新
步行回家
海南省健身步道现状调查研究①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鹅卵石
“偶”遇厦门
步道砖掩饰不住此路的由来(外一首)
从步行到奔跑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