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江苏 昆山 215000)
《翠嶂中天图》(图1),现藏于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为龚贤70岁时所作,龚贤传世的作品已经不是很多,此为1688年春作;同年秋,作《水墨山水》长卷有跋;冬为嫩翁作《山水图》有题;另有《山水册》16页、《半山茅屋图轴》《书画合璧卷》。
在69岁时,龚贤因诗名而得到孔尚任的邀请,参加扬州的“春江社”诗会,诗人相聚,感慨多多。龚贤曾在《生日作》诗中写道:“余生皆酒力,不幸以诗名。”[1]344其实,在诗书画中,诗为最高境界,古代的大书画家多数是诗人。此次“春江社”诗会,被邀请参加者达数十人,雅集者为诗坛、画坛名流,其中不少是龚贤的老友,所以其不顾年迈体衰而欣然应邀。由于龚贤与孔尚任有着相近的文学艺术修养,对某些政治事件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加之彼此神交已久,所以一见如故,情意相投。之后,龚贤一度留于扬州。到了秋天,因年迈体衰,客中应酬,遂至卧病,旋返回南京。行前,孔尚任赠《龚半千抱病回金陵叠前韵赋送》七律一首。诗云:“野遗自是古灵光,文采风流老更强。幅幅江山临北苑,年年笔砚选中唐。短歌肯赠将归棹,长纸还书急就章。萍水逢君非偶事,扁舟一夜聚维扬。”[1]395其倾慕之情,可谓深矣。
图1 龚贤《翠嶂中天图》
两年后,孔尚任专程赴南京拜访龚贤,两人在山中亲切长谈,当时龚贤已是71岁。这个饱经忧患变故的老人,向孔尚任详细追叙了其亲身经历的明朝旧事。龚贤在13岁时拜师于明代礼部尚书、大画家董其昌。由于董氏门庭若市、高朋满座,龚贤经同门师兄杨文骢介绍,结识了马士英,马在艺术上成就不凡,但在政治上却是个阉宦余孽。此后,龚贤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社交局面:一方面与东林、复社人士相友善;另一方面又与东林、复社的死敌相过从。后来,他感叹:“嘘嗟少年日,识事苦不深!”这段往事成了龚贤难以与众启齿的心事。而龚贤在孔尚任面前全盘托出,由此,孔尚任对龚贤的感情便既有倾慕,又有相契,更有感激。自然,这样的感情也是十分牢固的。孔尚任和龚贤的这次长谈对孔氏十年后完成《桃花扇》的剧作,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此期间,孔尚任还曾邀请过龚贤的老友、著名画家石涛、查士标等参与集会。孔尚任拜访龚贤后,出于“行往来酬答之礼”,龚曾匆匆去孔尚任的寓所做了一次回访。事实上,这次回访成了一次永别。
龚贤卒后,家贫不能具棺葬。孔尚任怀着极度感伤之情为其料理后事,并“抚其孤子,收其遗书”,最后又做安排,千里迢迢舁遗柩归葬龚贤祖籍昆山渡桥镇(现渡桥村)。
300 多年前的一部《桃花扇》,震撼了当时的文坛。作者孔尚任通过杨文骢介绍而结识龚贤,并经过与龚贤的交往,得到了许多史料,遂于1699年写成了这部传奇剧本。由此也可见,龚贤的诗文学养以及社会地位非常之高。
《翠嶂中天图》是龚贤70岁时创作的作品,此时期的龚贤不仅是“春江”诗社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要诗人,又与孔尚任处于“蜜月期”,更是其绘画创作的高峰期,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翠嶂中天图》非常值得研究。
《翠嶂中天图》,纸本立轴。纵167cm、横89cm,作于1688年春。此图著录于《中国书画精品选集》,其款识云:“翠嶂中天类削方,千年枝上积鸳皇,步虚声落风飘起,高结楼台对夕阳。戊辰春三月画。半亩龚贤。”钤印:“龚贤”“钟山野老”[2]。
是图画春雨过后景色,峰峦如洗,浓荫滴翠,浑厚滋润,生机盎然。构图严谨而笃实,寄情又写实,右上侧溪流涌现,山气流动。前景毛屋于七株树丛之后,山路若有若无。图之中景,崇山峻岭,房舍突兀。其后景山峦雄峻,墨韵浑厚,用董源、巨然法,层层皴染。树、石墨韵粲然,融汇一体。笔触朴拙老辣,秃笔与尖笔兼用,沉着稳重。画中树的枝干排列、组合在一起,既有反差,又和谐统一。特别是山石的反复点皴,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具有装饰性。龚贤善用秃笔,乃取其圆润苍劲,使画面气势宏伟。故有“欲秀而老”之主张,所谓“秀”而“老”,就是准确、简练而又流畅有变化。诚如程正揆评龚贤云:“铁干银钩老笔翻,力能从简意能繁。”图中房屋,简洁明丽,在笔墨皴映下,洁白的屋墙,似乎透出光亮。这种黑白对比的技法,是龚贤形式美的鲜明特征,也使得其笔下的湖山胜景,尽收眼底,如入仙境。如此诗情画意之灵山,何以无人行走?这或许是画家深感孤独而沉浸于笔墨之中的缘故。总之,《翠嶂中天图》具有黑、密、厚、润之特征,是典型“黑龚”成熟期的作品。
龚贤作为“金陵八家”之首,传世的作品很多。据《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龚贤》载:传世的龚贤画作有近600件,多数作品在48岁后。其中有著录的作品达152件[1]173,包括手卷、册页等。这些精品力作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以及四川、广东、浙江、天津、辽宁等各大博物馆。近年来,随着中国书画收藏的爆热,海外回流加之散落在民间的龚贤作品,逐渐面世,其传世作品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为进一步研究龚贤的画风,提供了更多的实物依据。
《翠嶂中天图》与传世的龚贤山水立轴风格近似,采用了宋代的“全景式”构图。这种形式的应用,强调了画眼处的描绘对象,是龚贤山水画精心营造的笔墨图式,给人以规范、精确、统一的感觉。故观龚贤山水,古朴苍劲,秀美可爱,景色似曾相识。笔法以墨色黑白取胜,对比强烈,富有滋润感和浑厚感。龚贤在《半千课徒画说》中亦云:“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利其黑。”《翠嶂中天图》最大的优点是继承了宋人的“积墨法”。但宋人的笔墨是相对理性的,作品以写实为主,笔墨围绕画境而展开。龚贤则在讲究笔墨的基础上,对作品描写对象位置的运用,有了更高的提升。所以走向“黑龚”时期的龚贤既能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
《翠嶂中天图》虽为成熟期的“黑龚”作品,但仍能见“白龚”的影子,如画中之房舍。龚贤曾云:“少少许胜多多许,画家之进境也,故诗家五言之绝句难于诸体。”《翠嶂中天图》是用积墨来表现景物层次,通过渲染来突显空间距离。龚贤《画说》有云:“笔法:笔要中锋为第一,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若偏锋且不能见重于当代,竟传后乎?中锋乃藏,藏锋乃古,与书法无异。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自无刻、结、板之病。”这种观点与宋人的笔线有很多相似之处。
“黑龚”面目,是龚贤取法五代及北宋人的山水画法,苍劲雄浑。《翠嶂中天图》在构图经营上,若李成的《群峰雪霁图》(图2)和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图3)。李成因不曾入仕,而寄情于山水。其画师法荆浩、关仝,并青出于蓝。所作《群峰雪霁图》,峰峦层林,山川险易,水石幽涧,树木萧森,乃佳作之典范。巨然《秋山问道图》(图4)为五代宋初的典型构图法,上部一峰高耸云霄,中部两山合抱,山麓溪畔,曲径通幽,山中林间有茅屋数间,场景之超尘脱俗、幽深静谧,使观者之心境亦清澈澄明,与空寂温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燕文贵《溪山楼观图》,山势宏伟,峰峦耸峙,溪山重叠,繁复又细密,是典型的北宋初全景式山水。总之,《翠嶂中天图》与此三家风格均有相似,皆为满幅,且反复皴擦、层层积染,使画面墨色润泽又见苍老古朴,成熟而完美。
图2 李成《群峰雪霁图》
图3 燕文贵《溪山楼观图》
图4 巨然《秋山问道图》
诚然,五代及宋初的山水画,多画于绢上,线条刚硬挺劲,而龚贤此图画于生纸,线条的皴法比绢本更有难度。龚贤在“黑龚”阶段,重点陶醉于对笔墨的探索。如其在《课徒画稿》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树、石、云、水、丘壑的经营位置以及积染皴法,曾云:“此浓叶也,一遍仍谓之秋林,有二遍三遍,五遍七遍之别。二遍、三遍晴林,五遍、七遍雨林。晴林要爽,叶密而气疏。雨林欲苍翠欲滴”“一遍点,二遍加,三遍染”“三遍点完,墨气犹淡,再加浓墨一层,恐浓墨显然外露,以五遍淡墨浑之”“望之蓊蔚,而其中实叶叶分明者,燥湿得宜也。点燥而染湿,湿不掩燥。点浓而染淡,淡以活浓。”《课徒画稿》又云:“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相得,而画之能事毕矣。我用我法,我法尽,而我即为后起之古人,今人未合己心而欲与古人相抗,远矣!”这种“积墨法”的确立,也就是“黑龚”面目成熟的标志。
著名书画家、鉴定家萧平先生对龚贤做过详论,他说:“龚贤在绘画上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实践上很好地解决了继承传统和师法造化的关系。”并指出:“自1666年(48岁)至1689年(71岁),是龚贤在艺术上高度成熟期。”[3]36
再观龚贤1674年(56岁)时书于《云峰图卷》后的一首长诗,“山水董源称鼻祖,范宽僧巨绳其武。复有营丘与郭熙,支分派别翻新谱。襄阳米芾更不然,气可吞牛力如虎。友人传法高尚书,毕竟三人异门户。后来独数倪王黄,孟端石田抗今古……我于此道无所知,四十春秋茹茶苦。友人索书云峰图,菡萏茉莉相竞吐。凡有师承不敢忘,因之一一书名甫。”按萧先生考:跋中共列举了从五代到明末的23 位画家,但这些画家并非在每一时代都是一流的。可见,龚贤的师承学习是很讲实效的,所谓不图虚名便是也。《翠嶂中天图》通过明暗层次的处理,表现出景物的光影,似乎又与西洋画有相通之处。其用笔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山水册》十八开极为相似。一为戊辰春三月,二是戊辰初冬,半年之距,应为同一时期作品。
《翠嶂中天图》跋云:“翠嶂中天类削方,千年枝上积鸳皇,步虚声落风飘起,高结楼台对夕阳。戊辰春三月画。”与《翠嶂中天图》同年所作(今藏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龚贤《山水册》后自跋云:“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使作画者皆能识画,则画必是圣手,恐圣手不如是之多也。吾见今之画者皆不必识画,而识画者即不能画,庸何伤?古之画者,皆帝王卿相、才士文人,聪慧绝伦,而游心艺学。今之画者,不过与蒙师庸医借以糊口之计,亦曾翻阅宣和之库、览清秘于倪家、探玉山于顾氏乎?多所见则多所识,高门世胄,日与宾客相诋诘,判其真赝,今者不识,而明日识之,既能识复能画,则画必有理。理者造化之原,能通造化之原,是人而天,谈何容易也。夫歌于郢中者,阳春白雪亦歌,下里巴人亦歌,余巴人也。曷足以知含商吐角之妙,妄抒所见,何异夏虫之语冰哉。戊辰初冬,半亩龚贤画并纪。”[3]36
又,昆仑堂美术馆藏有龚贤的《溪山隐居图》,为龚贤“白龚”与“黑龚”过渡期的作品。其题诗云:“焚香静坐林中屋,竹树无风也自凉。大笑陶潜未超脱,胸襟犹且看羲皇。”
跋中“步虚声落风飘起”“夫歌于郢中者,阳春白雪亦歌,下里巴人亦歌,余巴人也”“竹树无风也自凉”。这里的“步虚”“下里巴人”“竹树无风”,反映出龚贤的诗情画意、人生追求以及无奈隐居的心情;然而能怡然自乐,亦足为后世称道。在龚贤眼里,读书能养心、养气,是为正道。故龚贤之画,高在其画外的修养,能诗亦能文,且以儒者之心境,皆藏于其画中。
以龚贤《翠嶂中天图》为例,此幅绘松翠云深,气象雄远,笔墨厚润,无愧为晚年佳作也。画中有诗,满眼翠嶂、高险犹如屏障之峦山,削方为圆。时而“步虚声落风飘起”,挠直为曲。这里的“步虚”是李耳创道教,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缥缈步行,寄托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龚贤对现实的不满。又,龚贤《山水册》中此题长跋论,初读认为是论“作画”“识画”,实际在跋语尾“余巴人也”,此处阐明了龚贤自己虽年已古稀,但信念依旧,“吟诗、作画”并举,本就是 “阳春白雪”,但懂者能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