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馨贤
【摘 要】作者孔尚任去南京扬州等地亲自采集故事,获得了南明衰亡的细节,加入自己的艺术改变与升华,创作了轰动一时的《桃花扇》。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也不是总结经验教训,而是运用一把桃花扇贯穿着侯、李的爱情故事,反应兴亡之感。作者并没有陷入国家灭亡的悲痛中,而是通过描述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抒发了自己的人生空幻感。
【关键词】孔尚任;《桃花扇》; 离合之情;人生空幻感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028-02
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自面世之日起就获得众多关注,轰动一时。这部戏剧大多取材于历史事实,作者去南京扬州等地亲自采集故事,走访了当地的南明遗民,观看了南明遗迹。他三年留守在江淮一带,亲眼见证了当地老百姓苦难的生活,他受到了别人的冷眼旁带,积压了苦闷伤感的情绪,使其报效清朝统治者的理想破灭了,产生了空幻的情感。作者在上本《先声》中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目的:借侯李离合之情,抒发兴亡之感。通过描写在动荡不安的政治背景下,侯李分分合合最终双双入道的爱情故事,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但他并没有仅陷入在国家灭亡、朝代更迭的悲痛中无法自拔,在这悲痛的兴亡之感背后,是作者对人生空幻的感悟。
作者在描写主人公追求爱与被爱、忠诚于国家、拯救世人、正义与邪恶党派之间的竞争等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发现分分合合最终都是一场空,每个人都执迷于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之中,忘乎所已,最后清军入关、国家破灭、朝代更换的现实给了他们重重一击,希望破灭,救国的热情被浇灭,产生了人生的空幻感。
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满腔热血一心救国,等清军入关,尘埃落定,纷纷斩断红尘,遁入空门,追求超凡的境界;将军史可法在镇守扬州时敌不过恶势力,最终绝望投江自尽;名妓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本是普通的小人物,却有着一身正气,有着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的精神品质,但靠他们微薄的力量也无力挽回整个国家,无奈痛苦之时,也只好选择归隐……
当国破家亡、山河破碎之时,逃的逃,死的死,人生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都还在哪里,在现实的世界中找不到任何答案,也没有任何明亮的道路,一片破败的景象,一场空幻的爱情,虚无缥缈……只能回避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充满神秘与空幻。
男女主人公在朝代更迭、动荡不安的政治背景下,与阮、马二人的斗争中,分分合合最终双双入道,他们整个爱情故事是和国家的兴亡相关联的。作者设计的这种情节结构相当巧妙、新颖,紧凑严谨。全剧还有一个重要的道具也是与国家存亡息息相关的,那就是“桃花扇”,一把小小的扇子承载着太多的悲欢离合。侯方域与香君成亲时送的扇子,并且在上面题了一首诗,这把扇子便是他们的定情信物,是见证他们爱情的开端,这把扇子起着纽带的作用,将侯、李的爱情故事穿插起来。后来香君拒绝嫁给田仰,以头撞桌血溅扇子,杨龙友顺便将扇子添了几笔化成了桃花扇,而香君思念侯方域,便将扇子寄给他;最后张瑶星撕毁桃花扇,骂醒他们,国家已经灭亡了,君王已经不在了……这把扇子见证了时代的改变,历史的变迁,承载着巨大的毁坏感和空幻感。作者将故事进行了艺术改造,升华了主题。整部剧渗透着哲学意味,透露着作者对人生的空幻感。
《桃花扇》全剧开头《小引》中写道:“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全剧充满了无奈悲伤的情感。不论是帝王、將军,还是满腔热血呼吁救国的士人们和曲坛名角们,都在这飘浮破败的历史环境中打破了自己的幻梦,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桃花扇》上本《桃花扇·却奁》中写道:侯李依然甜蜜,幸福美满,男女主人公完全沉醉于温柔甜蜜的爱河里。当李香君知道妆奁是阮大铖所赠时,坚决不要。香君的个性刚烈,不愿与阮大铖等人同流合污,也不准侯方域这样糊里糊涂地接受阮大铖,她觉得阮是趋炎附势之人。这里的安排为侯、李二人设置了矛盾,为后来的撕毁桃花扇、感情决裂做铺垫。这里写出了当时南京歌舞升平、一片欢闹和谐美好的景象;也写出了侯、李二人美好幸福的生活。
可是这样美好稳定的生活不免让人感到怀疑和惶恐,侯方域在南京作为复社文人领袖,以复兴南明为己任,一派和谐美满的风平浪静之下必定隐藏着更大的腥风血雨。这里的一片欢闹乐呵的景象只是在渲染这部剧悲伤破败的氛围,为后面的衰亡空幻做铺垫,以乐景衬哀情,使得整部剧更加哀怨。欲擒故纵之法用在这里,想必令读者有些担心与不安,隐隐约约感觉到了悲剧的苗头。
作者最后并没有像其他戏剧那样采用大团圆的结局,而是以男女主人公大梦初醒,双双入道,追求道家超凡脱俗独立于人各之外的思想内涵作为结尾。在《栖真》《入道》《余韵》中,男女主人公最终在南京栖霞寺相遇。女主人公香君是跟着同伴逃难到栖霞寺的,“便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寻着侯郎才住脚。”香君依旧想念着她的郎君侯方域。后来同伴建议去城东偏远的栖霞山,那里人烟稀少,一来可以避免慌乱,二来张瑶星先生在那里弃职求仙,同伴要去拜师,去那里等待,姻缘凑巧,或许能等到呢。侯、李二人刚开始相遇之时,便是复社文人和阮大铖等人斗争之时,动乱不安带有明显的政治命运。他们的爱情是跟国家的兴亡时刻联系在一起的。
侯方域在秦淮河上观赏歌女游船之时说了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而深明大义、有着救国理想的香君听到这话后轻声说了一句:不知亡国恨的岂止是商女。使得侯方域觉得这个歌女和别的不太一样,这样的相遇本就带着浓烈的政治色彩,侯方域与香君相遇之后仍然恋情欲根种。修仙道人张瑶星一语点破:“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一段呵斥使得侯、李二人大梦初醒,回想之前的一切,都只是一场幻景。
这样破碎的大环境下,并不是只有侯李爱情的破碎,不是他们两个的感情出了问题。而是整个时代的逝去,国家的灭亡,民族的衰落。此时的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谈爱情、谈人生、谈理想,只有选择入道。其实这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也是一种逃避,但他们宁愿退到这样的精神世界中,也不可能若无其事地活在那样支离破碎的政治世界里。
最后,曲坛名家苏昆生做了樵夫;说书艺人柳敬亭做了渔夫,以捕鱼为生,他们往来于牛首山和栖霞山之间,每天尽情歌唱,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非常快活。他们宁愿生活在深山老林里,也要避开世间的纷纷扰扰。南京城里遍地都是尸体野骨,樵夫和渔夫只剩这条残命,只想归隐这深林中,不想回家。可是,当初的说书艺人柳敬亭是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的,愿意为国捐躯。唱曲的苏昆生也是一心救国,绝非贪生怕死之人。后来国家灭亡,他们的信仰崩塌了,觉得到头来为国家所做的一切,和恶势力相抗衡到最后只是一场空幻,最终选择隐居,寄情于山水,苏昆生和柳敬亭始终在一起,生死相依。
整部剧看下来正如《桃花扇》末篇中所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作者没有简单地叙述南明的历史,也不是在总结南明灭亡的历史意义,没有刻意去给满清政府总结经验教训。作者用心去感悟历史,将空幻的心情抒发在这部《桃花扇》上。
参考文献:
[1](清)孔尚任.桃花扇[M].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蒋星煜.《桃花扇》研究与欣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
[4]徐朔方,孙秋克.南戏与传奇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