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普通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策略研究

2021-04-09 02:20
图书馆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智慧

王 捷

(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110159)

1 引言

近年来,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高校师生们的工作与学习方式。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技术带来的新思维和新方法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也为逐步由传统的信息检索中心向知识信息服务中心转型孕育了新发展动能。信息科学理论、信息技术体系、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将会给图书馆理论、应用与实践研究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1]。

当前,各高校图书馆正顺应发展潮流,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快速推动图书馆向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的新型运作模式转型,智慧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提升社会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笔者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环境下智慧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智慧服务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大数据环境视角探寻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转型发展之路,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打造互联、高效、便利的智慧图书馆生态环境,为新时代用户服务与教育实践提供启示和参考借鉴。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

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学者提出的智慧图书馆概念是基于不受空间制约且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形式,可以说它是提供智慧服务的未来图书馆模式。在这一概念明确前,数字图书馆和智能图书馆是与之较为相关的两个概念。其中数字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形式及其网络共享方式;智能图书馆则是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深化,主要强调网络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及物理设备的应用[3]。

自从智慧图书馆概念提出以来,业界学者针对智慧图书馆与智能服务进行了相关研究。初景利等认为智能图书馆是智慧图书馆的基础,智慧图书馆则是智能图书馆的发展目标[4]。王世伟基于技术背后的实质性表现将智慧图书馆的互联化归类于全面感知、立体互联、信息共享三大特征[5],并强调智慧图书馆将科技、服务、人员、管理融为一体,以实体技术为载体,以知识为介质,以便捷高效为特征,具有多层维度的含义[6]。智慧图书馆是在图书馆传统服务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全新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物理空

间与信息资源的全面互联,它更加强调智慧化的服务功能,将给用户带来全新的入馆体验。

2.2 关于智慧服务的研究

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将受到冲击与重塑,智慧服务是图书馆传统服务在智慧社会和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升华的全新理念,新兴信息技术是高校图书馆提升服务效能的主要手段。李校红学者谈及智慧服务时,更加重视智慧馆员和图书馆信息资源发挥的作用,强调服务从智能化向智慧化转变[7]。刘宝瑞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是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形成更好的综合服务系统,智慧图书馆能实现更为精准的知识分析与组织,是通过知识关系重组、知识发现将更贴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信息提供给用户的“立体化知识空间”[8]。苏云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角度运用大数据分析算法、知识图谱技术等以多场景、多服务的服务法则构建智慧图书馆服务框架,并在服务层嵌入资源服务、内容服务、用户服务3类智慧服务[9]。覃玮境等认为用户是空间和资源的共同拥有者,依托技术把握用户、空间、资源三者的关系将会是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突破点[10]。吴丹等认为在大数据开放共享的推动下,智慧信息服务将向实现数据来源更加广泛、数据融合服务更加全面、服务更加精准化、更加注重数据隐私和安全4个方向发展[11]。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得出这样的观点: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智慧化图书馆的服务内涵重心将由技术转向内容,从信息服务向数据服务方向发展,智慧化图书馆将向用户提供更加快捷、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2.3 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因素

智慧图书馆是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有效融合,是整合多种技术形成的立体服务体系[12]。其具体的技术体系包括:

(1)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是指数据量无法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常用技术工具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处理的数据集合,而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和模式才能处理的海量的、高增长率的、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技术在图书馆具体应用中是将用户信息、海量各类资源、智能设备数据、业务数据等信息进行整理、融合、挖掘、分析,形成基于用户需求与开展服务所需的各类数据集合信息。

(2)云计算技术。云计算作为计算机实现任务的手段,是完成大数据智慧服务的工具型技术,主要用于海量数据的分布式计算、大数据分析、数据存储以及灾备服务等。云计算技术使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变得便捷,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个体化用户的信息行为,针对个性化的用户提供知识增值服务[13]。

(3)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是一种将任何物品通过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联接,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技术,它是对传统互联网络的延展,实现不同时间、地点对多种设备、馆藏资源及人的智能感知和识别,以及智能家具管理,室内温湿度等感知、控制功能,可实现基于智慧图书馆平台的统一管理与互联互通。

(4)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14]。人工智能是实现智慧图书馆服务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将知识与信息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结合用户需求实现对智慧图书馆知识资源的智能搜索、获取、整合;或是进行用户画像,实现对用户需求的分析与预测;运用智能机器人或智能程序,实现空间引导或参考咨询功能[15]。

(5)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以人工神经网络为理论基础,是基于多层神经网络的全新算法。深度学习是学习样本数据的内在规律和表示层次,这些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诸如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的解释有很大的帮助,其最终目标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具有分析、学习能力,能够识别文字、图像和声音等数据。

3 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与问题

3.1 中外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学科服务的现状

美国高校图书馆比较注重教学与科研支持服务,将智慧化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数据管理服务等统一到教学与科研支持服务体系中。例如哈佛大学图书馆将学科服务人员分为研究馆员、学科馆员、院系联络人,在学科服务中不论是馆藏建设、参考咨询、教学培训和院系联络等服务,还是新型的研究顾问、教育培训等服务,都会依据用户身份和服务内容安排具有相应学科背景和专业素养的馆员专门负责,不仅利于发挥每位学科馆员的专长,也有利于知识服务的深入开展[16]。康奈尔大学图书馆传统的学科服务以院系联络、参考咨询、教学培训、学科资源建设等为主,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将学科服务内容拓展到数字工具开发、学术出版与传播、资源发现与管理、科研数据管理及基金管理等领域[17],并要求学科馆员要融入科研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为用户的每个科研阶段提供服务与支持。该馆在2011-2015 年发展规划中提出按院、系建立分馆向支持跨学科研究的图书馆族发展,空间方面也积极探索分馆合并,实现实体馆向虚拟馆的转变[18]。

国内知名高校图书馆在支持教学与科研服务方面也是走在同行前列,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率先引入学科服务,创立了学科馆员制度,这既是我国图书馆服务专业化、个性化、知识化的创新举措,也是图书馆转型变革的重要标志[19]。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注重合作共享,为不断深化研究型图书馆学科服务积累了丰富经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首创了IC2 服务模式,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和创新社区(Innovation Community,IC)相结合,强化学术创新支持与人文素养拓展,力求平方级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20],并紧跟学校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图书馆情报服务工作,探索信息素养教育新范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知识探究、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学校院系人才评价、学科评估、专业认证、智库等服务提供实体支撑[21]。

3.2 智慧图书馆建设实践中的问题

构建智慧图书馆虽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通过相关文献的归纳梳理发现,国内学术界对于构建智慧图书馆的认知多数集中于技术层面。以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这类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在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应用场景、以特定技术作为支撑的服务模式等[22],没有广泛认可的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框架结构及相应的服务平台与服务体系等关键基础问题的研究成果,缺乏面向智慧图书馆的实务操作与目标实现的功能设计[23],同时也缺少对智慧服务评价体系的研究,未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价体系指导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工作[24]。虽然多数高校图书馆搭建起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框架,但仍然停留在参考咨询服务、学科资源建设、学科信息动态更新这些基本服务上,对科研动态追踪、科研绩效评估等深层次服务开展比较少[25]。此外,还存在学科服务定位较为模糊,服务路径过粗,服务对象泛化,服务方式简单、被动,内容普通化和缺少特色等问题[26]。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智慧服务领域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仍然需要业界学者和广大图书馆同仁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中探寻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智慧服务的最佳方式。

4 大数据环境下普通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策略

普通高校图书馆要以智慧服务为未来发展目标,不仅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更要有大数据思维,在用户不断提出新的信息需求驱动下,充分发挥新兴信息技术的独特技术优势,将馆舍、多种服务系统及馆员结合起来,实现建筑、资源与服务三方面的智能统一化,打造虚实结合、相互关联的智慧服务共同体,在由“文献资源环境”向“知识资源环境”转变的过程中构建起书书相联、人书相联、馆院系相联的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大图书馆服务体系。

4.1 切实做好信息服务发展战略规划和业务布局工作

目前,智慧图书馆是各类型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普通高校图书馆要结合本馆自身的状况,以图书馆大数据为基础,以开放的姿态与图书馆

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合作,积极开展智慧化服务研究,统筹规划与设计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发展策略。第一,以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点,明确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功能定位,并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重新调整图书馆内部业务工作,加强信息服务工作方式、方法研究与实践。第二,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信息服务的总需求,分阶段稳步实施智能化乃至智慧化信息服务转型的建设计划,要从服务体系建设和馆员队伍建设上做好业务布局,以智慧化服务为目标,循序渐进地提升信息服务工作能力。第三,积极参与区域内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馆际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向“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习、取经,实现与区域内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资源协同建设与共享,开展知识服务经验互动交流,共同推动区域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集群式发展,以此提升智慧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水平[27],构建起互联、便捷、高效的大图书馆服务体系。

4.2 构建融合式多种资源知识发现与服务大系统

图书馆要实现以学科化、个性化知识服务为目标的智慧服务,就要通过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打破数据壁垒、完善服务体系,连接一切可用资源,将图书馆所拥有的传统独立、异构的信息资源、开放资源、机构库资源、区域高校联盟资源、软硬件资源与空间资源等多元的信息与服务资源转化为嵌入式、协作化和智慧型的知识服务体系[28](见图1)。

图1 图书馆知识发现与服务系统

首先,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必须改变图书馆传统的、封闭式资源建设决策模式,要从经验决策向智能决策转变,实施由用户需求牵引的资源数据建设新模式。其次,在信息资源整合建设中引入大数据、物联网、语义网等技术,从分散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中将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依照学科专业抽取相关数据,经过清理、加工、汇总、提取出具有利用价值的数据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和链接,有效地规范组织信息资源[23],转入数据化、知识化的融合式资源数据仓储系统;再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深度学习、用户画像等技术,对用户专业背景、信息需求和行为特征情况进行个性化分析,发掘用户的需求或兴趣,确定用户的学科发展方向,建立与用户相匹配的千人千面用户模型;最后,依照用户需求信息资源按文献知识点的知识资源碎片化[29]、整合重组和交叉对比,对形成的知识关联数据进行分析与提炼,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30],进而形成为用户量身定制、精准推送所需的学科信息。

随着“空间即服务”理念的普及,普通高校图书馆也必须不断地拓展空间职能,将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从传统的书库、阅读空间、办公区域等概念中解放出来[31],设立用户学习空间、创客空间、研讨空间、休闲娱乐空间等。除物理空间外,还应包括网络空间、时间空间和地理信息空间等[8],营造线上、线下相融合,支持学习、研讨、交流、分享甚至休闲的智能空间环境,建立起更趋向于符合服务需求的融合空间,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设施、环境服务,让用户在图书馆中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4.3 开启学科化、个性化用户知识服务模式

在大数据环境中,图书馆从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智慧服务转型应本着技术为先、用户为本和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以服务创新培育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新动能,开启学科化、个性化的用户服务新模式。以学科馆员为主体所开展的用户个性化定制服务是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它是新信息环境与科研环境对图书馆创新服务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有效途径[32]。依照用户需求的改变,学科服务要根据高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或科研团队的需求,从传统的基础信息服务向融入教学、科研一线的个性化、智慧化服务转型,深入到对口学科建设中,为用户学习、教学、科研提供主动性、专业化、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33]。学科服务的方式要由学科馆员个人能力向学科馆员团队整体协同提升转变,加快推进图书馆服务转型创新,逐渐提高图书馆在用户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学科专业领域的需求,构建起面向学科领域、符合用户科研与专业发展方向所需要的智慧化学科服务新模式,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体验中重新依赖图书馆。

4.4 提高馆员队伍学科专业化素质

高校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更多强调提高馆员队伍的整体服务能力,为保障知识发现与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行,馆员的创新程度、学习敏锐度、知识储备、服务意愿能有效提升图书馆智慧服务效能[3]。图书馆需要调整人员结构,按需设置岗位,重组业务流程,重构参考咨询服务体系,组建更为专业的参考咨询队伍[34]。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在智慧图书馆服务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学科馆员服务梯队建设要更加注重细致的馆员分工,主动的多元化的服务形式、现代化的服务手段,需要更多的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个体馆员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多态势的服务团体。学科馆员服务路经要从图书馆到学院转变为从图书馆到学科再到教师的服务路经,以嵌入式、协同式和团队式服务方式优先服务高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为其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学科服务。为此,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团队建设应遵循以下方法:一是设立智慧化馆员选拔标准,按岗位需求细化智慧化馆员的培训模式,增强其学科专业素养,提高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二是在人才引进方面,对馆员的学历条件、从业经验、学科知识等多方面考察,择优聘任,优化复合型人才的引进考核制度,以学科专业人才为骨干建立起高校重点学科服务团队;三是构建馆员交流平台,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以此提高智慧化馆员的创新能力及工作积极性,带动整个图书馆服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5 结语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图书智慧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用户群体的个性化知识需求将对图书馆智慧化服务提出新要求,用户需求是图书馆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探寻新兴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最佳融合方式,推进普通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转型与发展,建立起用户需求与智慧服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智慧图书馆,已成为近一段时期图书馆界同仁共同关注,并将持续研究的新课题。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智慧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