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华 冯梓俊 邓 玫 陈波生 汤金聚
1.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佛山 528000;2.广东省佛山健翔医院中医科,广东佛山 52800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随年龄增长后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退变性全身骨骼疾病,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及70 岁以上老人。相关研究表明,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数量呈现了逐年递增趋势,至2020年总数将接近1 亿[1]。骨质疏松患者出现髋部骨折、腰椎骨折的风险将大大增加,一旦出现,会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临床治疗骨质疏松以药物方式为主,包括基本补充剂如钙剂、维生素D 及其衍生物;抗骨吸收药如降钙素以及双膦酸盐类等;促骨形成药如甲状旁腺激素及其类似物等[2]。上述药物虽然能够发挥作用,但治疗周期较长,长期用药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影响实际疗效[3]。传统中医在原发性骨质疏松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治疗以益气补肾,强筋壮骨为法[4]。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佛山健翔医院对8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以自拟益气补肾汤进行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医院、佛山健翔医院中医科进行治疗的82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1)与对照组(n=41)。研究组中男9例、女32例,年龄53~69 岁,平均(63.23±3.73)岁,病程1~8年,平均(4.22±1.43)年;对照组中 男8例、女33例,年 龄54~70 岁,平 均(64.56±3.92)岁,病 程1~10年,平 均(4.61±1.57)年。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选入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2017 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以及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5],西医经过相关检测明确诊断骨质疏松,中医症候存在腰背疼痛、乏力或伴关节酸痛、五心烦热等症状,舌脉象等中医临床症候类型符合“骨痿(骨痹)”中的“肝肾阴虚型”。患者自愿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药物过敏者;研究前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者;具有其他骨代谢疾病者;心、肺等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存在营养代谢性疾病;存在精神病史或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给予钙尔奇(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29,规格:600 mg/片)治疗,口服,1 片/次,1 次/d,同时给予阿法骨化醇片(帝人制药株式会社,进口药品注册号:H20160261,规格:0.5 μg/片),每日1 次,每次1 片,连续用药12 周;给予阿仑膦酸钠片[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481,规格:70 mg/片],口服,1 片/次,1 次/周,清晨空腹服用,连续用药12 周。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自拟益气补肾汤治疗,药方如下:山药、杜仲、党参各20 g,枸杞子、牛膝、木瓜、淫羊藿、山茱萸、狗脊、桑葚、白术、茯苓、骨碎补各15 g,甘草6 g 水煎服,1 剂/d,分为早晚2 次服用,30 d 为1 个疗程,共3 个疗程。
治疗后12 周,采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ADL)对患者进行评估,总分为100 分,分数愈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愈优。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中医症状主要包括腰背疼痛、腰膝酸软、步履艰难、活动受限以及耳鸣目眩,每项记为0~3 分,积分越高即表明患者症状越重。显效:中医症状积分下降超过70%;有效:中医症状积分下降幅度为30%~70%;无效:未能达到上述标准[6]。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呕吐、腹泻、恶心)情况。
应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周,研究组患者ADL 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分)
研究组总有效率(97.56%)较对照组(82.9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行性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年龄不断增加,骨钙会逐渐流失,骨代谢失衡,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症[7]。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及70 岁以上老年群体,病情较为隐匿,前期症状不易察觉。部分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现症状时甚至骨折时候才发现骨质疏松,此时骨量丢失已经较为明显,出现病理性骨折的风险将大大增加[8]。骨质疏松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驼背、身长缩短、乏力等症状,其正常活动会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目前临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药物方式为主,包括基本补充剂、抗骨吸收药、促骨形成药[9]。但也有研究表明[10],部分患者在由于长期服用上述药物,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副反应而难以坚持用药,实际疗效会受到限制。
中医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属于“骨痿”“骨痹”范畴,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肾与骨有着直接关联[11]。骨极主肾,肾与骨合,发无泽,骨先死,继而四肢不利,以至中邪伤风,风历骨,曰骨极[12]。气为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周行四肢、脏腑、经络、孔窍,调摄、濡养周身,若气不得调,则易滞,久而致虚,骨腔闭,筋不得养,终致骨断筋伤。因此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主张益气补肾,强筋壮骨[13]。
本研究研究组采取自拟益气补肾汤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7.56%)较对照组(82.93%)高(P<0.05),与其他报道结果相似[12,14],说明益气补肾汤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中西药结合治疗不良反应较少,适用性较好。
本研究中自拟益气补肾汤由多味中药材构成,其中山药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杜仲可补肝肾,强筋骨;牛膝可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木瓜可舒筋活络,和胃化湿;淫羊藿可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党参可补中、益气、生津;白术可补脾健胃、燥湿利水;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骨碎补可坚骨、补肾;山茱萸可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狗脊可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枸杞子可滋肾,润肺,补肝,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桑葚可通血气;甘草可调和诸药[15]。上述诸药可共奏益气补肾,强筋壮骨之功[16],结合西药进行治疗可进一步提升疗效。
综上所述,益气补肾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可发挥益气补肾,强筋壮骨之功,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同时未来可继续大样本研究,积累更多的数据,同时观察两者骨密度指标,有利于进一步探索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