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李丹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第九八九医院麻醉科,河南洛阳471000)
本研究采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与保温干预应用于腹部全麻手术患者,取得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16 例腹部全麻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8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病程及美国麻醉师协会(ASA)[3]分级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对照组采取全麻手术常规护理措施并对患者采取麻醉苏醒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保温措施干预:①术前备好电热恒温手术台;②对患者非手术部位处加盖保暖被或铺盖多层无菌巾;③对输入液先保温再取用或使用输液加温仪,温度恒定在37℃;④术中所用湿纱布需经过加温后的无菌溶液浸泡;⑤冲洗液取用保温箱内经加温的无菌溶液。
1.2.2 指标检测方法:凝血功能指标:术前与术后24h 分别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样,经ABL90 血气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间指标差异[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滞留时间、麻醉药物作用时间]、清醒即刻凝血功能指标(PT、APTT),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麻醉苏醒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低体温、寒颤、呼吸抑制、苏醒延迟)。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 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精确概率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麻醉苏醒期间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 滞留时间、麻醉药物作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间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间指标比较 (±s)
组别 清醒时间 拔管时间 PACU 滞留时间 麻醉药物作用时间研究组12.12±2.17 21.21±2.16 46.49±13.05 156.41±16.48对照组17.29±3.18 25.29±3.96 78.51±11.56 175.47±15.56 t 值 10.227 6.888 13.988 6.404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研究组患者PT、APTT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s)
组别 时间 PT(s) APTT(s)研究组 清醒即刻 13.89±4.16 34.26±5.46对照组 15.46±3.79 38.14±5.66 t 值 2.125 3.757 P 值 0.036 0.000
2.3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中及麻醉苏醒期间研究组低体温及苏醒延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寒颤及呼吸抑制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n(%)]
在全麻手术中,患者出现低体温影响因素较多,手术时间长或长时间使用低温冲洗液、围手术期低体温时间过长均对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可产生不利影响[6]。本研究通过对患者麻醉苏醒期间指标变化对比,得出研究组较对照组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 滞留时间、麻醉药物作用时间明显缩短,表明保温干预可促进麻醉药物机体内正常代谢,有效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并促进患者尽快拔管时间,进而缩短PACU 滞留时间。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后显示,研究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表明保温干预对患者凝血功能有一定改善,能由于保温干预促进患者凝血机制照常运行,保障患者体温同时并降低凝血紊乱发生现象,对患者麻醉苏醒及术后愈合有积极意义。
本试验发现,术中及麻醉苏醒期间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寒颤及呼吸抑制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保温措施干预可减少患者低体温和苏醒延迟不良事件发生,究其原因可能由于体温过低影响机体血流分布,肝肾血流供应不足对麻醉肌松药物代谢造成阻碍,延缓麻醉事件导致苏醒延迟,保温干预后可改善机体正常代谢并在正常时间内苏醒。
综上所述,麻醉苏醒护理结合保温干预措施对腹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间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作用,并能保持患者凝血功能正常,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操作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护理质量提升有一定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