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富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侨民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并不稀有,德国、马来西亚的侨民文学都在世界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阿拉伯等地区的侨民文学也有其自身特色,但从整体来看,俄罗斯侨民文学在侨民文学中的影响力最为巨大。宏观上看,俄罗斯侨民文学无论是从文学传统性追溯,还是论及作家作品数量,或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就与影响,都是独占鳌头的存在。微观上看,侨民文学对俄罗斯自身的文学发展与促进也有其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侨民文学的成就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数量上就可得知,侨民作家获奖的数量几乎占据俄罗斯整体获奖作家数量的三分之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随着文学“解封期”的到来,侨民作家的文学作品也逐渐进入大众视角,到上个世纪中后期,随着经济改革和民众新思维的推动,俄罗斯侨民文学开始站上自己真正的舞台,在俄罗斯这块广袤土地上掀起了空前的研究热情。到了九十年代,“俄罗斯侨民文学中心”正式在莫斯科成立。俄罗斯国内如火如荼的侨民文学回归运动在八十年代就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重视,九十年代末,毗邻俄罗斯的黑龙江省成立了“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化研究中心筹备小组”。随着对俄罗斯侨民文学研究的逐渐成熟,一批优秀论文及研究著作也开始公开发表,侨民文学作家的学术价值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获得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俄罗斯侨民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现状、研究状态等出发,详细系统的介绍学术界对于上个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的研究情况。在此之前需要了解的大环境背景及被研究对象的发展现状,主要指俄罗斯侨民文学发展的三次浪潮,如表1所示。
表1 俄罗斯侨民文学发展的三次浪潮
在俄罗斯侨民以移民方式逐渐渗透进中国并开始定居生活的同时,俄罗斯侨民文学也在以独特的节奏缓缓发展开来。早期的中国俄侨文学因处于发展初期以及使用俄语记录的原因,没有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注意,但在俄国文学读者不断增加、俄罗斯侨民总体人数增长情况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俄罗斯侨民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了国内外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和青睐。
我国最早关于俄罗斯侨民文学的记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苗慧[1]对中国俄罗斯侨民诗人巴尔考的诗作与写作理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赵晓彬[3]、李延龄[4]等对俄侨文学中有关生态与自然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张坤[5]从中国俄侨女诗人的角度出发,探讨俄侨文学作品中女作家的现状与思想。弗·阿格诺索夫[11]从俄侨文学三次浪潮的历史出发,来分析三次浪潮中中国俄侨作家做出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世纪初我国的俄侨文学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翻译系统,同时也融合了中国自身的民族特色,形成了具有追溯性和高度研究价值的文学流派,被国家推广为具有资助意义的文学流派。不仅我国对此重视,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在2002年为齐齐哈尔大学李延龄教授颁发了象征中俄友谊的“友谊勋章”,表彰其编写《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所做出的贡献,这也象征着俄侨文学在现实意义上真正推动了中俄两国的友好交流与文化互动。
学术界一直认为“俄罗斯侨民文学是流亡的文学,是流浪的艺术”。俄罗斯在上个世纪发生了多次流亡的大规模浪潮。一般都是处于国内或对外战争背景下,分别发生自苏维埃政权初始时期和苏联时期,几次不同情况下的流亡浪潮共同组成了俄罗斯侨民文学的流亡历史。
革命的鲜血与火光推开了第一波浪潮的涌现。俄国二月革命发生后,革命成为了当时的大浪,扑打着俄国与世界相接。但接踵而来的国内战争导致了落后贫困、炮火不断的尴尬境遇,使学者们陷入了无比糟糕的局面,当时极其有限的“自由”不包括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对于学术界来说,负面的影响与压抑的气氛一同蔓延着。随着白银时代的开启,众多文学护持者一边躲避着四处的炮火,一边努力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呵护着创作之花的生长,对于侨民文学来说,革命是首次浪潮推动的主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则直接开启了俄罗斯侨民文学的第二次浪潮,苏联人民在战争与德军的高压下穿过战区长途避难,在他国脱离熟悉的故乡,对残酷的现实产生深刻的反思,进而创造了许多发人深思的文学作品。第三次浪潮则是出于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冷战,意识形态的分歧与混乱没有切断给予人们的短暂创作自由,但也不可避免地阻拦了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品的传播,其中包括被官方禁止出版的作品,只能通过地下传播才得以保留。政治对立带来的冷战局面一时难以打开,侨民文学作家们也遭遇了被逮捕、驱逐出境等多种迫害。
直到七十年代初期,苏联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出境限制,醉心学术的学者们与被驱逐的创作者们纷纷前往外国,共同构成了俄侨文学的新浪潮。直到苏联解体,俄侨文学终于与其国内文学失去国境界限的桎梏,但其独特的文学内核,在文学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的数十年间,俄侨文学几经波折,顽强的在上个世纪的惊涛骇浪中得以传播并延续至今,站在了研究者的面前。侨民文学作家集中在西欧地区,其中,象征派和未来派的诗人、作家,如伊·什梅廖夫、格·伊凡诺夫和巴尔蒙特、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等知名度极高,都是白银时代闪光的文学大家。此外,蒲宁的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综合了现实主义文学特征和浓郁的俄国特色,把极其流畅的叙事手法和节奏感极强的语言表达相结合,铸就了诺贝尔奖得主的光辉,是俄罗斯侨民文学乃至俄罗斯文学史上的骄傲。
二战的火焰烧毁了第一次俄侨文学的浪潮,但并没有阻挡下一次浪潮的奔涌,诗人与作家们沿着前行者的足迹,点亮了沿途黑暗中的点点光芒。俄罗斯侨民文学在几次浪潮中的突出成就不仅仅是文学艺术方面的,还间接影响了东西方政治思想的传播,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论是索尔仁尼琴的《癌病房》《红色车轮》,还是诗人叶拉金的《沉重的星星》,又或者是克列诺夫斯基的《沉郁的黄昏》,都在表达俄罗斯文学传统特色的同时,依靠文字的力量将传统斯拉夫文学与英语语境下的西方时代大背景连接起来。
俄国作家们侨居的状态也对侨民文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流亡与旅居中无法避免的沉重现实给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增加了更多的黑暗色调,但优秀文学的使者们在重压下仍然满怀希望的精神状态也给被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赋予顽强生机与乐观精神。
近十多年来,俄罗斯文艺界对于俄侨文学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回顾,梳理其主要脉络,主要分为回归—融合—发展等三个阶段。俄罗斯著名文学报纸《文学报》专门为境外的俄侨文学作品设立专栏,刊登优秀俄侨文学作品,针对俄侨作品中所反映出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文学报》专门邀请相关专家对其刊登的俄侨作家作品进行回顾。俄罗斯《星火》杂志更是宣称:俄侨文学是俄罗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纵观俄侨文学的发展,可以按时间节点分为三次浪潮。首先是以十月革命为由,一大批俄罗斯侨民涌入外国,其中也包含中国。俄罗斯侨民有感于祖国内部的纷争与战乱,心怀故土,通过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对比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优劣,以文学的表达形式和隐喻的象征创造了一批批判性文学,俄罗斯侨民作家在抒发自己理想抱负的同时,又暗含着对家乡的思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了新一轮俄罗斯侨民文学浪潮。在战争中,波罗的海周边国家并不认同苏联的统治,苏联战俘们也不愿意回到家乡,同时一些苏联年轻人被法西斯带回欧洲当做苦工;战争结束后,他们也不愿意再次返回家乡。据统计,仅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让俄国增加了60余万侨民,这60余万侨民在异国他乡生活,所经受的制度与思想和祖国截然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拿起笔,写下了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这一代中较为出名的作家有尤里·伊万斯克、鲍利斯·纳尔齐索夫等。
第三次浪潮主要是由俄侨回归引起的,重点是俄国本土文学界对以往俄侨作家作品的回顾与反思。然而,第三次文学浪潮也反应了俄侨文学的不足之处,即俄侨文学缺少自己独特的作者群,如果没有固定的读者群,那么俄侨作家就会缺少评价的群体,进而缺少反思与进步的动力。此外,对于俄侨文学的回归,就俄侨作家自身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一面是自己的作品有机会在祖国传播,能够让自己的思想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得以宣传;不利的一面是国内对于侨民文学的关注点主要是过往苏联时代的记忆,少有对于现在俄罗斯侨民作家生活的关注,进而导致俄罗斯侨民作家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少,又滞后于时代,导致俄侨文学的发展陷入停滞,也有人说,俄侨文学的回归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是俄罗斯侨民文学由盛转衰的开始。
根据以上俄侨文学的研究可知,在俄侨文学整体三次浪潮的回顾与反思中可以发现,由于生存环境、精神差异、历史因素等问题,俄侨作家的自我表达及文字方式与苏联本土作家出现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分歧,不同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而这种与俄国本土作家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正是俄侨文学独特的魅力所在。最初的俄侨作家是为了唤醒俄国民众对于自由的渴望,为民主和自由呐喊,号召俄国群众去实现理想。随着苏联的解体,国内政治制度与生活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俄侨作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民主与自由降临俄罗斯,许多俄侨作家陷入失落当中,新制度与新思想诞生的太快,让一些不适应的侨民作家们怀念起过去的日子。同时,许多俄侨也有了自己的后代,这些后代在俄国与异国的文化中长大,吸收总结父辈的故事,开始自己的文学活动,青年作家们对西方文学有着更强的适应性与开放性,他们积极追求创新探索,将欧美文学的新浪潮融入在自身的创作中。青年作家的作品更多地展现世界文学的色彩,为俄罗斯文学融入世界文学以及将世界文学引入俄罗斯文学做出巨大贡献。这些作家被称为“俄侨作家青年一代”,吸引更多外国文化的青年作家们的创作更加丰富了新时代的俄侨文学。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俄罗斯侨民文学在世界侨民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针对俄侨文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果,但受限于种种客观因素,整体来看,我国学术界对于俄侨文学的回顾和反思并不充分。对于俄侨文学的回顾与反思,不仅能够以俄为鉴,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与民族自豪感,更能够学习俄侨文学其独特的表达技巧与匠心之处,增加文学的艺术感染力与历史沉淀感。本文探究了俄侨文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思考,希望青年一代能以此为基点继续研究,并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俄侨民文学,进一步推进我国外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