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鸣
近期A股的疲软走势让大部分公募基金也难逃净值缩水,尽管如此大部分成立一年以上的“老基金”的净值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有关“基金赚钱、基民亏钱”的统计还是让市场大跌眼镜。根据支付宝平台提供的数据,不少此前深受基民追捧的热门基金,尽管一年下来单位净值增长可观,但却出现了大部分持有人亏损的窘境。在过去一年市场有所上涨的情况下,基民整体都很难取得账面上的正收益,如果出现更大幅度的调整结果可想而知。要走出这一投资窘境,除了基民自身努力之外,基金管理人、销售渠道和监管部门也需要多管齐下,彻底改变基金投资的“生态圈”。
在本轮调整之前,“基金牛”在相当程度上成为A股的主导,基金重仓股领涨大盘让众多基金出现超越指数的涨幅,“炒股不如买基”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短短一个多月的调整下来,却让许多基金成为套牢基民的“元凶”,许多基民猛然发现,自己的账户净值也未必好过股民多少!从支付宝平台发布的统计来看,众多热门基金的净值虽然还维持在历史高位区,但已经开始出现持有人亏损的比例超过盈利的现象。以某只一年内净值增长100%的前期热门基金为例,最近一年通过支付宝平台买入该基金的投资者,亏损比例超过八成,其中亏损在5%以上的高达65%。虽然这个数据代表的只是支付宝平台用户最近一年的盈亏状况,无法代表所有持有人,但考虑到支付宝庞大用户数和这只基金的份额主要是最近一年增加的,仍然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即使是专业人士帮忙理财,买基金也未必能“躺赢”。
为何会出现这种“基金赚钱、基民亏钱”的状况?其实从这只基金的总体表现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2018年9月成立以来累计增长超过1.7倍,只是在最近一个多月出现超过20%的回撤。应当说,从过往历史来看,这只基金确实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专业人士理财的优势,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受到了基民的过度追捧,基金规模出现了数倍的膨胀。这也意味着,这只基金大部分的持有者是在相对高位进场的,平均持有成本就在今年初的高位区。这种“倒金字塔”的结构抗风险能力脆弱,在净值出现一定幅度回撤的时候容易出现大部分持有人亏损的窘境。
这种累计单位净值增长可观,持有人整体却亏损的状况,相信也并非基金管理人所愿意看到。但投資者在赚钱效应之下“慕名而来”,必然会导致入场资金随着指数上涨而水涨船高,涨得越多越能吸引场外资金参与,直到市场供求天平出现逆转。虽然何时逆转很难预判,但可以确定的是股市不会无限制上涨,总有一天会遇到拐点,拐点前后进场的资金在相对高位“站岗放哨”,只能无奈成为套牢一族。
在股市的波动中,这种“接最后一棒”的现象无法避免,但如果投资者自身能够做到选基和选时相结合,拉长投资周期,还是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在高位接盘。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相当部分投资者已经对基金投资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也知道选择基金经理的重要性,这也是之前热门基金获得追捧的重要原因。这种“看人选基”的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度集中追捧少数基金经理,也会造成过量资金超出基金经理“管理半径”的现象,对控制净值回撤不利。
另一方面,许多投资者往往在“形势大好”、涨势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再参与或加大投资金额,这种“右侧交易”的手法抬高了自身的持仓成本,在应对市场震荡时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如果是在中期涨势确立的时候去追捧热门基金,这种类似投机的手法去“投基”,大概率会“接最后一棒”。反之,如果是在市场相对低迷的时候参与并长期持有,效果远比“波段式操作”要好得多。从最早一批在2001年到2003年成立的偏股型开放式基金的长期表现来看,尽管是在当时熊市的“半山腰”成立,但持有至今的年化收益率也多在9%-16%之间。因此,想要避免“基金赚钱、基民亏钱”,投资者自身的理性决策是最重要的。
除了投资者自身的努力外,打造良好的“投基”生态圈也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比如基金公司,如果在面对投资者汹涌认购、有规模过大超出基金经理管理半径可能的情况,应当及时暂停申购。历史上就有不少优秀基金如早年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就长期“只出不进”,让投资者只能赎回不能申购,以此控制基金规模,增强基金的灵活性。笔者建议,主动型管理的公募基金,在成立时应当设定日基金的规模上限,在某日触及规模上限之后暂停申购,直到规模下降到上限的70%才恢复申购。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避免基金规模过大导致进出不便影响净值表现,还可以增强持有者的“黏性”,让持有者在赎回之前要做好日后无法在合适价格申购“做波段”的准备,使得基金的规模相对稳定,也有利于基金经理“精耕细作”,充分展现自身选股和配置的功力。
而从市场整体的角度来看,要让投资者有更好的长期投资的体验,就需要降低基金净值的波动。除了基金经理控制规模进行更精细的管理之外,也需要有更多创新型的工具来提供选择。比如,在指数下行的过程中,如果有更多避险型的投资工具,基金就可以降低净值的波动。同时,如果基民有更多不同类型特别是反向波动的基金可以选择配置的话,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降低损失。因此,对于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的金融工具创新,管理层也应当予以大力支持,推动长期投资真正落地生根。
(本文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