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雄
全国性仓配大平台有三大优势:规模优势、集成配送、用户直达。经销商的仓配无法与之相比。
仓配剥离后,经销商的价值是成为难以替代的运营商。
那么,什么是运营商?
我们还原一下传统深度分销下经销商的工作。
之所以有仓配,是因为有订单。之所以有订单,是因为有客情、铺货、陈列、促销、导购。这些工作,我们统称为推广。
早期的“行商”是大篷车似的,带着货,边走边推销。现在有些小经销商仍然如此。但是,这种方式效率很低。
后来,大商逐步变为访销制。订单与仓配分离,效率高得多了。
再后来,头部品牌在中心城市竞争激烈,嫌经销商投入不够,于是,头部品牌开始直营(推广、订单由厂家完成),经销商变为配送商、融资商。
这让一些经销商产生错觉:哪怕其他工作由厂家干了,至少还有仓配工作是可以由经销商干的,厂家干仓配成本太高。
这个错觉是致命的!
中国渠道一直是碎片化的,碎片化很难专业化,专业化需要规模支持。这是经销商集推广、订单、物流、资金四大职能的原因。
数字化环境下,有些工作仍然是碎片化的,比如推广一定是本地化的,订单也需要本地的落地商。但有些工作一定要形成全国性公共大平台。
物流仓配就是如此!
物流仓配是典型的要形成规模优势的领域,未来一定有全国性大平台。
2014年B2B热迅速降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全国性物流仓配大平台。
最近,全国性物流大平台已经逐渐成形。一些行业的头部品牌正在逐步入驻。美的集团旗下的“安得智联”,就是全国性物流仓配平台。服务的行业不限于3C产品,也包括大量快消品。安得智联在每个省都有中心仓、销售仓、代理仓和店仓,全国布局了500万平方米仓储管理面积,138个配送中心,3000+个送装网点。
全国性物流仓配大平台,其价值在于用户直达。
多数行业,产品从下线到用户手中,大约要经历6次装卸。每次装卸都是成本、时间损耗。
每经历一个渠道层级,至少要完成一次装卸(入库、出库)。
全国性大平台,规划得当,半年次数可以减少到2~3次。
直达用户,既可以是直达b端(终端店),也可以直达C端(用户),就是没有B端(经销商)。
下面是安得智联的“一盘货”的物流仓配路径。(见图1)
从上述路径看,绕过经销商的物流仓配是最优路径。
在物流仓配领域,经销商未来有两种选择:1.如果厂家把物流仓配剥离,交给第三方平台,经销商将没有选择。头部品牌未来多半会如此。2.如果县级(或市级)经销商在物流仓配有优势,可以成为全国性大平台的本地落地商。这样的话,就不再是给某个品牌做仓配,而是为本区域内的所有流通商服务。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质疑:仓配剥离与营销数字化有什么关系?
太有关系了。因为数字化订单,可以很方便地交给仓配平台,并且由仓配平台完成“集成配送”。即一个终端的货,统一配送。
规模优势、集成配送、用户直达,这是仓配公共大平台的优势。这些优势,经销商的小仓配根本无法相比。
批发商是“坐商”,经销商是“行商”。
20多年前,我们批判“坐商”,表扬“行商”。“行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送货到下线。直至深度分销送货到终端。
没有了仓配职能,经销商就不再是经销商了。
当厂家从经销商剥离了仓配业务,经销商的核心职能就要发生变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转型为运营商。
批发商→经销商→运营商。这是中间商演化的路线图。
5年前,当我们讲这个观点时,很多人不信。现在,这正在变成现实。未来几年内,多数经销商会被迫转型。
即便经销商没有剥离仓配职能,也要为剥离的那一天做好准备。
所谓做好准备,就是成为运营商,不怕仓配职能剥离。
经销商转型运营商,核心职能是什么?
运营包括两方面:一是传统深度分销的to B职能;二是数字化环境下BC一体化的职能。
深度分销的to B职能,不用细讲。只不过渠道数字化环境下,深度分销要相应地数字化。
运营商的渠道数字化有两种方式:1.大品牌一定有自己独立的数字化平台,只需要做好数字化运营即可;2.大商一定要建立自己独立的数字化平台。大量中小品牌没有数字化平台,但运营商要完成全面数字化,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平台。据我了解,从2020年开始,大商建数字化平台的热情很高。
To B的数字化,未来将是运营商的基本功。作为基本功,做好是前提,即使做好了,也不产生竞争力。但做不好就落后了。
运营商真正的价值,将体现在BC一体化运营。
营销数字化,前提是用户在线。但是,用户凭什么在线?用户怎么才能在线?
用户在线,意味着快消品头部品牌有数亿用户在线。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品牌商能够做到,即使是拥有超级APP的小米也沒做到。
深度分销,头部品牌做到了“百万终端”,现在要做到亿级用户在线,谁来做?
答案是运营商。
根据我们对数字化的研究,亿级用户在线的逻辑是:百万终端,千万超级触点,亿级用户在线。
深度分销做到了“百万终端”,所以这是基本功。下一步就是要做到“千万触点”。
目前,终端与用户的超级触点有三类:第一类是以物为触点,如一物一码;第二类是以人为触点,如导购、店主、店员、KOC;第三类是以店为触点。
三类触点,都是完成用户连接,实现用户在线的手段。没有这些工作,用户在线是空话。
这些工作,品牌商无能为力,没有抓手;线上无能为力,使不上劲。
已经完成深度分销的经销商,最适合完成这些工作。因此,在渠道数字化早期,这是运营商最重要的工作。
一旦完成用户连接,就可以实现在线运营。
在线运营分为两类:一是纯粹在线运营,这是品牌商的权利。将通过品牌商的“营销自动化”完成,与运营商关系不大。二是BC一体化,线上线下结合。这是运营商的主体工作。
快消品的特点是单品价值不大,消费频率高,随机购买。因此,即使用户在线,线下购买仍然可能占主导。这是必须承认的现实。
BC一体化的本质,就是通过占比较低的线上运营激活占比较高的线下门店。毕竟,门店存量很大,线下占比很大。
最近,不少人发文,情绪化地认为,数字化就是在线运营。我们根据中国快消品的特点,认为至少目前的快消品数字化运营,一定是线上激活线下。这也是数字化目前最能发挥的杠杆作用。
BC一体化,就是具有杠杆价值的运营模式。纯粹的在线运营是没有BC一体化概念体系的。
无论是用户触达,还是BC一体化运营,必须依靠本地化运营商。这些既涉及C端,也涉及B端的工作,必须有人员参与。
数字化工作,很多经销商和终端店曾经担心,当用户上线了,是否中间商就丧失价值了。其实,只要涉及B端,本地化的运营商就一定有价值,就离不开人员参与,就离不开客情、关系。
剥离仓配职能,经销商不能靠“差价”赚钱了,但运营商的价值,最后会表现为流量。
用户触达是建立流量入口,BC一体化是流量激活。最后都是流量。只不過,此流量不同于平台电商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