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君
课堂上,一个学生正在进行精彩的发言,一阵手机铃声突兀地响起,引得全体侧目。小晨慌张地把手伸进书包翻找,一番折腾终于關闭了铃声。虽然手机铃声已落,但学生内心的波澜已起,之后的课堂效果还是受到了影响。为了不影响上课,我并没有当堂追究。
经课下了解,原来那铃声是周末时妈妈为小晨设置的闹铃,用来提醒他吃药,他忘记取消了。小晨跟随母亲生活,每天都是独自坐公交车上下学。早晨,是闹钟叫小晨起床;晚上小晨入睡时,妈妈可能还没有回家。为了便于联系,妈妈为他配置了手机。
基于此种情况,我并没有武断地批评小晨,也没有一刀切地不让他带手机。而是斟酌了实际情况后,和小晨妈妈沟通出一个方案——小晨可以带手机上学,到校后由老师保管,放学时取走。这样既不影响他在校外使用手机,又能保证课堂秩序。
起初,我是有顾虑的,生怕学生因此而纷纷效仿,故而做得很神秘。但哪有不透风的墙!没几天功夫,就已经有小机灵鬼儿尾随小晨打探消息了。我深思后,决定向学生“坦白”。没想到,把事由讲清楚后,学生都表示理解和支持,班级里带手机的现象并没有增加。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堵”并不是解决手机进校园问题的最佳方案,因人而异的“疏”才是正理。老师在解决问题时给予学生尊重和诚意,能够从正面影响更多的学生。
这件事过去了很久,直到近日,上海某中学的一则新闻引起了我的共鸣。该校为了解决学生使用手机问题,在校内设立了“养机场”,专门存放学生手机,学生只有在规定时间才能拿出来使用。如果违反规定,手机将被放进“停机场”保管一段时间。
我一直相信,没有学生愿意明知故犯而被批评。当学生明知违反学校规定还偷偷带手机时,我们不妨先思考背后的原因。手机在如今的生活中成为必需品,打电话是基本功能,发信息、看视频、查资料、购物……小小一部手机,牵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让他们完全不看手机是不现实的。那么教师该考虑的是做好正确的疏导,给学生留有空间,同时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让他们从中受益,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