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思考

2021-04-08 03:19宋德福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建议问题

宋德福

摘   要: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针对目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强规划,形成乡村文化振兴新态势;育人才,夯实基层文化传播阵地;精服务,全面开展惠民文化活动;优内涵,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文化;建机制,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重引领,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尚。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问题;建议

一、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文化建设规划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上,而且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不少县、乡(镇)、村干部因为对乡村文化建设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以在经费缺少、人员紧张等情况下未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当中。于是,盲目跟风大建设、大发展,甚至破坏自然风貌、古民居、古遗址等。这导致许多乡村走入“千村一貌”的建设模式,陷入同质化发展。

(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全国还有一部分县、乡没有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文化馆(站);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图书馆、文化馆(站)有名无实,只挂牌子而无馆舍。现有的图书馆、文化馆中,有很多建筑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几乎形同虚设。许多乡镇文化站“只有一个位子(一个工作人员)、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间房子”。

(三)乡村文化市场发育不全

与广大农村地区其他商品市场繁荣的景象形成对照,乡村文化市场则境况冷清、发育不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市场脱节,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未转化为文化产品并形成乡村文化品牌,文化活动无法自产,只能靠上级文化单位组织配送,于是造成文化产品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四)乡村居民面临文化心理危机

一直以来,乡村都被视作道德良善、自然生态、诗意生活之地。但是因为乡村现代文化体系的构建滞后于时代变迁,乡村传统文化体系不断被削弱腐蚀、消融解体,这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领域出现真空状态,进而使乡村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比如,伴随手机、网络的普及,良莠不齐的信息无差别地涌入乡村,往昔平静的乡村也日益变得躁动不安。

(五)乡村生活面临着文化生态危机

人才的“凋零”和文化传承的断裂是乡村人文生态危机最明显的表现。受市场经济、城市化的影响,大批农村人奔向城市工作、学习、生活,一些人逐渐在城市定居,这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逐渐丧失活力。人口的外迁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外迁带来的另一个负面影响就是,一些好的乡村习俗、礼仪、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甚至是消亡的危机。

二、乡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建设,把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农村干部工作质量的首要标准,这导致不少干部“重经济、轻文化”,所以形成了表面上大张旗鼓进行文化建设,但实际上却慢作为、不作为的现象。广大农民群众对文化建设工作也认识不足,他们大多数人认为文化建设是在城市里进行的,农村不需要进行文化建设,农民只要种好地、吃饱饭就行了。

(二)乡村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

一是投入机制不健全。许多地方没有建立有效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致使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或投入资金未落到关键点上,最终导致投资效率低下。二是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有的乡镇虽然设有文化站,但是无人管理、“重投轻管”导致文化站有名无实;有的乡镇未结合乡村文化建设设立独立的部门,导致乡村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三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在政府绩效考核工作中,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就是文化建筑面积数、图书数等,没有农民对文化建设满意度和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率的考核指标。

(四)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近年来各级财政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资金额逐年增加,但资金投入比重仍然总体偏低。而另一个资金来源——乡村集体经济却因为自身发展水平不同,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也千差万别。一些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乡村,其文化建设就搞得有生有色、丰富多彩;而另一些集体经济较差的乡村,其文化建设就较为落后。

(五)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缺乏

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足,骨干人才缺乏。部分基层干部没有意识到乡村文化也是生产力,没有意识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同样具有经济性,所以他们没有自觉担负起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没有主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与此同时,从目前农村人口年龄分布来看,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是主体,缺少懂文化、会经营的人才。这种情况无法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三、有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同志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正是为乡村振兴铸魂,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没有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也只是有形无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推进乡村文化繁荣兴盛,以此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使农民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丰内涵。

(一)强规划,形成乡村文化振兴新态势

一是优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研究出台相应政策,明确乡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将乡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乡村发展规划,把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促进乡村建设全面发展。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落实财政保障机制。二是保护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着力保护古村落和古民宅,把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的精神价值、美学观念、道德规范、人生智慧,结合时代要求进一步继承和创新,催生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三是做好乡村发展“文化+”文章。牢固树立“文化+”的战略思维,立足乡村特色和建设实际,准确选择“文化+”切入点、结合点、增效点,将文化與旅游、农业、科技、生态、金融等相融合,推动乡村建设转型升级,推进“文化+”多元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经济创造力和生产力,打造文化强村、文化强镇,形成乡村振兴发展新态势。

(二)育人才,夯实基层文化传播阵地

一是优化党建基层服务阵地。建强县级(市、区)文化队伍,疏通“送文化”下乡渠道,丰富“送文化”内容,充分调动村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对基层党员、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力度,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和水平;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文化阵地建设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弘扬者。二是组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依托各级文化馆、文化人才培养基地等,大力培养基层文艺骨干和扶持业余文化队伍、民间文艺社团建设;依托基层乡土文化能人、中小学教师、文艺爱好者等组建乡村文化艺术团体、志愿者队伍,使其成为文化工作先行者;在市、县两级全面推开文化干部“网格化、下沉式”服务,在农村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三是探索基层文化设施委托管理机制。摸排基层文化场所设施开放利用的基本情况,建立工作督查机制,委托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对乡村文化设施进行专门管理,并定时开展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礼堂、文化中心、百姓书屋等文化设施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实现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平衡。

(三)精服务,全面开展惠民文化活动

一是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以及公益培训进基层、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同时,进一步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双方互选管理机制,全面丰富乡村文化活动。二是精心打造群众文化展示平台。依托市民文化节、艺术节、全民阅读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在各级各类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场地开展文化走亲、基层交流、流动演出等活动,促进基层文化交流、融合、共享。三是稳步推进“文化云”综合服务。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积极探索“互联网+”文化,整合全市文化资源和服务信息,打造多功能文化云平台,通过PC端、移动端(包括APP和微信)等进行全媒体推送,并在文化云推出文化产品“菜单”供群众“点单”,统筹配送、连锁供给,确保送文化更加精准、切合实际、符合需要。

(四)优内涵,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文化

一是重塑乡贤文化。以乡愁为纽带,广泛凝聚乡贤力量,鼓励品德才学出众的知识分子、退休干部和外来投资创业代表等新乡贤回乡创业、发展,鼓励其以自己的经验、学识、技艺等参与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重塑乡贤文化,以其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故土,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文化新风尚。二是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研究出台相应政策,划拨专项资金,大力引导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支持文化产业“返乡”、入驻,重点培育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乡村文化产业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打通渠道,支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参加各类展会,并将重点文创产品开发项目和产业纳入专项资金扶持范围之内。三是精心打造“一村一品”。明确产业定位,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内涵,依托乡村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红色文化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同时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乡村品牌文化建设。

(五)建机制,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

一是全面落实文化设施运行管理经费。各级政府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利用、便民利民的原则,从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面提供支持,确保乡村文化建设能满足村民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等服务功能的发展需求。提高保障标准和水平,按一定比例将乡村文化建设列入市县财政预算。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为各项文化活动下乡演出提供经费保障。二是建立文化管理长效机制。制定相关政策,使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在组织上、制度上有所保障。比如,借助农民夜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职业技能、文娱表演等培训活動;完善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村文化室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利用率;利用“村村有广播”宣传政策法规、引导文艺欣赏,加大对农民公共文化主体意识的教育。三是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演出、聚会,取缔和惩戒色情、暴力、赌博等不健康活动,扫除未成年人“网络”管理“盲区”,净化农村文化环境。四是大力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保护好古村落、老作坊、历史文化遗迹,整理传统民俗文化,对乡村文化创作的典型代表开展文化项目传习活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室、农民书画院、老手艺人工作室等,带动创建村史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地方民俗文化馆、农村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展农村文化历史展览活动,让群众认识到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六)重引领,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尚

一是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学校基础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学生带动家庭来提高全民素养。利用基层夜话、院落讲堂、农民夜校等平台,扎实开展政策法规的宣讲,提升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家训等内容以文字、年画等形式生动展现,因地制宜建造“文化墙”,营造乡村文化氛围。二是创新乡村文化产业形式。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组织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艺等特色文化工艺品进行生产和经营,利用电商、在线拍卖等形式把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商品加以包装并推广出去,促进乡村文化品牌的塑造与发展。通过体验式旅游来展现农村文化的魅力,打造集体验、观光、休闲、健身、康养等于一体的田园文化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三是制定新时代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将法治、德治、自治结合,设置“曝光台”和“光荣榜”,从正反两面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共同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创新工作举措,如:村民读农民夜校、进农家书屋、参与文化活动等可以积分换小礼品,提高农民学习积极性。开展“最美村民”“五好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促进乡村环境优美。四是强化宣传引导。把党的惠民政策通过广播、电视、“文化直通车”等多种渠道及时送到千家万户。通过开展广场舞比赛、歌唱比赛、读书比赛、法治灯谜、民俗文化表演、农事趣味运动会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吸引村民参与,引导群众转变落后观念,自觉改善生活习惯,抵制歪风邪气,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建议问题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三代人的建议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