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雯斐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尤其是习作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少学生对习作存在畏难情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高年级是习作练习的重要阶段,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搭建习作支架,指导学生调取生活记忆,联系生活体验,不断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与方法进行表达,提高习作能力。近两年来,笔者基于课堂实际操作,总结出以下几种支架式习作教学策略。
一、搭建情感支架,让习作有感可发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经常强调要写出真情实感,不能夸大其词,所以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捕捉、记录生活中的真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个“刺激”,给学生创造写作素材。
比如,《卜算子·咏梅》是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时,不妨来一段“习作小插曲”。教师故意设置一项高难度任务:“请同学们在两分钟的时间内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背出来。”此时,学生的表情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活动。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指导学生把真实的想法写下来,但要求学生以同学们的表情和自己的内心活动为重点进行描写。教师不要要求学生写出很多字来,少则一两句,多则三四句就行,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在那一瞬间的表情和内心活动。于是,有的学生这样写道:
生1:这首词不要说两分钟,给我十分钟我都背不下来!
生2:这首词字数不少,怎么可能在两分钟的时间内背下来?老师你不是在开玩笑吧?天啊!
生3:我看到同桌目瞪口呆,脸上写着大大的“不可能”三个字!
生4:我看到黄同学皱起了眉头,好像在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快速背下来。
句子虽短,却很写实,每个学生写出来的句子都不一样。经过几次尝试后,学生便习以为常,不再那么害怕突如其来的“几句话作文”了。
二、搭建词汇支架,让习作有词可用
看图写故事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类型。中低年级的看图写故事,侧重于将图中画面描述清楚;高年级的看图写故事,应该在描述画面内容、锤炼语言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所思所想。但实际上,在高年级看图写故事的习作练习中,很多学生对画面的描述较随意,词句没有经过斟酌,也缺乏在习作中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意识。有的教师往往会在习作课上为学生提供可使用的好词佳句,这样固然有好处,可以给词汇积累并不充足的学生提供表达需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词汇表达。另外,教师直接提供词汇,学生就会懒于思考,甚至滥用。笔者认为,更好的办法是,基于一定的描写对象,模仿教材中的气泡图进行联想,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描述词。
高年级学生普遍喜欢在习作内容或是情节上动脑筋,却不喜欢进行人物描写。笔者就运用了气泡图联想的方法,搭建词汇支架,帮助学生降低人物描写的难度。例如,在执教漫画作文《这木头里一定有虫》时,笔者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将漫画的内容描述出来,并呈现在课件上: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个男子在砍树。接着利用气泡图,引导学生思考漫画中砍树人的动作。笔者先在中心圆圈写上“动作”这两个字,然后在周边的圆圈写上学生想出来的动作词。此时,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砍”这一动词,笔者追问:“能不能快速想出几个更能表示力度大的词语?”于是,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从学生口中蹦出:挥舞、抡、抓、举、抄……教师可将这些词语一一板书于圆圈内。用同样的方式,还可以将砍树人的神态、外貌、心理,以及啄木鸟的内心独白写出来。词语生成之后,便可以指导学生组词成句,然后加以整理,从动作、外貌、心理等方面进行句群组合,完成对漫画中人物的描写。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需对学生想出的词语进行甄别,引导学生主动筛选、组织语言,从而完成人物的刻画。
三、搭建素材支架,让习作有事可写
学生面对作文常常苦于无事可写,其实,生活中的趣事很多,但学生却没有注意观察和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习作素材,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素材支架,让学生走入情境中,从而生成一次次的小习作。比如,在某一年的国庆节后,班级里讨论节日里的所见所闻,笔者也与学生分享了出游见闻,并向学生展示了在景区拍摄的照片:在山腰的景区出口,游客队伍排成长龙,有人图方便而插队,无视其他游客的存在……笔者让学生畅谈对此照片的看法。为了让学生将口头表述转化为书面语言,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两段作文开头。学生根据作文开头和创设的情境,便能够将自己的所感表述出来。因为这题材源于生活,甚至是学生的亲身经历,所以学生便有话可说。习作来源于生活,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意识,在教学中也应向学生传递这样的观念。
四、搭建结构支架,让作文有序可依
平时写作文,不少学生想写写不出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习作的结构支架,即基于一定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对下文进行有依据的预测。例如,笔者利用高年级绘本《味儿》对学生进行预测训练。
雷蒙非常喜歡画画,可是却被哥哥利昂嘲笑,雷蒙心灰意冷。后来,雷蒙意外发现,在妹妹玛瑞索房间的墙上,贴满了被他揉皱的画。
讲到这里,笔者停下来请学生猜一猜:为什么被哥哥嘲笑的画却被妹妹贴在了房间?大部分学生猜测:因为妹妹不想让哥哥雷蒙伤心。于是笔者接着往下讲。
妹妹告诉他,他的画很有“味儿”。雷蒙这才明白,绘画要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味道”。
讲到这里,学生发现自己猜错了,妹妹是因为喜欢这些画,觉得画很有“味道”,所以把画贴满了墙壁。接下来,是对画的“味道”进行猜测。
笔者先在课件上出示雷蒙的画,学生依据图画内容都能猜测出“味道”。笔者接着引导学生:“这样有‘味儿的画还可能对雷蒙产生什么影响?”对下文情节的猜测,学生的想法各有不同。此猜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根据故事支架预测情节的发展,这也是训练学生整合能力的方式。这样的阅读已经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一个“阅读—猜想—思考—提升”的过程。
总之,要想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习作支架搭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在习作教学中,对学生而言,教师是一个引路人。因此,教师要不断创设新情境、创造新契机,要不断探索更有效的习作教学策略,从而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