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文
摘 要 文章基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卢子博口述历史”内容,结合卢子博先生学术思想,梳理了卢先生在长期研究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观,主要分为事业发展基本理念、功能定位理念、改革转型理念、文献资源建设理念和读者服务理念,以期为学界提供更为翔实的研究信息。
关键词 卢子博 图书馆事业 口述历史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Lu Zibos Oral History” from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Memory Project Center as well as Mr. Lu Zibos academic thought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perception of public librarianship development that Mr. Lu has formed throughout his long-ter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o provide more detailed research information for the academics, this article unpacks it mainly as basic concepts of librarianship, concepts of functional orientation, concepts of reform and transformation, and concepts of literature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reader service.
Keywords Lu Zibo. Librarianship. Oral history.
0引言
卢子博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2002年退休于南京图书馆,亲历见证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和转型。他先在北京文化学院和武汉大学教书育人、桃李天下,后在金陵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担任领导职务,并在中国图书馆学会担任第五、六届常务理事,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兼文献资源委员会主任,推动了南京市、江苏省,乃至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长足发展。学习、教学经历让先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培养了敏锐的前瞻力;管理经历使得先生直面当时图书馆事业现实状况,激发了他学以致用的信念。更为重要的是,先生于后者实践中检验了其长期积淀的学术思想和认识,形成了系统的、成熟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观。为了诠释当代图书馆学专家对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贡献和学术思想,本文基于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之“卢子博口述历史”项目,结合卢先生相关学术思想,对其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观加以研究。
1 事业发展基本理念
卢先生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之“公共”二字,是区别于高校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等其他类型图书馆的重要特征,是党和国家兴办的文化设施,为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而并非某个特定单位和人群所使用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办馆基本思想
从体制上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毋庸置疑,社会主义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本质属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办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由此也明确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属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共图书馆沿袭了苏联的办馆思想,同时融入了我国古代传统藏书理念:重藏轻用、单体循环、被动开放;改革开放以后,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经过反思和扬弃,最终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性质为主导,体现公益属性,助力经济建设,为中华民族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断吸收有利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新的办馆理念[1]。
1.2 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律
公共图书馆在保障着公民读书求知的基本权利的同时,肩负着文献资源收藏与传播的重要职责,履行着作为“科研支持系统”“教育支撑系统”“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的社会职能。虽然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公共图书馆的运作方式,但却无法改变其本质属性。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通过公共图书馆的保存与传播又回到人类手中,从而推动人类知识进一步发展、积累、沿用这一必然行为。公共图书馆作为保存文化、传播文化的机构存在,无疑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样,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肥沃土壤,是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本源。未来社会不论如何发展,作为知识存贮、交流和利用知识服务社会的公共图书馆将会继续存在和发展。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全民阅读、信息交流方面,公共图书馆的使命非但不会削弱,还会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更加强固。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和贡献在未来时代将会再次得到社会的肯定,并继续拥有自己的社会地位。
1.3 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价值观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要受到行之有效的法律架构、各级政府的财政状况,以及各级领导对图书馆事业的认同感和重视度的影响。《公共图书馆法》的制定、财政投入的增大,以及国家层面对阅读事业的重视,将能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当更加突出公益属性。这样做有利于全民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图书馆,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大有好处。公共图书馆作为非盈利组织,不能也不允许搞商业化或市场化,其一切活动都不应受商业利益的驱动。这是对公共图书馆的一种质的规定性,要求公共图书馆必须旨在为民,为社会大众提供无偿服务。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是构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的重要文化指标之一。同时,它应是一个开放的知识殿堂,可以与社会之间形成广泛而丰富的互动。可以与兄弟单位和其他信息机构实現联合、组成网络,不断拓展馆外服务阵地,开展不同形式活动,探求深化与读者的人际关系,引导读者走向社会、服务社会[2]。另外,公共图书馆还应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必须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的总体构建相匹配,因为其不仅是城市传播知识、信息的场所,更是培养城市人文精神和人文气息的人文家园,使城市变得更有文化品位和内涵。
2 功能定位理念
新世纪之初,卢先生曾对公共图书馆功能定位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当时,他将公共图书馆主体功能分为三个方面,即文献资源的收藏与储存功能、知识信息的传播功能、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功能[3]。时至今日,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在访谈中他对公共图书馆功能定位重新进行了思考和解答。他认为,图书馆功能是图书馆固有的,应是图书馆工作规律的重要体现,但也是发展的、变化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不断强化,目前我们仍处于一个由已知向未知的认识过程。对此,他将当前公共图书馆的主体功能重新划分为四个方面,并提出辩证地看待图书馆各种功能。
2.1 文獻资源的收藏与存贮功能
保存与传承是图书馆永恒的使命,文献资源的收藏与存贮对图书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责任。世界上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型公共图书馆无一例外都将保存人类图书文化遗产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因此,我国一些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大型图书馆,应争取国家为其修建大型的地下书库,将具有保存价值的文献资源统统转入地下,收藏好、保存好。这些文献资源除包括有存贮价值的印刷型资源外,各种非印刷型的知识、信息载体也应当予以考虑。
2.2 文献资源的整序功能
文献资源来到图书馆之前呈现的是一种无序状态。图书馆收藏这些文献资源,意在长期保存和方便使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加工整序。也就是说,整序是科学管理文献资源的前提,任何图书馆都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网络资源到图书馆也同样有整序问题。
2.3 知识信息的传播功能
人类社会传播知识、信息的途径很多。学校、新闻媒体、科技情报部门等都具有知识、信息的传播功能,但图书馆是各种知识、信息最集中收藏与存贮的单位。其凭着自身特有的优势,在知识、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其他任何机构所无以取代的地位。如今是信息社会、创新时代,人们对知识、信息有着高度的需求,这正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大有作为的空间。因此,我们要看到这一点,将公共图书馆的传播功能发挥好,让图书馆成为知识喷泉,使其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较大推动作用。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推进建立阅读社会;通过送书下乡、知识扶贫,拓宽服务空间;加大文献开发力度,开展各种延伸性信息服务。
2.4 社会教育和情报功能
图书馆收藏、整序与保存文献资源的终极目标是让读者接受教育。人们一直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大学、作为接受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因此,读者可以长期地、自由地在这里利用书刊资料,公共图书馆也由此全面体现出它作为社会大学、实施终生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图书馆对文献的开发利用,顺理成章地派生出图书馆的情报功能。因为文献信息的开发是图书馆情报服务工作的基础,没有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图书馆的情报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2.5 寻求功能定位与事业发展的平衡点
图书馆各种功能都具有不同的作用,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反映了某种功能的特殊性;联系反映了事物的普遍性。但诸多功能中应有主次之分,我们既要把握并运用好主体功能,同时也要发挥好其他功能的作用。功能之间强烈的依附、和谐与共振,将能使公共图书馆发展达到比预期更高的目标。但是,在一个图书馆里,各项功能也并非并驾齐驱、同等重要,而要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做到因馆而异,强弱有别。比如,一个省馆和一个基层小馆,在功能上没有必要也不能要求他们完全相同。因此,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图书馆完全可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不同的功能定位。
3 改革转型理念
卢先生担任公共图书馆领导之时,正逢改革开放和信息化浪潮之际,时代变化倒逼着公共图书馆转型,各种棘手问题亟待解决,这也促进先生形成了探索与创新图书馆改革的新理念。
3.1 注重宏观布局研究
从省级公共图书馆来看,在当前以至今后一段时期可采用复合图书馆模式,这是基于当前传统型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的实际。图书馆存在不同的运作方式,发挥不同功能,互补互容,相互支撑,并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做特,可引领全省图书馆事业[4]。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大中型公共图书馆应结成图书馆联盟,强强联合,互补互赢[5]。此外,省馆要抓好学术研究工作,紧跟国内外专业前沿发展,组织和参与重大学术活动,编制学术研究计划;以省学会为抓手,确保学术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业务的提升,提供大量理论依据和实证材料。
从现代城市的发展来看,中心城市实行由总馆领导的分馆制应成为主流模式。实行总、分馆制,可以使公共图书馆布局更为合理,从而更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同时,必须确立“读者至上”的图书馆文化,以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主要标准。
从基层图书馆建设来看,这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工程,因此要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固定增长,不断加强馆舍硬件设施建设,及时更新馆藏资源,稳定管理队伍,提升职工业务水平。各馆要加强相互交流,及时总结好的模式经验,互相借鉴,让基层图书馆为读者创造最大社会效益[6]。
3.2 注重环境建设
应将“绿色”理念和人文理念根植于图书馆办馆理念中,通过环境建设使广大读者在图书馆不仅能享受人类创造的丰富精神文明成果,同时也能享受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成果。
公共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外围环境,即要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图书馆提供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架构来保障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此外还需要各级领导的认同和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资助[1]。二是财政保障环境,即需要经费来支撑图书馆事业发展。因为任何事业的发展都需要经济投入,经济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有了充足经费才可以改善图书馆的工作环境和读者的阅读环境,否则图书馆事业发展将举步维艰,困难重重[1]。三是空间环境,要用全新理念对图书馆环境进行全方位地设计包装,使公共图书馆建筑各具特色实用性,成为城市的名片地标,为广大读者营造一个读书、研究、休闲的绝好场所,让人们在图书馆里追逐人生梦想。四是精神环境,即在条件许可下,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办馆经费和图书馆文化资源,将公共图书馆打造成一个广大民众乐于前往的求知场所,以馆藏资源为武器,以服务阵地为依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7]。
3.3 注重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传统公共图书馆基本上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事业经费由上面拨款,图书馆只能等、靠、要。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搞“大而全”“小而全”。读者工作主要依赖馆内外借、阅览等阵地服务。馆外活动、交流与合作虽说有,但十分有限。馆长们深居简出,主要在馆内抓职工思想教育与内部管理,很少将开展公共关系提到领导班子研究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
随着社会开放、信息全球化与资源共享的到来,公共图书馆必然要改变过去半封闭的工作状态,要努力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变革,将自己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这就必须将公共关系引入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与建设中。因此,要加强与政府系统打交道,以争取政府更多的投入与支持;要加强与社会团体打交道,如学校、社区、军队、群众团体(社联、科协、残联等),争取他们与公共图书馆共同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活动;要加强与媒体打交道,争取更多地宣传;要多与上级馆、兄弟馆、基层馆打交道,相互开展更多的合作与交流;要同国外图书馆打交道,加强国际间图书馆的合作与交流。总之,当代公共图书馆要想做大搞活,就必须高度重视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3.4 注重特殊群体服务
特殊群体主要包括残障人士、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儿童等。过去,公共图书馆因为条件有限,为特殊群体服务难度大,很难将为这一群体的服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近年来,随着公共图书馆条件逐步改善和观念转变,开始认识到关注特殊群体是公共图书馆坚持信息平等、公平服务的主要体现。所有人都应该公平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为特殊群体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无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很多公共图书馆在盖新馆馆舍时都考虑到这部分人群的特殊需要,从建筑设计、阅览空间、馆内标识等方面,给这类人群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文献体系建设、现代化设备的配置也都考虑到这部分人群的需要。公共图书馆对特殊群体的服务,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与好评,也是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精神得到有力强化的体现。
3.5 注重“以人为本”
传统图书馆对图书馆的管理是“以书为本”,着重点在书上,认为图书馆只要做好三件事,即买好书、管好书、用好书就可以了。所以图书馆在转型之初,很看重对现代化设备的购买和配置,看重对现代化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但毋庸置疑的是,振兴公共图书馆,主要还是靠人才,实施人才兴馆战略很有必要,因为推动公共图书馆发展与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人,是图书馆广大从业人员。
人本观告诉我们:不论现代图书馆的设备有多先进,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多好,就算人工智能化普及到图书馆领域,人的因素仍然是基本的、主要的、不容忽视的。因为书刊、机器设备都离不开人,都要靠人去管理、去掌握、去操作、去维护。书刊、网络、现代化设备能否发挥得好,能否取得相应的效果,最终还是取决于管理书刊和运用这些设备的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图书馆领导层要把本馆职工当做推进本馆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考量,着力培养他们、关心他们,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使他们爱岗敬业,能不断适应图书馆发展进程中各项工作的需要。“以人为本”在公共图书馆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要将图书馆工作的终极目标看作是为人而服务的,是为了读者,图书馆工作要始终将读者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来考虑。比如,为读者提供最好的阅读环境,提供最便捷的借阅方式,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图书馆领导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以深厚的情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为公共图书馆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以利于公共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
4 文献资源建设理念
图书馆的头等大事是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一个馆藏文献资源匮乏的图书馆,是无法吸引读者,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因此,搞好文献资源建设,是搞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前提。
4.1 文献资源建设必须遵循的六个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统一规划、有序而行,着眼点主要放在如何发挥图书馆整体效应和共建共享所形成的文献保障上。二是共建原则。一个系统或一个地区联合起来共同建设。三是馆藏特色原则。这将促进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提升一馆的文献资源质量,体现馆藏特色。四是先进性原则。在文献信息检索和传递硬件系统上要与时俱进,有较好的便捷性、交互性和操作性,有较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五是规范性原则。数据加工处理要规范,文献资源管理也要规范。六是效益原则。合理使用经费,避免盲目、重复建设[8]。
4.2 文献资源建設主要涵盖的三个问题
首先,是如何搞好本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对此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要着力提高文献数量和质量;二是适时调整馆藏文献结构,按照图书馆服从于、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对不同学科、不同载体、不同等级的文献,以及对文献的品种和数量适时地作出适当的调整,要重视藏书的使用价值,重视收藏文献的先进性与前沿性,重视不断补充新兴学科、技术含量高的书刊资料;三是研究购书经费投入的走向。
其次,是如何打破单馆收藏的自我保障模式,树立大文献观,积极参与馆际间的协作与协调。应发挥省馆的优势,以省馆藏书为基础,建立中心城市的图书资源中心。省馆一般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应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心城市的总书库,成为本地区的网络中心和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心。不过,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并非一件易事,这一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现行的图书馆管理体制是分层领导,财政“分灶”吃饭,难以统筹规划和具体协调,但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界未来一定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再者,就是如何将文献资源置于网络环境下建设,积极参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如何将网络文献资源纳入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使其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馆藏文献日趋多样化,已由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载体向多种知识载体转变。基于互联网传播的电子出版物已越来越受到青睐,对此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是关键所在。
4.3 慎重处理开发利用与保存文献资源的关系
应当看到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天职,也是图书馆有别于其他信息机构的价值所在。无论图书馆如何网络化、数字化,文献资源载体的保存仍然是必需的。对于有价值的文献,图书馆在任何时候都应当不遗余力地做好保存工作。
5 读者服务理念
读者阅读需要的内在动力是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肥沃土壤。信息时代,图书馆与读者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合作的关系,因此只有建立新型人际关系,才能有效强化图书馆对外服务能力,创造最大社会效益。
5.1 充分保障读者阅读自主权
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就是要在全社会推动阅读,促使人们在借鉴古今中外灿烂文化的基础上去创造人类更为先进的文明。哪里有人群,哪里就会有阅读需要,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就应当做到哪里。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来源于社会不同层面,有着各自不同的阅读需要,呈现出阅读多元化的特点,因而构建和谐的阅读平台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需要,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就成为公共图书馆需要关注的问题。再则,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总是伴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发展而产生不同的变化,读者的阅读总趋势也往往携带着时代的烙印。但阅读是个人行为,在公共图书馆里读者的阅读权利同样应该受到尊重。
5.2 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公共图书馆的骄傲就在于每一天都会汇聚来自于城市各个角落的读者,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懂得一个道理——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图书馆拥有的知识被更多人吸纳,让更多的人懂得利用图书馆。图书馆服务的提升都应体现出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帮助广大民众读书求知,这是公共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职责。知识重在积累,积累重在阅读。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学习知识的努力程度和自身阅读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吸收与转化能力。在这些方面公共圖书馆能够大有可为。
5.3 持续深化读者服务工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共图书馆由复苏而逐步转向改革开放,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也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而逐步向前推进。图书馆藏书由闭架、半开架转向对读者实行全方位开架,大型公共图书馆除开展借阅服务外,还向读者提供复制服务、咨询服务、检索服务、定题服务、编译服务、视听服务等。读者服务工作看似简单,但要做好也不容易,需要从细节入手,用心认真地做,把看似简单的工作做得更专业化、人性化、常态化,要使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出对读者的高度负责、关爱和热诚,让每一个读者在公共图书馆都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服务。这也是公共图书馆广大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崇高的职业精神。公共图书馆通过读者服务工作所构建出的这一幅独具风采的文化版图将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社会注入充满书香的正能量。
6 结语
从高校教学岗位到省、市公共图书馆领导,卢子博先生扎根图书馆事业四十六年,堪称图书馆界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有着鲜明的办馆风格——宏观思考、微观切入,着眼于“人”(人才),落脚于“人”(读者),这既是源于对社会主义办馆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对人类文化事业发展理念的一以贯之。他是党和国家培养出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有坚定的信仰和立场,体现在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上就是坚持图书馆为社会主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益属性。他尊重事业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从调研中获得一手资料,再结合自身所学,上升为理论知识,再指导工作实践。他与时俱进,贴近当下,不断转变发展理念,辩证地对公共图书馆功能进行再反思、再认识。他身处信息技术发展腾飞期,在认真总结历史、借鉴国外经验和的基础上,洞察了图书馆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并对此进行相应的战略判断和分析。他以问题为导向,着眼时代大局,以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改革态度,诠释了当代图书馆学专家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观。
卢子博.对改革2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M]//卢子博.跨世纪的思考:中国图书馆事业高层论坛.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卢子博.对图书馆开放观念的再认识[J].图书情报工作,1987(3):15-17.
卢子博.新世纪图书馆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定位[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6):3-6.
卢子博.南京图书馆发展建议书[J].新世纪图书馆,2004(5):56-60.
卢子博.南京图书馆发展新思路:写在南图新馆落成之际[J].新世纪图书馆,2005(6):68-70.
卢子博.基层图书馆建设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基础工程[J].图书馆建设,1999(1):17-19.
卢子博.再认识·经验·历史责任:谈公共图书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几个问题[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0(6):1-10.
南京图书馆.卢子博文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