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探龙母题材粤剧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2021-04-08 04:44曾广南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龙母五龙粤剧

曾广南

(肇庆市艺术研究室,广东 肇庆526000)

一、前言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于岭南设桂林、象、南海三郡;公元前206年,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自立南越国,并于公元前112归降汉朝;且岭南主要河流西江流经滇、黔、桂、粤地区,其干、支流遍通广西大部、广东西部,汉族、南越民众交错杂居、通婚同俗;又因民间信俗“龙母”昌盛的广东、广西区域内,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剧中之一粤剧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最高艺术形式——故湛江粤剧团的《悦城龙母》、肇庆粤剧团的《龙母传奇》《西江龙母》、广西梧州粤剧团《西江龙母》四部龙母题材粤剧,可视为同一岭南文化体系、同一民间信俗产物、同一戏曲语言,将四者纳入考量、比照研究。

二、龙母的传说流变

据笔者所见,龙母传说最早见于东晋干宝《搜神记》之《窦氏蛇》(原书在宋代散佚,现由《太平广记》引《搜神记》):

后汉窦武母产武而并产一蛇。送之野中。后母卒。及葬未窆。有大蛇捧草而出。径至丧所。以头击柩。涕血皆流。俯仰诘屈。若哀泣之容。有顷而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①

唐代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卷九中引用晋代顾微的《广州记》:

“浦溪口有蒲母养龙,裂断其尾,因呼龙掘,人时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也。”②

南朝沈怀远在《南越志》中记载:(《南越志》一书早已散佚,此处援引北宋《太平寰宇记》)

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得卜余头。稍长五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水,潆洄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光炳耀,谓日:“龙子复来耶?”因蟠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日:“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乃使以元硅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谓船为龙掘尾,即此也。③

从妇女产蛇到养断尾龙再到端溪温媪,到明朝万历年间《肇庆府志》补记历朝敕封龙母、两广地区孝通庙来源,再到清朝嘉庆年间《滕县志》言明龙母梧州藤县籍、随其母至悦城并得道,流传两千年的龙母传说被广东、广西人民广泛传颂、不断加工,逐成现今神话传说、民间信俗之丰富状貌。

三、龙母粤剧的流变

龙母传说,是广东、广西两省地区龙母民间信俗的重要符号,在广袤的农村大地落地生根。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认为“是由民俗表现体和它所表现的民俗内涵这两方面的关系,成为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并指出“民俗指符是民俗符号被人们直接感觉到的民俗层面,民俗所指是民俗符号被人们推想而知道的民俗层面”。④基于“戏曲是硬件,是人类辛勤劳动的具体成果;宗教则是软件,是指使人们有可能创造这些成果的抽象知识和习惯行为的模式”⑤的理解,将四部“泛神功戏”龙母主题粤剧的指符梳理如下:

1.湛江粤剧团1959年首演的《悦城龙母》:(1)龙王弃蛋;(2)渔家女拾蛋,蛋化龙儿,遂成龙母;(3)龙儿闹江,祸及乡邻;(4)龙母训子,龙儿自断龙尾;(5)龙王招水患,龙儿夺宝物退洪水;(6)龙王设计困龙母,龙儿救母;(7)龙母自戕,龙儿激愤击败龙王,并驮母升天,水患得治。

2.肇庆粤剧团1999年首演的《龙母传奇》:(1)秦时渔家女拾蛋,蛋幻化五龙,不顾其父反对,遂成龙母;(2)赖布衣向渔家女求爱遭拒;(3)龙王亲率猛虎除“孽种”五龙,龙母卫护,赖布衣;(4)五龙闹江,祸及乡邻;(5)乡邻寻事,龙母训子,小龙自断龙尾;(6)龙王施法,大旱三年,威逼龙母交出五龙,赖布衣乞龙母往苏杭避难,龙母皆不允;(7)龙王再次发兵进逼,赖布衣再乞龙母避难,龙母鞠心血、点龙睛,五龙腾空打败龙王、旱灾得治,龙母身死,秦始皇敕封龙母,赖布衣守庙。

3.梧州粤剧团2008年首演的《西江龙母》:(1)秦时边寨祭西江水神,温龙女拾得龙蛋、祈福,遭寨中赖巫师嫉妒;(2)温龙女孵化五龙,不顾其母反对,遂成龙母;(3)龙母送龙子归江,赖巫师造谣孽龙有大祸;(4)青龙醉酒惹洪水,祸及乡邻,赖巫师放毒蛊、诬陷龙子带来瘟疫;(5)龙母训子,重建边寨;(6)龙母采仙草遇虎,五龙前来营救;(7)赖巫师诬陷龙母、龙子,龙母拆穿其阴谋,采药治瘟疫;(8)边寨大旺欲杀赖布衣,龙母求情,民众奉龙母为神。

4.肇庆粤剧团2020年首演的《西江龙母》(下简称“新《龙母》”):(1)风雨中,渔民在江上救得女婴,取名龙妹;(2)龙妹拾蛋,赖道人闻风而来;(3)赖道人施计欲骗得龙蛋,龙妹拒绝;(4)龙妹被下聘时,龙蛋孵出五龙,五龙认龙妹为母;(5)为抚育龙儿,龙母不顾其父反对、与青梅竹马断婚盟;(6)赖道人哄骗黑龙有老鼠精作乱,黑龙剿灭老鼠精之时,引发洪水,祸及乡邻;(7)龙母训子,黑龙自断龙尾;(8)赖道人散播瘟疫诬赖五龙;(9)龙母为救百姓赴绝峰采千年何首乌,五龙护母;(10)赖道人谎称龙血才可驱瘟,群情激愤,龙母自戕、取血;(11)龙母得道升天,布置五龙镇守华夏四方。

由此可作以下归纳:

育龙(蛇)、断尾(自残)、水祸、男性阻力,是龙母传说、龙母信俗、龙母题材粤剧共通的指符。

拾蛋、训子——除梧州版更具少数民族特色外,还具——自戕、得道,是龙母题材粤剧共通的指符。

至于龙王作梗、相恋赖布衣、赖巫师(赖道人)使奸计、父(或母)阻挠、采灵药盗仙草、青梅竹马之恋等,为后来创作者基于民俗指符结合各自时代特征、地域文化、艺术追求等而不断新增、附会的民俗所指。

四、基于前述梳探最新样本意蕴

基于前述,龙母题材最新版样本——新《龙母》,呈现出了传说、民俗发展、流变的多种特性:

1.剧中呈现的指符:江流被拾,青梅竹马,断姻豢龙,赖奸屡诈,水祸殃民,训子断尾,采药辟瘟,自戕引药,遣龙四海——剧作包罗了龙母传说、龙母信俗、龙母题材粤剧各自所有的指符,是为龙母题材粤剧集大成之作。

2.“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的文本在作者与观者间传播与接受的逻辑,对解锁新《龙母》意蕴之门至关重要。而这把钥匙,可谓三刀。

(1)第一刀,断盟。龙蛋孵出五个龙子,未聘未孕少女十八,旦夕间成了妈——强烈的戏剧冲突,令观者笑然,却摧毁了世俗的温情,考验着青梅竹马之爱。喜当妈的龙妹心中,被油然唤起的强大母性战胜了秦晋欢爱、人伦偏见,自认“龙母”,主动挥刀斩断了姻缘婚盟。

(2)第二刀,斩尾。黑龙听从赖道士谗言,除江海鼠患之时作浪殃及乡民,龙母教训孽子,为平民愤举刀欲斩黑龙龙尾。是非观战胜母子情,却无法战胜舐犊本能,令观者默然。龙母踟蹰之际,汹涌舆情之下,黑龙自断其尾。

(3)第三刀,自戕。水患后瘟疫横行,采得千年何首乌作君药,赖道士妖言惑众取龙血引药。龙母为保五龙子,以“龙母血亦是龙血”为由,自戕取血,身死得道,令观者恸然。

3.这三刀

(1)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讲,龙母一刀隔断生理需要、情感需要,二刀成全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三刀玉成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需要。

(2)从中原龙、岭南断尾龙的文化意识双向交融讲,断尾化龙,自戕化龙,完成了龙母心理上、生理上由“人”到“神”的脱凡胎、换仙骨之升华。

(3)天降大任,必动心忍性。《庄子·内篇·人间世》称:“道不欲杂”,“若一志……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⑥利刃从向他人到放下再到重拾向己,便是指心斋无旁骛之龙母自发、自省、自觉的小爱臻至大爱之路。新《龙母》乍见时自称龙母的存疑,于人得道为神的自洽中消解,在戏曲重故事、旨趣味的传统中弥补了缺思辨的短板,耐人品味。

五、赓续龙母题材共铸民族文化复兴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流传着诸多的动人神话、传说,而融写意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为一体的戏曲艺术优势得天独厚,更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担纲传承、弘扬、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大任。

诚然,颂扬人之奋勇,礼顶神之超然,对英雄成神的神话式崇拜,虽是剧中人时代之局限、民俗之惯例,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当下人对民间信俗、世俗功能的复杂心态。荷兰的比较文学研究者、汉学家杜威·佛克马也曾指出:“任何重写都必须在主题上具有创造性……重写是有差异的重复。它是引起讶异的差异,是新的看待事物的方法”。⑦

故新《龙母》“隔离”、“抗疫”的爆肚式、当下性情节,连同龙母民俗一同体现的公平正义、家风传承、自然和谐、心怀民众、爱家爱国等精神,与现时社会大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文映照,不失为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载体。

创作者心在市场,作品不免低俗谄媚满铜臭。

创作者心在奖项,作品不免描摹千篇守成规。

创作者心在人民,作品才得真情真思真地气。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中华民族民智、民生、民族全面提振的鼎盛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个人发展的需求交汇成中国幸福和谐乐章。先入为主遮望眼,脱离群众犹坐井,精英姿态要不得。创作若以人民为中心,演出若将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社会主义戏曲乃至文艺才成有源活水、长流常新。脱胎于民间传说、民间信俗的新《龙母》,回归于人民之中,其意蕴可见一斑;活跃于校园、社区、乡村,其效能蔚为可观。

且不论新《龙母》随大流制作投影动画吸引新观众、采药前龙母碎步思忖尚缺更多重意蕴、戏后半截男主角阿牛功能性缺失,单念其龙母淡然措置五龙子镇守华夏各大江大河的尾声与催人奋进、教人博爱的内蕴,便足已萦绕在观者心中经久不去。在时代精神的更新、人民文化追求的迭代、创作者艺术突破的新局面下,龙母题材粤剧(或戏剧)也将继续包罗新的民俗指符、扩充新的民俗所指,随着粤剧(或戏剧)的长兴不衰不断演化。

注释:

①(宋)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3726.

②(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65:177.

③(南朝)沈怀远.南越志[M].(宋)李昉等.太平寰宇记卷一六四.岭南道·康州.四库全书本.

④乌丙安.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0(03):39.

⑤陈守仁.仪式、信仰、演戏 神功粤剧在香港[M].香港:粤剧研究计划,1996(06):122.

⑥(战国)庄子.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3:65,72,76.

⑦D·佛克马,范智红.中国与欧洲传统中的重写方式[J].文学评论,1999(06):144.

猜你喜欢
龙母五龙粤剧
SINGING THE CHANGES
苏童《米》中城市对人性的异化
流亡与虚无:《米》中五龙人生悲剧研究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三月三”、掘尾龙与龙母
对苏童《米》中人性欲望的探究
青蛙谢龙母
青海五龙沟金矿成矿时代的进一步研究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