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阳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453000)
《铁木前传》写于1956年,是我国著名小说家孙犁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中,小满儿并非是整个故事的主线人物,但是笔者对她的描述和分析却非常独到,相比较而言,她和孙犁曾经创作出的女性形象并不相同,既不像《荷花淀》里水生嫂那样温柔多情、忠贞勇敢,也不像《山地回忆》中的妞儿那样活泼可爱、纯洁质朴,相反,她的性格中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不符合常规的文化审美标准。
故事发生在“合作化”运动的年代,当时的人们思想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也开始了一些思想上的解放运动,但还是不懂得摒弃一些传统的观念和错误的习俗。小满儿从小说中一出场,就在19岁这样一个花样正盛的年级被人早早的操办了婚姻,同现在很多的青少年一样,19岁的小满儿并不想和一个自己不相知相念的男人携手共度一生,她渴求自由,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思想上并没有突破,对于婚姻的观念还处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认识阶段上,要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对于小满儿来说是非常奢侈的。小满儿排解寂寞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夜里去村外出游,文章中这样写道“她拖着沉醉的身体在围墙外,离村子很远的山林里徘徊着。”无论是夏日的小虫还是冬夜里的凉风,一切的一切都挡不住她心中对于自由的追求和渴望。同时,为了实现自己的幸福,她并不仅仅只是进行了抗争,还多次进行了不屑的努力,但很不幸,她的积极态度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文章中,小满儿试图利用婚姻法来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但是当时的地方集体并没有正视小满儿的合理需求,而是将宣传婚姻法作为满足自己好奇心的手段,对于小满儿的婚姻自由没有过多的关注,反而想利用各种残忍的手段引导小满儿坦白自己复杂的男女关系。与此同时,小满儿又是思想落后的,在与干部进行了交流以后,干部坚持带领她进行团员的学习和思想教育,但是她却百般的推脱,让人难以捉摸,通过前文对于她追求自由的想法的表达,不难看出,在她的心中,“政治学习”同样是一种“压制”,是“禁锢”人们思想的手段。由此可见,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过度的、不加限制的自由会导致人们思想和意识的混乱,让人们分不清是非曲直,使社会空气变的污浊,对于当前社会的发展来讲,从这个层面而言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小说中,对于小满儿,作者应用这样的词汇来评价她——“当地的人尖”。首先,她是美丽动人的,她的美浑然天成,小说里也不乏笔墨对于小满儿的容貌进行了描绘,例如“乌黑、齐肩的发”,“红润、饱满的唇”,“柔软、粉面儿似的手”,“俊俏、生动的眉”。诚然,美丽并不是她的个性,但是这种灵动的美丽却让文本中她更加鲜活、更加青春洋溢。同时,对于她时髦的穿着打扮,文章中也有很多地方进行了凸显,例如,她时尚的花夹袄、两只裤腿粗的像大钟一样的棉裤等。其次,小满儿不但有姣好的面容,动手能力也是相当的。不论多么复杂的鞋样,她只要一看就能学会,还能做出来针脚又密又漂亮的鞋子。她的身体素质也非常强健,每每在园中浇水时,她都能和小伙子竞赛,一口气就把井里的水给浇完。最后,她聪慧可爱,口齿伶俐,能说会道,深受大家的喜爱。面对有人劝她去学习时,她有说有笑地,嘴上一口答应着,实际却拒绝的说:“黑灯瞎火的,你抱着孩子不好走,还是我自己去吧。”;而面对六儿被人误会和威胁时,她又展现出蛮横的一面,泼辣、尖酸的言辞让杨卯儿不敢还嘴;不管是谁家的孩子,到了小满儿的怀里,就都是高兴的,挂着笑的。
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相比,小满儿总是带有一些独特的人物气息。
首先,虽然她崇尚自由,想要获得自主的权利,但同时她的思想落后行为备受谴责。在当时那个合作化的时期,很多年轻人都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积极对于新思想进行学习和探索,踊跃的参与到各式各样的团体中去,但是小满儿却与当时的时代游离,她不仅不参与青年学习,甚至通过各种歪门邪道来逃避思想改造,而且还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学习和开会的时间里和六儿抓野兔,“瞅准机会就想回家”。
其次,她的生活方式和当时的时代不相符,她不但无所畏惧的和六儿谈情说爱,还经常举止轻佻,有悖于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例如,“她将胸脯摩擦在干部的脸上,让干部的头在其中磨蹭着”,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仅不符合于当时的那个时代,甚至放在今天的社会情景中来讲都是相当失范的,不仅有悖于人伦纲常,甚至也是不合乎逻辑的。
最后,小满儿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自信的,不仅表现在对于自己行为和态度的坚持,也表现在她对于自己美丽的认识。文章中多次谈到男人们对于小满儿的美十分着迷,面对男人们的痴爱,小满儿并没有顾忌,而是大胆地彰显着自己的美丽。当有人想帮忙推碾子时,她便扬起高傲的头,她的行为举止无一不凸显着自己的独特和自信。
不可否认,小说中小满儿的生活经历和遭遇是十分不幸的,她的家庭出身并不幸福,被人领养,养父母都是以吃喝嫖赌为业的人,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她必然会沾染上很多不良的习惯,但是从小说中多处场景中能够看到,她并不是一个冷酷、薄情的女子。当干部刚来到姐姐家里时,她不仅主动帮忙,给干部打水,掏出自己的胰子给他用,还给干部拿来自己的毛巾,而且得知干部听说了自己的传闻以后,小满儿还是帮着干部收拾。她天性善良,只不过当时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没有体会到真正的亲情和爱意,才会导致产生诸多在外人看来不检点的行为。小说的中段,和村干部的谈话中,她提到“外人可以随意地判断自己”,说着,她颤抖着哭了起来,对于她内心中的冲突和矛盾,鲜有人真正的了解,又怎能知晓她处事时的顾虑和担忧。
在这部小说中,小满儿并不是文本的主角,而作为正面的形象,铁匠的女儿九儿也在文章当中着墨颇多,同九儿的形象相比,小满儿的差异在于以下几个层面:
一方面,小满儿的人物设定与其不同。小满儿的出身较差,家庭背景也不高,没有受过教育,和文章中面对生活的惨淡更加坚毅、勇敢的九儿不同,她游手好闲,贪玩任性,没有规矩不受管教。同时,小满儿的相貌也在当时的背景下格外出众,同九儿相比,小满儿更加引人注目,常常打扮的花枝招展,引得很多的男人的观望。对于感情的态度方面,九儿更加理智,而小满儿曾更加自由奔放。至于人生追求上,九儿乐观勇敢,当面对着小六儿的变化时,她坚毅的选择了放弃,以面对真实的人生;而相比之下,小满儿更加恣意,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太多的规划。
另一方面,在文章的表现手法上,小满儿和九儿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小满儿,作者着重描写了她的衣着打扮以及和小六儿之间的安逸和快活,而同时又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侧面表现出了对其生活方式的否定;而在描写九儿时,随着人物设定上她相貌不出众,但是作者丝毫不吝啬地渲染了她的隐忍和坚毅,又在结尾中表达了他对九儿优良品德的赞赏。通过对于小满儿的华丽和九儿的朴素的对比,不难看出作者对于文章整体思想的深化,即朴实无华的人生态度才是正确的,那些华丽的背后往往隐含着虚无。
谈到文章的创作,孙犁曾经多次谈到,很多情景是借助他的童年生活而进行的艺术再现。从他的童年经历来分析,不难找到小满儿形象诞生的基础。一方面,作者的父亲从17岁开始就去了远县做学工,几十年来都是正月十五回一次家,因此,母亲的形象对于孙犁的性格和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孙犁从小就对于美拥有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敏感,他经常会将杂志、烟盒上的画剪下然后收集起来,对于美,他有着一种天生的执念和细腻,因此在小满儿的人物刻画中,才会用很多细腻的语言对于小满儿的美丽进行凸显。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生活水平的影响,孙犁家中的七个孩子只有他一人存活了下来,因此他天性多愁善感,在小说中,对于小满儿的人物设定也就以不幸的家庭背景为开端。
小满儿作为当时那个时代下的非典型性的女性人物,曾一度被人们所批判,但是多年以后用现代的视角来看,小满儿的形象隐含着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反映了孙犁的个人情感取向和审美情趣。孙犁性格内向而又温和,多愁善感,痴迷于美的事物,因此在孙犁的描绘下,小满儿的形象才会如此传神,在文学史上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与之相匹配的鲜明形象。
其次,小满儿的形象蕴含着个人风格和主流文学之间的冲突,小满儿对于常态女性生活的反抗,正是代表了孙犁对于文学功利性的排斥,他的作品是独立的,更是自由的。
最后,小满儿对于集体主义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对于当时那个时代下解放思想在农村传播的局面的一种缩影,具有一定的映射性。
追求自由、古灵精怪、与众不同、天性善良的小满儿和文本中其他的女性形象并不一样,不论是对于婚姻自由大胆的追求,还是对于封建思想突破性的质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她的行为和态度无一不表现着生动的人性光辉,纵观长久以来的近现代文学,也很难找到第二个相似的形象。当今社会已经远非小满儿生活的时代所能比,但是小满儿的形象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