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峰
(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写意山水画是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艺术内涵上以传达画家的情绪意趣为主旨,笔墨变化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特色。确立以突出传统写意山水画艺术特征为主导的创作取向,是创作意境深邃、形式优美山水画作品的必要条件。本文侧重研究大写意山水画的创作取向。
大写意山水画以气势磅礴的阳刚之美为主调,粗笔大墨,草草点染,激情挥洒,充满了难得的灵动氛围。给观赏者以大气高雅、雄强豪放、苍劲浑厚、开阔苍茫、奔放淋漓的自然景象之美感。
大写意山水画大开大合的构成格局突出了画面的势向,即画中之“势”。它是所绘物象之间相互支撑而又相互生发、相互统一的一种作用力的气势,或是画家心中所感。这种势的走向可以是高耸,可以是磅礴,也可以是扩远、盘曲或飞扬。它使物态鲜活,具有生气及真实感。从宏观上看,“势”来自于画的整体布局。微观上看,要靠画家抑扬顿挫的笔意来完成。布局上,可以借鉴自然之势。名山大川中的雄、峻、险、奇、秀,云雾缭绕等特点都是造势的一种借鉴。“势”具有统一的走向,应奔向一个点或者同一个方向,即所谓大势所趋,这样所产生的力量,正是一幅画的核心所在。这就要求在自然之势没有达到势的壮阔程度时,有很多地方要进行再创作,这体现画家的一种能力和心境。为此,下笔前心中之势必已形成,动笔后才能以心控笔,顺其笔势,使笔、心、意连为一体,灵思巧智不断,使作品一气呵成,气势愈发光大,这种畅快恢宏的气势构成才能赋予作品最好的力感与质感。
大写意画的具象要突出物象的根本特征和富有夸张意味。在这一点上,它与漫画有异曲同工之处。如,一幅好的人物漫画,能够准确地把某一特定对象五官的特别之处适度甚至无限扩大地刻画出来,虽不是某人的本来面目,但由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独特形象,使人一眼就能清晰地辨认出漫画所绘的特定对象,又会给人以趣味十足的幽默感,无疑会深受喜爱。大写意画亦必须紧紧抓住写意对象的鲜明特征,尽笔墨表现之功力,现物象形神之贴切,寓无限的灵动与感染在其中。这种形象夸张又趣味横生的创作取向,必然给人以精神愉悦的欣赏价值。
笔恣墨纵,大笔横扫,意蕴悠长,是大写意山水画的又一突出特点。为此,笔墨的表现均非精雕细刻,而要稳、准、狠,速决、速成,若风卷残云般随意泼写。具有勾擦大胆,干笔、枯笔、湿笔交错,对比鲜明的特质。无论是峰峦、巨石、云气、林木、屋宇、人物,用笔皆洒脱刚劲,奔放自如,色墨燥润相生,墨彩交融,纵横丰富,点面隐约,痛快淋漓,以夸张巧拙的鲜明风格彰显有情生命的原初意义。但大刀阔斧貌似狂放不羁的笔墨,却在作者的胸中意象和神韵的作用下神采飞扬,趣味橫生,以气势雄浑而夺人,给人以激情四射和暴风骤雨般畅快之感和思想上的震撼。这种胸中之境在笔端的湍急流淌需要画家厚积薄发的艺术功力。
大写意山水画特别注重线条的书写。线的用笔、运笔,要结合笔锋的变化,做到顺、逆、粗、细、干、湿、浓、淡相协调,追求天真烂漫的情性。结合绘画内容,做到大笔浓墨泼写与严谨生动的线条相结合,在粗放与精致的对比中能够更加突出画面具象的神采与韵致。适度的枯笔所形成的空白往往为画面增添了灵动与自然,给人以笔墨纵逸豪放之感。
大写意山水画亦讲究用色。如,吴昌硕先生的画以墨笔为主,色彩为辅,但他却是大写意画用色的翘楚。他追求用色的“古艳”,即不能太艳、太俗,不能灰、不能暗。并善于用对比色,在对比中取得协调则实为不易。
大写意画的创新离不开笔墨创新。在绘画创作中,要做到对传统笔墨的继承与改造有机结合,传统与现代、个性与时代有机结合。雄浑奔放的笔墨情调是大写意山水画创作取向的最佳选择。
以形写神,以神写意是中国写意画的追求,表明了写意山水画应突出“神似”与意境的主要特征。大写意山水画尤须以看似无法的笔墨突出表现物象的神韵和意象精神,才算真正达到了绘画的目的。
充分认识和表现“不似之似”的艺术形象,是大写意山水画创作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大写意山水画在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是把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作为塑造形象的要旨。因而对一些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或非本质的东西则可舍弃,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应充分挖掘,为展现山峦、景致的新奇与险要,可如上文所述,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这一绘画理念说明,“不似之似”不是信手涂鸭,而是弱其形似而强其神似,是舍末求本,是以牺牲形似为代价,更为贴切地集中表现其神态特征。因此,大写意山水画的笔墨构成必须突出万象万物的神态,突出各类形象的内在精神本质。在形与神的关系上,自然物象之形只是表现自然物象之神的一种载体。鉴于画家审美情趣的不同,自然会导致对物象感悟的种种差别,也必然会影响到形与神在形态塑造上的不同。但应当严格把握的是,对形似的求取,须制约于与神似的高度契合之中。离开神似的形似,则失去了大写意山水画的艺术本质与灵魂,毫无艺术品位而言。“不似之似”的物象撷取,来自于对描绘对象的观察与提炼。黄宾虹先生有观山入骨髓,对山水的清晰印象入心入脑,才能写出真山水之神态方面的论述,强调物象神态的笔墨表现靠“目”的传递与“心”的指使,没有心目中物象的淋漓尽致,就没有画中之象的“神化”之笔。
与自然万象本质特征相契合的不似之似,是一种“似”的升华,是中国画的传统特征和独有的文化艺术之美,有着传统的理论根基,历代著名画家对此曾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宋代画家苏轼认为,作画只讲“形似”,其作者的知识程度与见解只停留在儿童阶段的范畴之内,根源是头脑简单,不具有深层次的思考与想象能力。元代画家倪瓒提出了作画“不求形似”的观点,指出绘画不应生硬死板地描摹真山真水,意在强调神态之真才是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标准。近现代画家黄宾虹秉承传统理论,结合实践体验,提出了“绝似又绝不似”的理论观点。认为只有“绝似”或只有“绝不似”的绘画作品都是不折不扣的欺世盗名之画,唯有“绝似又绝不似”的画,才是最纯真的中国画。黄宾虹的这一观点鲜明地指出了“形”与“神”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游离在真实与想象、捕捉与提炼的结合上。这些珍贵的论述,都是构成山水画最具魅力的物象神态的理论导向,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讨与创新。
大写意山水画追求神似与意境的画风始于元代。从大写意山水画的概念看,追求意境无疑是其核心价值。大写意山水画阳刚大气,以大笔墨,大气势,大视野表现着极强的抒情性,有一种回归自然的野逸精神,有着浓愈的冲击力、感染力和万水千山总关情的深幽意性。
大写意画创作务需着眼于“意在笔先”。写意要眼、脑、手三者默契配合,使脑中之景先于画中之景,继而使笔与景、笔与意达到高度统一。要在观察、感受与理解、把握客观对象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才可挥毫落墨,才能一挥而就,将绘画对象的形、神之态逐层铺开,使其艺术形象浑然一体跃然纸上。如果偏离“意在笔先”的写意重心,对绘画对象的整体形象不清,或是看一眼,画一笔,被动地模拟景物,就会呈现出一种呆滞或者迷乱状态,这种图像自然算不上成功的写意艺术。
大写意画讲求形象思维与物象形体的主客观统一,在艺术表现上忽略物象的外在逼真,而强调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是通过“象”的神韵和形质特征突出形体的“灵魂”,使“象”具有奇妙的神似和表意的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神似的特征更加生动地表现形似,而绝非摒弃形似。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明初王履在《华山图序》中提出了,意必须溢于形内、形亦不可失,失形则无从溢意的论述。强调只有画物似物,才能充分表现意韵。如失去形似,不知所画为何物,那么其形所寓之意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追求形、神、意、韵的一致,才能给人以形象优美,寓意深刻,赏心悦目的感受。
大写意画需要画家具有充实的文化艺术才能。人的意识、学识、技艺决定了作品中的艺术含义,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会有宽阔的眼界、博大的胸襟、敏锐的思维,才能创作出造诣高深和积淀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疑是大写意画创作的必要条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则是区分画家艺术修养高低和大写意画雅俗、优劣、文野的重要标志。图1为笔者创作的一幅大写意画《待融》。独特恣意的水墨造型观,以墨色的浓淡区分出苍劲与穹远的空间感。山水形成动静、虚实、开合的对比,忘我的境界观。《待融》体现了画家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
图1 待融(国画)68cm×136cm杨浩峰
大写意山水画内涵丰富而深奥,创作品位优异的大写意山水画,要靠功力、才气和观感的长期积淀,加之对历代大师艺术精华的探索与思辨,以及情感的投入等一系列综合要素的成就来实现。能够理解、变通地吸收融化传统,选材布景新颖别致,笔墨语言颇具一种动人的灵气与亲和力,作品空灵清新,情感率真,能够抓住表现对象最能动人的情趣,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就是创作实力的真实写照,而这种写照的取得离不开创作取向正确这一必要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