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宽
【编者按】
关于阅读,如何由单篇文本向整本书拓展,语文界一直在摸索,已有不少“先行者”。新的课程标准与统编教材分别把整本书阅读提到课程内容与教材体系的高度,使其从个体的研究走向共同的命题。在这一新的背景下,一线教师既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盲目跟风,要基于学情,坚守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价值,找到适合的教学指导路径。本期《本刊特稿》栏目,特邀三位名师,分享他们的思索。
摘要: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学生“读不进”的现象。以读《红楼梦》为例,有这样几类原因:面对《红楼梦》复杂的人物关系,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为流行读物所俘获,审美层次达不到阅读《红楼梦》的高度;缺少阅读《红楼梦》应有的知识储备;教师引导方法的因素;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艺术价值、主题内涵的认识不当。整本书阅读究竟如何教,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基于学情,静观、慎思、寻路。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材;课标;学情
一、整本书阅读热,需要降降温
在教育部组织的“2021年普通高中三科(语文、政治、历史)统编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的线上培训活动中,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开设了一场讲座。其中,温儒敏先生谈了许多问题,也谈到了整本书阅读的问题,他这样说:
关于整本书阅读,现在搞得够热闹的啦!我看不必搞得很玄乎,好像现在教学全部都要搞整本书阅读,那是不可能的,也不必这样要求。整本书阅读在整个教学中占的比重并不大,课时有限,不可能全部都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到底怎么做,才有效果?这是一个新的课型,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高中教材原来考虑推荐四部整本书的阅读,后来考虑高中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所以只选了两部(《红楼梦》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标准,应当稍稍降低一点。
听了温儒敏先生的上述讲话,我的感受是:温儒敏先生是個实事求是的人,能根据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情况,判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生难以读进《红楼梦》《乡土中国》这两部名著。同时,我也感到困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及根据新课标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正处在落地的过程中,为什么就出现了这种要降低整本书阅读标准的声音呢?一线的教学实情究竟如何?
与之相关的,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读《温儒敏谈读书》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而生发的。
温儒敏先生的著作《温儒敏谈读书》收有他的这样一篇文章——《为青年朋友介绍我喜欢的书》,文中有一段关于他高中阶段阅读《红楼梦》的戏剧性故事:
……四是《红楼梦》。上中学时读了好几次都读不下去,主要还是不能进入那种表面日常,其实很形而上的境界。“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劳动,有机会反复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有味。大概不同年龄段读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当今的绝大多数高中生面对《红楼梦》,又何尝不像当年上中学时的温儒敏?
二、面对整本书,学生的确存在“读不进”的现象
记得2018年我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时,想借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之机极力推动学生在高中三年读完《红楼梦》。教学这篇课文前,我做了调查,让每一个学生回答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上高一前,你读过《红楼梦》吗?
2.如果读过,是什么人的引导或其他什么事的触发让你接触到《红楼梦》?
3.你读完了《红楼梦》整本书吗?
4.如果你打死也读不进去,又是什么原因?
将两个班84位学生的问卷收上来一看,我十分惊讶,两个班真正读得进《红楼梦》的只有两三位。
学生为什么读不进呢?化用托尔斯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来表达,我觉得有些意思——能读得进文学名著的学生,其理由总是相似的;打死也读不进文学名著的学生,其理由却各有各的不同。
对于各种读不进的理由,我进行了分类,大致有如下五类:
第一类:面对《红楼梦》复杂的人物关系,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请看一位学生的语录:
开学之后,每每躺到床上读它,随着故事的推进,随着越来越多人物的出现,我便愈发感到难以读懂,像是在认清一棵枝干茂密且互相缠绕的树木的每一条纹理,摸清其每一根枝蔓通向何方一样困难。说起来不忍发笑,读《红楼梦》还没四五页,便已是困意顿生,关灯睡觉后,睡眠竟是出奇的好。
第二类:为流行读物所俘获,审美层次达不到阅读《红楼梦》的高度。一位学生这样“坦白”:
我并不愿说初中时的阅读时间少,只是归结于自我的行动力不强。外界的诱惑也很多,也会被流行作品所吸引,却忽视了真实而有价值的作品。《红楼梦》对于我来说,就如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原著看得零散,但却看过一些“揭秘红楼梦”“解密红楼梦”主题的文章,也曾经听过《百家讲坛》中的“刘心武解读《红楼梦》”的系列节目,没有原著作为基础,终归是一知半解。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只剩下“惭愧遗憾”这四个字了。如今,让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去认真看《红楼梦》,也算是了却自己多年以来的心愿。
第三类:缺少阅读《红楼梦》应有的知识储备。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储备方面的欠缺:
知识面的局限使我对名著缺乏深刻的理解。读《红楼梦》的门槛与读那些青春文学相比,后者与前者完全不可比拟。记得曾经读《平凡的世界》,完全不知所云,因为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实在少得可怜。同样对《红楼梦》也是如此,需要某些层次的知识才能读懂的地方,我读起来像看甲骨文一样吃力。此外,是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太差,导致文句难以读通,最后只能买青少年版本的书。总之,以后一定要好好学语文,多读好书。
第四类:教师引导方法的因素。摘录一位学生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从小对文学名著的抵触。从小学到初中基本都是被老师强制要求阅读名著,有时还要被强制做读书笔记,最后就是把名著考题整理出来然后全部背下来,导致我对名著产生了深深的抵触之情。回忆起过去“欣赏名著”的种种,实在是痛苦不堪。
第五类: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艺术价值、主题内涵的认识不当。有这样几种误读:
1.《红楼梦》,我前后翻了多次,但每次便中途停止,草草收场。不是不想看,但看得我心里实在堵得慌。最令我堵得慌的是贾宝玉,中间的章节我虽未读过,但结尾我还是看了的。看完便在心里大骂:这人真不是男人!面若丽玉,扭扭捏捏,自己心爱的家无法守护,甚至未尽半分力,只安心做自己的公子哥!自己心爱的姑娘仅因外界原因便放弃追求,无情无义,白搭两个不错的姑娘。这让我想起《活着》中的青年福贵。《红楼梦》有许多让我不悦的人,并非都是小人。见风使舵但泼辣的王熙凤我反倒不讨厌。最讨厌的便是那些惺惺作态、矫情做作之人!我无法理解其中的人物,也许是我远离这一杰作的原因。
2.一想到贾宝玉公子的样子、林黛玉娇弱的模样,我就不喜欢,就不愿翻开它。
3.我觉得像《红楼梦》这样涵盖各个方面的书更适合有一定阅历和社会经验的人看,毕竟我们暂时还不需要学会如何追女孩子。
写到这里,我要说明的是,我们学校的这些学生综合素质还算不错的。单从上述学生的文字表达,也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算弱。
高中三年结束时,我也曾回头做调查,读完了《红楼梦》的学生不过四五位,相较高一也只增加了两三位。为什么呢?必须再补充另一个原因,学生的高中课业负担很重。因此,即使是对于读得进、乐意读的学生来说,《红楼梦》课外阅读也算是很奢侈的事。
——这就是我们今日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红楼梦》所必须要面对的学情。
这与温儒敏先生中学时代打死也读不进《红楼梦》,在某些方面是不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为什么只说是某些方面,而不是完全一致?因为,温儒敏先生的高中时代是没有这么重的学业负担的,他是有时间读《红楼梦》却读不进。我们现在的状况是学生即使愿意读,也不敢投入过多的时间去阅读。
我的学生,的确也有不少是想读却又死活读不进《红楼梦》的,温儒敏先生中学时代也是死活也读不进去的那一类。
这就构成了一个悖论:大多数高中生读不进《红楼梦》,但教材却又将它列为整本书阅读的必读作品。编写者是希望所有的学生至少要读完整本书,但是可以预见的结局是学生死活也读不进去。
结果,这个悖论果真也在困扰着今天的温儒敏先生。否则,他就不会在“2021年普通高中三科(语文、政治、历史)统编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的线上培训上,说出我开头引述的那段话了。
整本书阅读究竟如何教?在当下,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基于学情,静观、慎思、寻路。
參考文献:
[1] 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