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效卫 孙俊强
201万元年薪招募“天才少年 ” 华为对人才的渴望有多强烈
最近,华为给应届毕业生开出201万元年薪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面对美国的打压,华为不但没有裁员、减薪,反而还在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华为对人才的渴望有多强烈?
据了解,“天才少年”项目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发起,旨在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吸引顶尖人才。去年6月,任正非透露了这个项目。任正非曾在华为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讲话中提及,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据了解,华为“天才少年”的招聘标准非常严格,一般需要经历七轮左右的考核。而其工资均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最高年薪达201万元。
据报道,目前全球仅有四人拿到华为“天才少年”项目的最高档年薪,分别是钟钊(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秦通(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方向)、左鹏飞(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和张霁(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
研发与创新管理咨询专家、《华为研发》作者张利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华为高薪聘请的“天才少年”主要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这与华为目前开展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发需求(芯片、应用等)相匹配。
据悉,华为推出人工智能芯片,有力地支撑了华为在智能手机、云计算、5G等领域的产品竞争力,是华为在基础技术上发力的重点。事实上,人工智能是目前全球各大科技公司都投入重金的热门研究领域。
(摘自2020年8月5日《中国商报》)
1.“天才少年”拿高薪是价值所在。毕业生薪资多少,国家有关部门虽有指导标准,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供需双方的意愿,是一种市场定价行为。高科技企业数百万年薪储备人才,本质上都是市场主体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抛出的揽才举措。公众之所以对这些举措表现出极高关注热情,是因为它让人们在惊叹、艳羡之余,也感受到了“知识”在市场经济中的分量。
2.“201万年薪”是对读书无用的有力回击。201万绝对是一个能令人无比兴奋的数字。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他们可能需要辛苦一辈子才能挣这么多钱,而博士生张霁刚出校门就获得了如此丰厚的年薪。虽然像张霁一样的人终究是少数,但他们的存在,依然有力回击了所谓的“读书无用论”,为广大学子树立了奋斗榜样。
8岁童星当评委 请别消费儿童
近日,山东济南一档歌唱比赛请来一名8岁童星做評委,引发网友热议。从网传视频中可以看到,该童星以非常“老资格”的口吻,评价着叔叔阿姨甚至爷爷奶奶辈的参赛选手。视频在网络上曝光后,很多网友提出了质疑,称一个8岁的小孩这样点评大人有点太没礼貌了。但有的网友并不同意,称这不是礼不礼貌的问题,而是能不能评的问题,主办方也存在博眼球的嫌疑。
对于网友的质疑,小姑娘经纪人反怼:“你有她火吗?你们有她出名吗?”言下之意,能不能当评委的标准,就是“火”,就是“出名”。但这显然站不住脚,当评委需要专业知识,而术业有专攻,“名人”“明星”并非万宝全书。实际上,即使具备专业知识,也并非就能当评委,还应是专业人士中的佼佼者,若此,才有可能点评到位,也才能服众。
当然,8岁成为童星,于其这个年龄,必定有过人的特长或者天赋,但当评委,来评价“叔叔阿姨甚至爷爷奶奶辈的参赛选手”,至少也是早了点。8岁的年龄,刚开始学习,大多还在启蒙的阶段,既缺乏阅历,知识积累也不足。况且,能达到参赛水平的选手,也都有其出类拔萃之处,8岁童星当他们的评委,显然“嫩”了点。
(摘自2020年8月6日《北京青年报》)
1.请别消费儿童。人生刚刚起步,名气于他们无益,事实上他们也不需要名气。他们向往的、需要的,只是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顺其自然地健康成长。对孩子名气的“开发利用”, 其实是对童星的过度消费,是把童星当作赚钱的工具。说到底,都只是从大人自己的利益出发,是对孩子权益的侵犯和剥夺。
2. “长叶子”时别急着“开花”。8岁的孩子就如一株植物,正是生长枝叶的时候,需要把枝干长好,需要把叶子长好。在需要“长叶子”的时候,却非要逼着她“去开花”,实际上就是揠苗助长,就是“催熟的产品”,表面上看“花艳枝繁”,实质上是虚假繁荣,消耗了人生养料不说,还很可能让“花艳枝繁”成为海市蜃楼,短时期就凋谢了。开花的季节开花,结果的季节结果才是美好的。
3. “8岁童星当评委”彰显扭曲价值观。出了名就能当评委,有钱就能当嘉宾,台上的选手怎么想?观众会怎么想?是不是意味着出名就能逾越一切呢?在这种价值观驱使下,不顾一切求出名,就会被一些人当作获得成功的捷径。这样的错位,对于这名小童星有害无益,小小年纪就拥有名人特权,会让其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自己已十分了得。若带着这样的心态成长,其前途堪忧。某种程度而言,让8岁童星当评委,是揠苗助长透支孩子的未来。这种炒作童星的做法彰显扭曲的价值观,理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