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会平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的主要阵地。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的语言学科的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需采用有效策略,以确保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0-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0.038
核心素养下,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规定了四方面,也就是语文语言的构建与应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初中阶段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阶段,语文教学通常在该阶段的教育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阅读优美的语篇,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感等进行培养,并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使学生的感受力以及感知力得到有效培养,有效提高鉴赏能力。另外,语文教学还能使学生的综合学习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丰富,这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有效培养的重要部分。因此,初中语文对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一、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原则
(一)语言基础的夯实
语文学科素养对思维、语言的重视程度对初中阶段的语文素养培养有着决定性影响。初中阶段首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初中阶段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语文教学及综合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更注重语言实践的课程形态,其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能力,而且还是“语文性”的充分体现[1]。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需注重初中生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习的特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情境,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作为学生思考的媒介,保证学生思维的强度,并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合理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并使学生的批判、辩证、抽象、发散、逻辑等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并使学生具备学会思维、掌握思维规律的能力,从而使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均衡发展以及整体锻炼。
(二)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需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并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文字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发现,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问题发现的敏感性得到有效培养,从而探索出语言表达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新路径。”因此,教师可创设问题空间,布置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任务,真实的任务中通常包含丰富的能力元素培养以及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且能够有效调动初中生的探究欲望以及问题意识[2]。通过真实问题的空间创设,初中生通过语文能力的运用可以准确理解与把握语义的表征,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逐渐发现、提炼、整体问题,从而形成自觉、主动的问题意识。
(三)注重过程体验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相关语文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独特的“过程性表现”,也就是能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实施批判、选择、解释、应用,从而有所创新与发展,这也属于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出发点。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成独立意识的关键阶段,其通常渴望获得教师对自身表现的认可。因此,教师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鼓励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发挥自身的合作精神以及个体积极性,注重学生对困难或者问题的主动探究能力,注重学生成功感以及自信心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从而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初中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创建和应用主要指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主动梳理、积累、整合,充分掌握语言文字具备的特点以及应用规律,并形成独特的语言经验,有效创设语言情境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实施交流以及沟通的能力[3]。初中语文学科素养当中的思维发展以及提高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应用,获得逻辑、直觉、辩证、创造、形象的思维发展,并使学生具备的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独创性、敏捷性得到有效提升,将其运用于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也就是对学生具备的认知能力进行提高,通常包括学生课堂生活的丰富、潜在特长的挖掘等。
首先,丰富学生课堂生活。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的教学安排通常是13学时,长时间的课堂生活,会使学生出现疲惫焦躁的感觉。学生在学习时,抬头是黑板上的讲解知识,低头则是需要做完的试卷,而当其放假后,也总是一摞摞作业。想要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语文教师就需要勇于做改革的先驱者,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课堂,将语文课堂移到学校的观景台、校园的图书馆、校园植物园、学校操场等。
其次,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特长。对于初中生而言,每个学生都各具特色,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闪光点,有些擅长画画,有些擅长跳舞,有些擅长唱歌,有些擅长体育,有些擅长朗诵诗歌,有些擅长朗诵,语文教师则可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潜在的特长实施深入挖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开展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显著提升[4]。
(二)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鑒赏及创造主要指学生在对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审美的体验以及评价等相关活动形成的健康的审美与鉴赏品味、审美意识,并在该过程中充分了解与掌握表现以及创造美的方法。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主要包含经典书籍的品析、经典诗词的诵读等。
首先,经典书籍的品析。初中生阅读与鉴赏经典的书籍,通常是学生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精神世界、开阔视野的主要途径。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对经典书籍进行阅读的质量也逐渐受到教师的广泛重视与关注。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通过阅读课的开展以及课外阅读书的推荐,鼓励引导学生积极鉴赏相关经典书籍,并开展定期检测,类似于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的开展,通常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其次,经典诗词的诵读。学生对诗词歌赋进行背诵,其通常对学生诗词意识的增强有着显著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材中,其大纲要求的必备古诗词大约80首,但中考的时候能考到的大约只有34首,而对整体诗词的积累却十分少,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鼓励学生通过早读的形式对古诗词进行阅读或者是背诵,通过古诗词具备的魅力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得到有效提高。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环境下,位于青春期的学生通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缺少相应的教学措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进行提高,会造成生命安全的问题。面对该状况,语文教师就需要充分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将其作为教育课题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中,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学生的心理成长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具体教学中,可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开展心理教育,或者在课下开展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活动,以确保学生深刻感受到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实现健康成长。同时,语文教师还需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于出现负面情绪的学生,语文教师可与其进行沟通交流,给予相应的措施,以促使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并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并使其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四)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
初中语文的核心素养中文化的传承和理解通常指学生在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革命文化进行继承与弘扬,充分理解和借鉴各民族与区域文化,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从而使学生的文化自信得到有效提升,并对学生热爱中华文化、语言文字进行培养。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文化的传承和理解主要表现在学生担当意识的增强。新时期,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的重点,其不仅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而且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当前的教育中,责任意识培养的意义与价值得到显著凸显。但是,由于开展责任教育中通常会受主客观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责任教育效果较差。目前,初中生通常会表现出责任意识较单薄、缺乏相應的担当等状况,因此,强化学生的责任教育势在必行。语文教师需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抓住任何教育契机,给予学生针对性培养,并在课后为学生布置特色化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具备相应的责任意识以及担当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班级意识,教师可通过团日活动后,让学生写作的方式,提升其班级意识。其次,感恩意识,教师可通过“感恩父母,你我并行”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写出与家庭、父母、感恩有关的作文。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爱国主义的教育获得增强初中生的责任意识,或者是通过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从而使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得到有效增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只有将教学理念实践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才有价值与意义,而通过课堂实践,才能产生相应的教育反思,并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教学理念的提升。同时,语文学科是承载培养初中生语文知识以及核心素养的一门学科,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注重语文学科素养的内涵重要性,明确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自强.刍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程整合实施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57.
[2]侯素卫.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学周刊,2020(3):30.
[3]于敏章,汤雨鑫,钟雨婷.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的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12):14.
[4]陈进.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方法解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