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16层螺旋CT对小肾癌诊断及术前评估的价值对比

2021-04-07 07:55史凌波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肾癌实质影像学

史凌波, 李 军

安徽医科大学滁州临床学院/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影像科, 安徽 滁州 239000

肾细胞癌(R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肾恶性肿瘤的85%左右,小肾癌是肾癌发展的早期阶段,其直径≤3 cm,占肾癌的 8.7%~25.4%[1]。小肾癌病灶通常较小且症状隐匿,多在体检或进行其他检查时偶然被发现[2]。尽管大多数小肾癌患者预后良好,但是术后复发及转移者并不鲜见[3,4]。小肾癌的生物学行为特征是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通过影像学无创、定量评价小肾癌的生物学行为对于完善术前诊断分级、选择治疗方案,以及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5,6]。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能够客观、准确反映肿瘤组织血流量、微血管通透性等组织代谢水平特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肿瘤的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评估等方面[7,8]。随着多层螺旋 CT 的广泛应用,小肾癌的检出率不断提高,为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9,10]。本文旨在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16层螺旋CT对小肾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64例疑似小肾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龄27~68岁。入选标准:病历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既往未接受过治疗。排除标准:病历资料缺失;病理诊断不明确;具有手术禁忌。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DCE-MRI检查:利用GE HDxT 3.0T 超导MR机器行双肾MRI检查,嘱患者取仰卧位。MRI平扫:轴位FSE-T1WI(TR 1610 ms,TI 500 ms,层厚6 mm,层间距2 mm,FOV 32 cm×32 cm,矩阵352×192),轴位FSE-T2WI/T2WI(TR 6000 ms,TE 68 ms,层厚6 mm,层间距2 mm,FOV 24 cm×24 cm,矩阵320×256),横断位DWI(b=1000 s/mm2,TR 5000 ms,层厚4 mm,层间距1 mm,FOV 42 cm×42 cm,矩阵96×130),矢状位FSE-T2WI(TR 4500 ms,TI 72 ms ,层厚6 mm,层间距2 mm,FOV 28 cm×28 cm,矩阵320×320),轴位LAVA-Flex三期动态增强(层厚4 mm,FOV 38 cm×38 cm,矩阵320×224),冠、矢状位LAVA-Flex增强(层厚4 mm,FOV 28 cm×28 cm ,矩阵320×224)。DCE-MRI检查:以2.5 mL/s经肘正中静脉团注0.1 mmol/kg钆喷酸葡胺(Gd-DT-PA),采用3D-FLASH进行多期无间隔连续扫描,扫描参数:TR 4~8 ms,TE 1~4 ms,层厚2 mm,翻转角13°,FOV 40 cm×40 cm,矩阵=400×260,NEX=1。首先采集2~4期非增强基准图像,注射Gd-DTPA后继续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间隔15 s,动态采集10次。得到参数Ktrans、Kep、Ve。

16层螺旋CT检查:通过GE Optima CT450 16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嘱患者检查前禁食8 h,并于检查前30 min饮水500 mL以充分充盈胃肠。先对双肾区进行扫描,然后行动脉期、实质期、平衡期三期扫描,用高压注射器以3.0 mL/s速率经肘静脉注射增强扫描对比剂70 mL,注射对比剂后行三期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30 kV,电流120 mA,矩阵512×512,层厚8 mm,螺距0.8,显示野300×300,随后采用1.5 mm层厚、0.6 mm间距进行薄层重建,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PR)进行观察。获得肿瘤大小和平扫期、皮髓期、实质期和排泄期CT值。

病理结果及分级:经手术病理检查,采用Fuhrman核分级法[11]。在10倍物镜下进行观察,主要依据细胞核大小、细胞核形态,以及核仁的明显程度来分级[12]。Ⅰ、Ⅱ级为高分化,Ⅲ级为中分化,Ⅳ级为低分化或未分化。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并计算r值,以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64例患者的DCE-MRI、MSCT及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结果表明,64例疑似小肾癌患者中54例患者被确诊为小肾癌,良性病变10例。根据Fuhrman核分级法进行分级,Ⅰ级17例、Ⅱ级15例、Ⅲ级13例、Ⅳ级9例。DCE-MRI和MSCT对肾癌的诊断结果见表1。

表1 64例患者的DCE-MRI、MSCT和病理检查结果(n)

2.2 小肾癌的DCE-MRI和MSCT的影像学特征

小肾癌的DCE-MRI影像学表现为平扫T1以低、等信号为主,T2WI以高、等信号为主,肿瘤中的坏死、囊变部分为水样信号,如合并出血,则T1WI和T2WI可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时,在皮髓质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和排泄期肿瘤仍明显强化,程度较皮髓质期相同或减退(图1a、1b)。小肾癌的MSCT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多密度稍低或密度不均;增强扫描于皮质期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明显减退,肾盂期密度进一步降低(图1c、1d)。

图1 影像学图像

2.3 小肾癌的DCE-MRI参数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将病理分级Ⅰ级和Ⅱ级归为低级别组,Ⅲ级和Ⅳ级归为高级别组。与低级别组相比,高级别组患者的Ktrans、Kep和Ve值明显增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Ktrans、Kep和Ve值与病理级别呈正相关关系,表明DCE-MRI参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小肾癌的病理分级情况。见表2。

表2 小肾癌DCE-MRI的参数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2.4 小肾癌的MSCT参数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与病理分级为低级别组的患者相比,高级别组患者肿瘤大小和平扫期、皮髓期、实质期和排泄期CT值明显增大(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CT值与病理级别呈正相关关系,表明MSCT参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小肾癌的病理分级情况。见表3。

表3 小肾癌MSCT的参数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2.5 DCE-MRI和MSCT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

DCE-MRI对小肾癌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明显高于MS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DCE-MRI和MSCT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

3 讨论

研究表明,小肾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与转移密切相关,部分病例就诊时或随访过程中存在着同期或后期转移情况[6],小肾癌的生物学行为、病理分级是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5,13]。常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平扫对于小肾癌的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增强能够发现早期较小肿块、血供和淋巴结有无转移等情况,但无法进一步揭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14]。多层螺旋 CT具有容积扫描、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任意平面薄层重建等特点,一次注射造影剂即可完成肾脏皮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的多期扫描,更有利于小肾癌的检出和定性[6],DCE-MRI具有无辐射、无创评估肿瘤微环境等优势,二者在肿瘤的诊断、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3-5]。本研究中,小肾癌的DCE-MRI影像学表现为在平扫T1和T2WI分别以低、等信号为主和高、等信号为主,且在不同的肿瘤并发症中有不同的表现;增强扫描时,在皮髓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肿瘤均明显强化,而小肾癌的MSCT影像学表现大多密度稍低或密度不均,增强扫描时皮质期强化无典型表现,实质期及肾盂期密度依次降低。小肾癌的DCE-MRI影像学表现相比MSCT影像学表现更典型,更易明确。

虽然16排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可多平面薄层重建的优点,但会因呼吸伪影导致漏诊[13,15]。DCE-MRI基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可获得半定量参数信息,如信号上升最大斜率、达峰时间等更多的数据,能明显提高肾实质内小肾癌病灶的发现[16]。本文结果显示,DCE-MRI对小肾癌的诊断敏感度83.33%、特异度90.00%、准确度84.38%,明显高于MSCT(57.41%、40.00%、54.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DCE-MRI对于小肾癌诊断和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肾癌实质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美术作品的表达及其实质相似的认定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期待实质进展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从实质解释论反思方舟子遇袭案
自噬与肾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