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万冬,廖妙飞,季建,周宇芳,张东旭
(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浙江 舟山 316021;2.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浙江 舟山 316021)
拟穴青蟹俗称青蟹,属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青蟹属,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口以及南海沿海海域,是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在东南沿海地区青蟹养殖已形成较为庞大的产业,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推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青蟹喜穴居于近岸浅海和河口处的泥沙内,性凶猛,肉食性,主食鱼虾贝类,具有生长速度快、食性广、抗病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青蟹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兼有滋补强身之功效,尤其是雌蟹,被中国南方人视作“膏蟹”,有“海上人参”之称,在国内外市场中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欢迎。
虽然螃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人们享受螃蟹美味的同时不得不浪费时间在剥去蟹壳上。螃蟹是甲壳类动物,在生长过程中,为了连续生长就需要把原有的旧壳蜕去,蜕下旧壳后,新壳在一定的环境和时间内是软的,人们就把这种软体的螃蟹叫做软壳蟹。软壳蟹属于比较稀少的食材,不容易吃到,因此价格也比硬壳蟹贵出许多。软壳蟹一直以来都是市场的热门产品,同时在国内也拥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国内主要通过池塘养殖青蟹自然蜕壳,或进行抓捕获得软壳蟹供应市场,因此产量有限。一些国家如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先后进行了软壳蟹室内循环水养殖技术的研究并相继获得成功,主要品种包括软壳青蟹和软壳蓝蟹,其产品具有十分良好的市场。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室内循环水可控软壳蟹养殖是软壳蟹产业的发展趋势。软壳蟹产品的开发,不仅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容量,还能增加蟹产品的附加值,提升蟹的产品品质和市场销售渠道,增加蟹农的经济收益。
室内循环水高密度蟹养殖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具有成活率高、集约化程度高、易管理、风险小,且可用于生产软壳蟹、育肥蟹及膏蟹等优点。从当前室内循环水软壳蟹养殖产业现状出发,该研究尝试开发室内循环水软壳青蟹养殖技术并进行了应用示范,致力于加速软壳青蟹高效集约化生产,实现青蟹养殖产业的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该试验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建设在宁波北仑区梅山港养殖基地,距离海边较近,水陆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充足。该试验的青蟹来自于室内循环水养殖基地周边青蟹养殖塘,因此室内循环水养殖的水质条件和养殖塘的水质条件基本相同。
单体养殖盒的设计如图1 和图2 所示,长、宽、高分别为40 cm、35 cm、16 cm,内置高7 cm 溢水管和虹吸管,每个养殖盒可容纳8 L 海水。将养殖盒排列形成一个立体养殖系统(图3),每层50 个单体养殖盒,有8 层包括400 个养殖盒。该试验有4 组养殖系统,可养1 600 只青蟹。
该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每列中的上层养殖盒排水供应下层养殖盒,在保证水流循环情况下满足养殖要求,且结构更为简单;通过溢水管的结构保证水的流动性,且能将深层水中的沉积物冲起进入循环;通过虹吸管的设置保证了养殖盒深层水的循环。该装置不仅给青蟹提供了单独养殖空间,而且改善了养殖过程中水循环,促进青蟹的成活和生长。
图1 试验养殖盒示意图
图2 试验养殖盒层叠示意图
图3 试验立体养殖系统结构示意图
养殖系统包括单体养殖区,养殖循环池(容积15 m3,含有粪便污物收集框、生物过滤棉、蛋白分离器及砂滤),生物处理池(容积15 m3,含生物填料)、净水池(容积20 m3,含紫外灯管和加热系统),一级和二级暗沉淀池(容积分别25 m3)以及排水管(如图4 所示)。通过高压水泵将蓄水池中的海水泵入水管,通过进水管进入养殖单元,养殖单元中的海水通过溢水口经管道流入养殖循环池,然后进入生物处理池,最后汇入净水池。养殖循环池的作用是收集养殖区流出的海水,过滤沉淀废水中的粪便和饵料等固形颗粒状残渣;生物处理池铺设有纳米增氧盘和增氧管促进硝化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用于降解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蓄水池中安装有臭氧发生器,其制备的臭氧对养殖水进行杀菌消毒;一级暗沉淀后海水进入二级沉淀池,用于补充新鲜的海水。
放入室内循环水青蟹养殖系统的青蟹健康活力强,体质量每只在120~200 g。该研究将青蟹分成4 组开展养殖试验:第一组,体质量为120~160 g 雌蟹;第二组,体质量为120~160 g 雄蟹;第三组,体质量为161~200 g 雌蟹;第四组,体质量为161~200 g雄蟹。养殖用的青蟹先用浓度为15~20 mg/L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 min,称量体质量分类后,放入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养殖试验时间为2020年7月中旬至2020 年8 月中旬,持续4 周。养殖试验开展期间,海水水温符合青蟹生长需求,温度为22~30 ℃。
室内循环水养殖青蟹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投喂新鲜小杂鱼、低值贝类和鱿鱼加工边角料等,每天傍晚投喂1 次,投喂量为青蟹体质量的10%~15%,辅投适量青蟹软颗粒配合饲料。
每天早晚对养殖系统污物收集框进行清洗,对生物过滤棉进行清污或更换。每天早上用吸污泵吸出残留在养殖盒里的粪便和残留饵料等废物。每隔3 d 通过排水管排放1/3 养殖水,并补充二级沉淀池的新鲜海水。每周对溢水收集池洗刷1 次。以上步骤管理确保水质良好稳定,为青蟹提供良好生活环境。
每天早、中、晚巡视养殖系统,观察、记录青蟹的摄食、活动、病害和蜕壳等情况,及时捞出死蟹和蜕下来的旧壳。同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如水温、盐度、pH 值、含氧量、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等。
养殖试验表明,该研究建立的室内循环水高密度蟹养殖系统水质稳定,适合青蟹生长,各项水质指标为pH 值7.2~8.2、盐度15~18、溶氧4.0 mg/L以上、氨氮低于0.5 mg/L、亚硝酸盐低于0.1 mg/L。
从表1 养殖存活率来分析,青蟹进入养殖系统后,病死率较低,且死亡相对集中在刚放入养殖系统的1 周内,死亡的原因可能是挑选青蟹时误选亚健康的青蟹或个别青蟹不能适应养殖系统。在试验第2—3 周的时候有个别死亡,在试验到第4 周的时候青蟹基本无死亡情况。4 个试验组青蟹的成活率都高于95%,大个体成活率略高于小个体青蟹,雄蟹成活率略高于雌蟹,但都无显著差别。该青蟹养殖试验的成活率普遍高于现有报道试验结果,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该养殖系统较现有报道养殖系统更容易将蟹粪便和残留饵料及时排出,使得养殖水质更加稳定;第二,试验所选用青蟹来源于周边养殖塘,对人工环境较为适应,且从捕捉到再次养殖时间间隔短、应激程度低,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水质和养殖塘水质基本上保持不变使得青蟹成活率更高。因此,养殖企业需要适当改造养殖盒结构使得养殖过程中水循环更顺畅,排污更及时,保持水质稳定,促进青蟹的成活和生长;另外,蟹源尽量选取周边养殖塘的青蟹,有利于青蟹能及时适应养殖系统和养殖水质。
从青蟹蜕壳率来分析(表1):青蟹进入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第1 周内,青蟹蜕壳率较低,都在3%以内;青蟹养殖第2 周,青蟹蜕壳率普遍接近20%;青蟹养殖第3 周,青蟹蜕壳达到增长高峰期,青蟹蜕壳率普遍超过60%;青蟹养殖第4 周,青蟹蜕壳率超过90%。从试验结果得知,青蟹能够很好地适应该试验所构建的养殖系统,在投饵充足,排污及时的养殖条件下,青蟹能迅速适应养殖环境并生长,蜕壳率较高。
表2 蜕壳青蟹增重率和未蜕壳活蟹增重率统计表
从表2 蜕壳增重率来分析,青蟹蜕壳后增重率普遍超过50%。青蟹蜕壳后会吸收养殖水体的水分,使得青蟹增重明显。从表2 未蜕壳活蟹增重率来分析,青蟹进入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第1 周内,未蜕壳活蟹增重率较低,都在3%左右,较小的青蟹(120~160 g)增重率高于较大的青蟹(161~200 g)。青蟹养殖进入第2 周后,室内循环水养殖的青蟹增重较明显,原因可能是青蟹适应了室内循环水养殖环境,并且有充足饵料供应。青蟹养殖进入第3—4周,室内循环水养殖青蟹增重率持续增加,但增重速度没有养殖第2 周明显,原因可能是受限于青蟹壳没有变大,所以增重有限。
该试验表明,青蟹养殖的成活率超过95%、蜕壳率超过90%、蜕壳后增重率超过50%。由于软壳青蟹价格高于硬壳蟹30%~50%,因此,室内循环水蟹养殖系统用来生产软壳青蟹能取得很显著的经济效益,并且室内循环水蟹养殖系统占地小,一般1 000 个养殖占地50~80 m2。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一年7—10 月能生产软壳青蟹2~4 批次,大大增加了养殖效益。即使青蟹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内不能正常或按时蜕壳,由于养殖系统内青蟹都是育肥蟹,并且经过4 周养殖青蟹外壳很干净,因此市场售价远高于普通池塘养殖的青蟹。由于青蟹市场价格具有典型的季节性,一年9 月是青蟹上市旺期,青蟹价格较低,可以采购青蟹放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暂养,春节前后的价格会提高40%~70%,因此,采用该养殖系统可利用时间差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该研究建立了室内循环水可控软壳青蟹养殖系统,并进行了应用实践。结果表明,青蟹的养殖存活率、蜕壳率、蜕壳后增重率和未蜕壳活蟹增重率均较高,经济效益显著,是一项值得广泛推广的海水养殖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