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王珍,喻梅
(徐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宽体金线蛭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环节动物门、蛭纲、无吻蛭目、水蛭科,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用功能的水生动物,是我国传统的名贵动物类中药材。作为药用水生动物,宽体金线蛭长期以来主要靠捕捞野生资源满足医用需求,但由于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加之近年来对水蛭掠夺性捕捉,野生资源日益减少,远远不能满足医药及出口需求,因此人工养殖宽体金线蛭前景十分广阔。我市宽体金线蛭养殖起步于2010 年,主要集中在邳州、新沂及贾汪等县区,但长期以来病害频发、越冬病死率高,严重影响宽体金线蛭养殖业的发展。为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2015—2017 年我中心实施了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宽体金线蛭高效养殖及苗种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实施地点在邳州强顺水蛭养殖有限公司的新河与古邳两个基地。宽体金线蛭繁殖的主要技术路线:营造仿生态环境使亲蛭室外越冬或大棚越冬→产卵床中交配产茧→卵茧孵化。下面将具体做法和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采用当年3—4 月收购野外捕捞亲本和上年人工养殖商品蛭经挑选后自留种。
无论野生亲本还是养殖亲本均挑选活泼健壮、躯体饱满、体表光滑、光泽度强、无病无伤、触碰后能迅速缩成一团、体表有弹性的商品蛭作为亲蛭,规格一般在10~15 g/只。
该项目中的两个养殖基地土质为黏壤土适合做水蛭产卵场,主要是利于水蛭打洞且洞穴不易坍塌。选择露天产茧和大棚内产茧两种方式进行试验。
1.3.1 露天产床 在养殖池向阳面的池埂上,营造水蛭产卵的自然环境,留出宽1.0~1.5 m、长20~50 m、深30cm 的产床。床底铺40 目筛绢布,产床60%的面积覆盖25~30 cm 的腐殖土,土层保持湿度30%~40%,再用草苫覆盖在产床上,保水保温。
1.3.2 大棚产床 在塑料大棚下建产卵床,大棚采用镀锌钢管做框架,镀锌钢管规格为外径21.3 mm,壁厚3.15 mm,单拱,杆间距离为0.6 m,地脚插入土中30~50 cm,纵向用5 排拉杆固定在一起。大棚跨度6 m,高度2.5 m,长度50~100 m,上面覆盖塑料薄膜,薄膜上再覆盖一层疏网,以防大风吹翻薄膜。棚四周开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流入棚内影响水蛭产茧。
棚内产床宽1.4 m,两条产床中间建一条养殖沟;养殖沟上口宽度为0.9 m,水深保持30~40 cm,配有注、排水系统;养殖沟底部铺设防渗膜。
一是每年4 月初至5 月初,将购买的野生水蛭按一定密度投放至产卵床,使之自由入床后产茧。二是将人工养殖的水蛭于当年10 月上旬按标准选择亲蛭放入大棚产床,当棚内水温下降到10 ℃以下时,水蛭入土进入越冬状态,第2 年3 月上旬交配、产茧。
3—4 月,当气温上升至13~15 ℃时,水蛭开始发情交配。水蛭雌雄同体但精巢、卵巢发育不同步,交配时雄性生殖器与对方的纳精囊孔相对,相互交换精液,交配时间大约1 h。在交配期间要保持环境安静,一旦受惊便会迅速分开,造成交配失败或交配不充分,直接影响受精率。交配后一个月左右,温度上升到20 ℃左右时,雌性生殖腺发育成熟,在土层内陆续开始产茧。
产茧后3~5 d 可以收茧,人工扒茧时,轻轻扒开土层后,发现有1.5 cm 左右孔径的小洞,沿着小洞向内挖取,即可看到泡沫状的水蛭卵茧,每只亲蛭可采集到2~3 只茧,采集卵茧时不能用力夹取,否则会损伤卵茧内的胚胎,同时将产后的亲蛭收集晾晒。卵茧批量收集后置于孵化箱中移入孵化大棚(房)集中孵化。
1.7.1 孵化房 孵化房既要保温保湿又要通风良好,室内要配备空调,保证稳定的温度。
1.7.2 孵化箱 该项目选用经济实惠的泡沫箱作为孵化箱,泡沫箱规格为50 cm×50 cm×18 cm。
1.7.3 孵化介质 以黏壤土作为孵化介质,过筛后将大颗粒剔除备用。土壤湿度(指卵茧四周土壤含水量)控制在30%~40%(用手将土捏成团松手即散为可)。土壤湿,易板结不利于透气;土壤过干,易使卵茧失去水分不利于卵茧孵化。
在卵茧置于孵化箱之前,先在箱底盖上一层2 cm厚孵化土,湿度掌握在30%~40%;随后将批量采集来的卵茧按大小或颜色的不同分别置于不同孵化箱里,然后在卵茧上再覆盖一层2 cm 厚的孵化土,每箱放茧量为0.6 kg,最后在孵化土上盖上保湿棉布或清洗干净的水草。
该试验采用夹芯板建造孵化室,面积为200 平方米,孵化期间保持室内温度25~28 ℃,空气湿度60%~70%,孵化土湿度30%~40%。经常观察孵化箱内孵化土干燥情况,如发现过份干燥可用喷雾器适量加水。
2015—2017 年共引进亲蛭17 920 kg,计152.77万尾(表1),产茧2187.3 kg,生产水蛭苗5 001.52万尾,孵化率为79.94%(表2—表4)。
表1 亲蛭引进放养情况
表2 2015—2017 年卵茧均重测定统计表
表3 2015—2017 年卵茧含苗量统计表
2015 年自留亲本露天繁殖,产茧率12.8%,亲蛭产后成活率78%;2015 年自留亲本大棚繁殖,产茧率16.04%,亲蛭产后成活率92%;2015 年收购亲本露天繁殖,产茧率11.5%,亲蛭产后成活率55%;2016年收购亲本大棚繁殖,产茧率12.96%,亲蛭产后成活率72%。详见表5。
表4 2015—2017 年蛭苗繁殖情况表
水蛭为雌雄同体,在经过异体受精后,由生殖带分泌物形成卵茧,受精卵直接在卵茧内发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仿照水蛭在野生状态下产茧、孵化环境,设计了越冬产茧大棚,使水蛭在产床集中产茧,克服了野生状态下水蛭分散产茧、孵化率低、规格不整齐等弊端。由表1 看出在亲蛭规格相似情况下,2016 年较2015 年,2017 年较2015 年,亲蛭大棚内放养密度较露天放养密度分别提高了34.24%、84.93%。从表2 与表3、表4 可以看出:大棚与露天产卵相比卵茧均重增加了6.25 %,卵均含苗量增加了14.89 %。卵茧孵化率提高6.9%,可能与棚内积温高亲蛭发育良好有关。
表5 不同来源亲蛭产茧情况表
采取自养水蛭留种开展大棚繁育解决苗种问题是水蛭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模式,从表5 可以看出:自留亲蛭大棚产茧率和产茧后成活率分别为16.04%和92%;自留亲蛭露天产茧率和成活率分别为12.8%、78%;春天收购亲蛭露天产茧率和产茧后成活率分别为11.5%和55%;春天收购亲蛭大棚产茧率和产茧后成活率分别为12.96%和72%。这四种模式中产茧率:自留大棚>收购大棚>自留露天>收购露天;亲蛭产后成活率:自留大棚>自留露天>收购大棚>收购露天。收购的亲蛭产后病死率偏高可能是因为:收购亲蛭时,亲蛭容易存在挤压、缺氧、受伤等情况,尤其在露天情况下,春季下雨后亲蛭易出土,出土后又无力重新入土等原因造成死亡。加盖大棚后,可保持产卵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稳定,最大限度避免人为因素对亲蛭的伤害,尤其是遇雷雨天气,避免亲蛭爬出土而无力重新入土情况的发生,同时避免已产卵茧受水浸泡影响孵化率。因此,自留亲蛭大棚产茧率和产茧后成活率最高,大棚蛭苗的孵化率高于露天模式。
水蛭孵化16~22 d 开始出苗,可提前将孵化箱置于育苗水面,任由蛭苗自行爬出孵化箱,自由进入育苗水体,减少水蛭苗应激反应,提高出苗率。
在实际生产中,大多数水蛭繁殖场的亲蛭还是来自野生亲蛭,在收购野生亲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尽量减少中间环节,3—4 月收购的野生水蛭均为怀卵期母体,但在收购过程中往往经过捕捞者-小贩-大贩-养殖者等几个环节,亲蛭难免会受到挤压、造成缺氧等情形,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将亲蛭暂养2~3 d 后放养。二是放养时剔除伤残、形态不正、活力不强、病态、不符合规格要求的种蛭。三是注意鉴别水蛭质量,目前有少量不法商贩将收购的水蛭进行再处理(主要是为增加重量,具体方法不详),虽然当时活力不错,一旦入产卵床后,成活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