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2021-04-07 09:47杜高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4期
关键词:椎间隙征象椎管

杜高升

(北京京顺医院放射科 北京 101300)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不断增加,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腰部疼痛等临床症状,腰间盘是由髓核、纤维环、软骨板组成的,该疾病的发病基础为椎间盘退化性改变,CT 诊断方式是临床影像学的常规检查方式,具有经济、扫描速度快等优点,但是由于C T 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具有一定模糊性,导致误诊率较高,因此C T 诊断结果不及MRI 诊断结果可观。MRI 不具有放射性,能有效诊断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能准确显示腰椎间盘游离情况,从而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因此,MRI 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最为理想的检查方式[1]。因此,本次研究选取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MRI、CT 诊断,分析诊断结果,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在本文研究中将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北京京顺医院50 例收治时间在2019 年度1 月—2020 年度10 月,分别实施核磁共振影像诊断、CT 诊断,分析并且对比各项指标,纳入标准:伴有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排除标准: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精神异常者。50 例患者年龄21 ~61 岁内,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平均年龄(41.24±1.27)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且本研究已被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00731)。

1.2 方法

CT 诊断:可以采用东芝Aquilion PRIME TSX-303A 64 排螺旋C T,对患者实施平扫,对患者椎间实施扫描,在实施扫描过程中,需要保证患者椎间隙和平面呈现平行状态,从而保障检查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奥泰Centauri 1.5T A T00001 核磁共振影像诊断:给予患者使用磁共振扫描仪, 对患者行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检查,患者仰卧位,平扫患者冠状位轴位,患者取仰卧位,序列依次为:SAGT1W I、T2WI、FAST2W I,STIR 序列在扫描过程中,在矢状位对患者椎间盘的椎体形态、信号特点、信号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在患者矢状位以及横断位对患者脊髓受压情况进行观察,参数设置:超快速场回波T1W I:TR=10m s、TE=4.6m s;快速自旋回波,T2W I,T R=1348m s、T E=100m s;平衡式快速场回波,TR=5.0m s、TE=2.3m s。上述均为二次重复激励,将层厚设置为6m m、将层间距设置为1.2m m,成像视野为385m m×340m m,弥散加权成像为:T R=4229m s、TE=78ms,弥散敏感度梯。

1.3 观察指标

分析诊断结果和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患者实施核磁共振影像诊断后,符合率为91.00%、灵敏度为97.50%、特异性为40.00%;患者实施C T 诊断后,患者的符合率46.67%、灵敏度为50.00%、特异性为20.00%;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CT,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种检查方法征象检出率[n(%)]

2.2 影像表现

C T 影像表现分型:主要分为中央型、外侧型以及侧后型,在中央型中一般是位于中线,外侧型是指已经突出中心位置并且位于椎管外,人体伴有严重的神经根压迫症状,侧后型一般是指在中线两侧椎管;直接征象:(1)腰椎间盘后缘呈现软组织阴影情况,而腰椎间盘的形态不一、同时边缘规则以及密度一致,(2)人体突出的腰椎间盘具有钙化、腰椎间盘大小不一、腰椎间盘形态不一等情况,(3)人体椎管硬膜外呈现游离的髓核碎片、而密度与硬膜囊相比,显著增高。

M R I 影像表现:(1)T1W I 呈现变性间盘和信号强度相同,和低信号呈现一种鲜明的对比,T1W2 上突出物和高信号的硬膜囊对比较为清晰,(2)M R I 矢状面图像能对髓核碎片进行定位,在椎间隙下方或者椎间隙上方,(3)患者髓核疝内伴有线形高信号,是由于血流缓慢所致。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不断增加,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该类疾病需要早起实施诊断,在未对疾病诊断确定前,多数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均实施X 线平片诊断,虽然该项诊断方式能对影响腰骶神经骨病变进行排除,能对腰椎退变相关征象清晰反映,但是由于在诊断中X 线平片中一般主要以间接征象为主,从而无法对诊断进行明确。而CT 在判断腰椎突出程度、腰椎突出类型、神经根受累、硬膜囊等情况中具有显著优势[2],能有反映外侧型突出物情况,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容易发生漏诊情况。

M R I 在临床广泛应用,具有多种优势,能获取矢状位影像、轴位影像,在人体腰椎矢状面的T1 加权像、T2 加权像,能明确显示患者腰椎间盘退变信号变化、腰椎突出解剖形态,还能对患者硬膜囊脂肪受压情况清晰显示,在横断位上显示患者神经根受压、蛛网膜狭窄、移位等征象,MRI 能对多数椎间盘突出情况进行明确诊断。M R I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与C T 诊断相比,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更高,在M R I 诊断过程中,使用M R I 方式能对解剖学图像进行显示,具有多序列成像特点[3],能对病变组织成分进行显示,对于性质进行诊断,该项检查方式通过进行全方位和多序列成像,能显著提高检出率,检查时能对病变关系进行正确评估,能准确显示对人体邻近结构侵犯情况,不具有放射性,同时该项检查方式安全性较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检出率,在对比剂辅助下,能有效诊断,能为疾病确诊提供依据,对病情变化情况清晰显示[4-6]。

经研究表明,核磁共振影像诊断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C T,P<0.05。C T 影像表现分型:主要分为中央型、外侧型以及侧后型,在中央型中一般是位于中线,外侧型是指已经突出了中心位置并且位于椎管外,人体伴有严重的神经根压迫症状,侧后型一般是指在中线两侧椎管;直接征象:(1)腰椎间盘后缘呈现软组织阴影情况,而腰椎间盘的形态不一、同时伴有边缘规则以及密度一致,(2)人体突出的腰椎间盘具有钙化、腰椎间盘大小不一、腰椎间盘形态不一等情况,(3)人体椎管硬膜外呈现游离的髓核碎片、而密度与硬膜囊相比,显著增高。M R I 影像表现:(1)T1W I 呈现变性间盘和信号强度相同,和低信号呈现一种鲜明的对比,T1W2 上突出物和高信号的硬膜囊对比较为清晰,(2)MRI 矢状面图像能对髓核碎片进行定位,在椎间隙下方或者椎间隙上方,(3)患者髓核疝内伴有线形高信号,是由于血流缓慢所致。

4 结语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就是一种发病率比较高、危害比较大的疾病,患者不仅仅要承受其巨大的痛苦,而且也不是随机的事件,这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该疾病,同时还容易促使骨层的恶化,这也增加了病患的痛苦,还增加了治疗中的难度,所以,要及时有效地诊断出该疾病也是制定合理治疗其方案的基础。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核磁共振影像诊断,具有显著诊断价值。

猜你喜欢
椎间隙征象椎管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发展现状
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术中恢复椎间隙自然高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椎管内原发Rosai-Dorfman病的MRI表现(附4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