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辉
(海装驻南昌地区军事代表室,江西 南昌,330024)
近距空中支援诞生于一战,当时航空力量还是服务于陆军的陆军航空队,陆军在最初对陆军航空队的定位是:1)作为一种信号标识方法;2)进行火力支援;3)进行侦查与反侦查。具有主动性的飞行员很快就发现,飞机作为一种新兴的航空力量远不止完成陆军规定的三项简单任务,反侦查很快就发展成为夺取空中优势,通过攻击地面目标和空中目标来影响战场的能力创造了战略轰炸、空中遮断和近距空中支援。 近距空中支援作为空军的一项传统任务,在后面的发展中地位也多次起伏,而空军与其他军兵种也正是在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上存在诸多分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间这段时间,各军种之间的辩论焦点集中在陆军航空兵与军种是否地位平等。传统上,地面指挥官希望能保持对战术航空兵的控制。1941 年在路易斯安那州开展二战前的演训,有限的训练强调了飞机对步兵的近距离空中支援的战略能力。在那些训练期间,第一本关于空对地作战的理论出版物出版了——野战手册(FM31-35),FM31-35 专注于陆军保持对航空队的控制,而不是空对地的整合,它也是第一本关于航空力量对地面部队进行支援的条令性手册。 二战期间,近距空中支援首先在北非开展,期间的火炬行动(Operation torch) 和北非战役就是对FM 31-35 的检验,不幸的是,盟军在卡塞林山口战役中遭到了惨烈的失败。卡塞林山口的失败推动了空军总司令马歇尔领导下的近距空中支援重组。 依据FM 31-35 开展的地面和空中的整体整合失败,陆军和陆军航空兵认识到用新理论取代FM 31-35 的必要性。 于是以艾森豪威尔根据在突尼斯和卡塞林山口的行动而提出的新理论代表FM 100-20 替代了FM 31-35,成为地空一体化的核心文件。FM 100-20 所做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在陆军和空军之间创造了一个理论上的平等关系,换句话说,这是美国空军的“独立宣言”。 FM 100-20 的发布,有效地简化了空对地一体化流程,确保了空中力量应用的灵活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仍然是一个摸索的过程, 作战指挥官 “开发一种全新的空战方法”,例如使用飞机控制组(aircraft control parties)、空中前进控制员以及用待战飞机提供近距空中支援(计划内和计划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空对地作战和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空军和陆军各自将对方作为在己方的延伸。 不幸的是,二战的惨痛教训和取得的经验很快就被遗忘了。
陆军和空军忘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进入了朝鲜战争,空军战略应用不可行。由于朝鲜战争,陆军认为得到的支持不够,基于朝鲜战争的教训,陆军计划发展自己的飞机,以满足近距空中支援的需求。
进入越南战争之前,空军又忘记了朝鲜战争的教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这就要求在另一场战争中学习近距空中支援。越南战争中陆军第一次使用了陆军的近距空中支援(或者说是空对地支援),同时也见证了空军支援水平的大幅提升。 越南战争之后,空军和陆军在对待空中力量对地面部队的支援问题上,似乎找到了一种双方可以接受的方式。 美军特别开发了A-10 来提供近距空中支援和反装甲能力, 陆军发展AH-1“眼镜蛇”直升机,并在1973 年开始开发AH-64 阿帕奇(Apache)直升机,旨在填补陆军近距离空中支援的角色和反装甲能力。
越南战争和“沙漠风暴”之间的时期见证了以联合作战为重点的理论和政策的发展,越战与“沙漠风暴”之间主要是形成条例时期,主要聚焦在空军与陆军作为一个整体而战,而不是各自为战。 “沙漠风暴”验证了空陆作战理论下的联合军事行动。在向全球反恐战争过渡的过程中,在阿富汗的行动重申了综合规划和发展陆军近距战斗攻击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从某种程度上单一军种并不完全拥有空对地支援任务,空军是执行近距空中支援,其他军种如陆军几十年来用直升机支援地面部队,只是他们叫“近距战场攻击(CCA)”或者是“陆军航空支援”等等;陆军陆战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用直升机开展对地面部队的支援,他们也叫“近距空中支援”。各个军种都不会放弃空对地支援任务,就像空军理所当然不会放弃近距空中支援任务,陆军也不会放弃空对地支援。每个军种都在用适合自己的飞机开展空对地支援任务。 也正因此,陆军与空军在空军独立后开始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各自的空对地支援体系。本文也正是对美国陆军与空军建立在这两个体系上旋翼机空对地支援及近距空中支援的运用进行梳理、分析和研究,为我国发展近距空中支援(固定翼及旋翼机)相关的体系、装备和运用提供参考。
近距空中支援是飞机针对敌对目标实施的空中行动,它需要地面部队与提供支援的空军部队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协调,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执行近距空中支援。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此时友军部队通常非常靠近敌军部队。“近距”一词并不表示飞机与目标距离近,而是地面敌我态势处于胶着状态,决定性因素主要是由距离、火力以及调动引起的周密集成工作。
近距空中支援从请求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预先计划式近距空中支援和即时近距空中支援。
预先计划式近距空中支援。因提前预见而被包括在首批空中任务指令分发文件中的近距空中支援需求作为近距空中支援预先计划的空中支援请求提交。一旦近距空中支援需求在规划流程得到明确,规划人员将根据联合空中作战中心的作战节奏提交近距空中支援的空中支援请求。只有那些在提交后有足够时间被纳入联合空中任务周期规划阶段并得到空中任务指令支持的请求才被视为预先计划请求。
即时近距空中支援。即时请求近距空中支援源于联合空中任务周期规划阶段之外的情况。 需要认识到,可以用于满足即时空中支援请求的空中资产已经存在于发布的空中任务指令中。由于这些需求无法提前识别,定制的弹药载荷、传感器或平台可能无法用于特定的目标。为提供资源给批准的即时请求,较高层级的地面部队(例如,军、师)的空军军官/空军联络官可以建议重新调整预定的近距空中支援任务、安排待命任务或将请求提交给联合空中作战中心。联合部队空中组成部队指挥官的参谋部(例如,空中支援作战中心)可能需要重新调整任务,以支持近距空中支援的即时空中支援请求。
近距空中支援作战主要分为三阶段 (即规划、准备和执行):
1) 规划
规划主要分为接受任务、任务分析、行动方案制定、 行动方案推演和命令生成几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近距空中支援任务规划
2) 准备
准备包含部队在执行前提升自身作战能力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活动:演习、运动和观察。
图2 近距空中支援准备
3) 执行
近距空中支援的执行始于来自受援指挥官的目标提名,并涉及两个在本质上连续而重叠的流程: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作战中心协调和近距空中支援目标打击。
陆军在FM3-04 条令中,将原来陆军航空兵作战相关内容统一到陆地作战中的空对地作战 (Airground operation ,AGO),AGO 是指同时或者同步在使用地面部队和空中行动,夺取、保持空对地的主动权。AGO 的主要目的是支援地面作战部队。 AGO 主要意图是将空中行动和地面行动进行全面整合。
图3 近距空中支援执行
图4 陆航空对地支援作战框架模型
陆军空对地作战主要分为三种作战框架,第一种是纵深打击、近距作战和安全维护;第二种是决定性、前锋和持续支援作战; 第三种是定点定时支援作战。陆航空对地支援表现在作战实施上,主要有以下作战模式:
①机动接触行动(Movement to Contact):集中力量搜寻敌军;在指定时间以少量兵力对敌军实施空中侦查监视;保持接触并锁定敌军;根据指挥官意图破坏、挫败、瓦解、驱离和拖延敌军。
②攻击(Attack):陆航攻击通常执行支援与敌军近距交战或尚未直接交战的地面友军。
③侦查搜索(Reconnaissance):通过航空目视或侦查设备获取战场上敌军信息, 以及特定区域的气象、水文、地理特征等可靠信息。
④安全性行动(Security):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域内对敌人行动提供早期的精确预警,这种作战通常在安全区域与地面的负责区域安全的部队进行同步整合。
⑤空中打击(Air Assault):空中打击是打击兵力(战场、战场支援、军种支援)使用旋翼机并集成可用的其他火力,在地面指挥官或空中指挥官的控制下夺取或控制关键区域。陆航实施空中打击可支援主动攻击作战,也可以支援防守作战。
⑥空中运输(Air Movement):空中运输是指利用旋翼机对部队、人员、物资、装备进行转移。
⑦医疗疏散撤离(Aeromedical Evacuation):医疗疏散撤离提供直接支援、一般支援(GS),或在联合作战区域与联合救援力量与陆军卫生医疗系统开展支援。
⑧任务指挥支援 (Mission Command Support):为地面和空中指挥官增强战场的任务指控能力支援。
⑨人员救援(Personnel Recovery):是在军事、外交、国内事务上救援孤立状态的人员。
美国陆航主要的空对地支援作战任务,2015 年之前, 美军在 2007 版 FM 3-04.126 以及 2011 版ATTP 3-18.12 中阐述的近距战场攻击 (Close combat attack,CCA) 与近距空中支援作战样式也极为相似。CCA 的定义是陆军的飞机对与友军近距交战的敌军进行的有计划的空对地打击,由于敌军与友军犬牙交错,需要详细的整合。 CCA 与CAS 不同之处是CCA作为陆军的一种直接火力系统,发射武器的机载成员需要对火力打击效果负责。 对于CAS,呼叫飞机进行支援的那个人需要对火力打击的效果负责。 2015 年之后,美军条令删除了CCA 这一概念,在后续的条令中攻击任务 (Attack) 中的近距攻击任务(Attacks against enemy forces in close friendly contact) 与近距空中支援较为相类似。 根据美军2015 版FM3-04 及2016 版ATP 3-04.1 阐述,近距攻击任务主要攻击与友军近距离直接交战的敌人,敌友距离从几百米到几千米范围。
陆军近距攻击任务主要作战流程是:
1) 支援任务规划
陆军空对地近距支援任务,由执行支援任务的机组直接与地面的火力支援组(FIST)、火力支援官(FSO)或前观(FO)等机构进行协调。 协调的内容包括:
①态势信息:含友军位置、在支援区域的敌军的防空威胁布局、任务请求程序、作战区域坐标信息
②支援部队的控制系统:作战计划系统,通信上的重要简语,火力控制措施等
③火力协调信息:位置、BCT 野战炮兵呼叫标识和电台频率,其他地面支援力量
④到作战区域的进出路线:含途经点,到控制区或着陆点的航线
⑤与地面连级对接部队的呼号及联系频率
⑥时统:全球定位系统,机载电台与地面部队电台的时间基准,确保所有作战单元时间的统一
空中任务指挥官和地面部队的核心指挥官需要考虑在武器选择投放之前对地面友军的风险、对直升机的风险距离。
2) 实施交战
在交战过程中,机组要与地面受援部队保持持续协调,确保受援部队指挥官的意图得以正确理解和实施。 需要对要打击目标进行正确识别和标记。
火炮和迫击炮是标记目标的常用和有效手段。但在用火炮或迫击炮标记前要考虑支援力量暴露在敌人间瞄火力范围内的风险,并要做好相应的协调措施。
注意:标记友军时要特别注意,以防产生误伤。
目标标记可帮助攻击机组成员获取目标位置,地面指挥官应尽量进行目标标记,目标标记可以是直接或间瞄火力,也可以是空中的FAC 进行标记。为了更有效,标记工作必须及时、精确并容易识别。在战场中也要考虑到不同火力、不同目标、不同炸点对目标标记产生的混淆。 尽管目标标记不是强制的,但它的确可以帮助飞行员精确获取地面态势和目标信息,减少误伤的风险。
3 )毁伤评估
空中机组需要为地面指挥官提供毁伤评估报告,便于地面指挥官判断是否需要开展二次攻击。
尽管固定翼(FW)和旋翼(RW)机都可以执行近距空中支援, 但是二者的战术运用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并且在各军种之间可能也会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
1) 执行近距空中支援程序的熟练程度不同。
陆军通常不将其攻击直升机(AH)视为近距空中支援系统,尽管他们可以在支援其他部队的行动中使用近距空中支援战术、技术和程序(TTP)实施攻击。某些陆军空勤人员可能精通近距空中支援战术、技术和程序,但是,他们的熟练度将是有限的,除非他们有作为特种作战部队的一部分进行训练,或近距空中支援战术、技术和程序事先经过协调。 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机载前线空中控制员不应该例行要求陆军飞机在没有进一步协调和训练的情况下执行近距空中支援战术、技术和程序。
2) 机组编队组成不同。
与固定翼飞机不同,旋翼机分队或小队可以多种飞机类型混编。例如,一支陆军旋翼飞机小队可能包含一架AH-64 和一架CH-47;而在陆军陆战队,一支混编分队将包含一架AH-1 和一架UH-1。 混编小队赋予旋翼飞机近距空中支援单位最灵活的传感器、通信能力、机动性、火力和相互支援组合。
3) 作战高度不同
旋翼机的作战高度分层为:
(1)高空。 离地 3000 英尺以上。
(2)中空。 离地 500 至 3000 英尺。
(3)低空。 离地 500 英尺以下。
固定翼飞机则是全高度均可实施近距空中支援,其中空/高空战术的适飞高度在约8000 英尺以上。
4) 飞行途中通信难度不同
旋翼机近距空中支援平台的通信往往是困难的,因为它们的飞行高度可能妨碍视距连通性。旋翼机起飞后,应尽一切努力,利用空中指挥控制资产、地面中继节点、系留阵列或扩展低空通信覆盖范围的其他方法,维持对旋翼资产的指挥控制。
5) 途中战术不同
旋翼机利用其低空优势,途中地形跟踪飞行剖面分为三类:低空、沿地形和贴地。
①低空。以恒定高度(离地100 至200 英尺)和空速进行低空飞行。低空飞行减少或避免敌方侦测或观察。
②沿地形。沿地形飞行借助地貌或植被隐匿飞机,使之不被敌方观察或侦测。空勤人员采用沿地形飞行,直至飞抵更高威胁区域。沿地形飞行的高度通常为离地50 至100 英尺。
③贴地。 贴地飞行,即飞行时在植被和障碍物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贴近地表,同时跟随地貌。 地形和植被提供难以被敌方观察和侦测的掩护和隐蔽。根据地形、天气、环境光线和敌情,贴地飞行采用不尽相同的空速和离地高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旋翼机在低空需要特别注意地面武器的威胁(如肩扛式导弹,火炮等)
6) 飞入战术不同
虽然近距空中支援固定翼飞机控制点和出发点可以用于旋翼飞机航线设置,但攻击直升机空勤人员在近距空中支援目标区域采用旋翼飞机专用空域协调措施:等待区域(可以在整个战场上建立等待区域,以供等待目标或任务的直升机使用。这些等待区域在使用时充当非正式的空域协调区。等待区域向旋翼资产空勤人员提供盘旋的区域)和战斗位置(战斗位置是包含旋翼资产射击点(FP)的机动区域。与等待区域一样,战斗位置在使用时充当非正式的空域协调区)。
旋翼飞机空域协调措施(等待区域和战斗位置的定位和指定)应在规划过程中确定。这将有助于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机载前线空中控制员、空勤人员和机动部队的整体态势感知,以及确保航空计划支持地面战术计划。
7) 任务简报方式有所不同
旋翼机的近距空中支援,主要应用的还是CAS的9 行简令。 在特定的条件下,陆航旋翼机用CAS 的TTP 实施CAS 时,如果飞得较低,有较好的态势感知,其视角与JTAC 相差不大,并且在攻击时目视不容易丢失目标的情况下,也会使用旋翼机的5 行CAS简令(如图5 所示)。
图5 旋翼机的5 行CAS 简令
8) 攻击战术不同
旋翼机由于其悬停特性,在攻击战术上与固定翼飞机有所不同的是可进行悬停射击。悬停射击是空勤人员从掩蔽位置解除隐蔽后或保持处在安全区域进行悬停射击。为防止被敌方武器瞄准,空勤人员只在短时间内保持悬停射击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旋翼机在悬停过程中可能会不稳定。
自从空军从陆军分离出去后,在对待空对地支援的问题上,美国陆军与空军一直充满矛盾,空军的重心一直很难聚焦到近距空中支援上,并且在历次战争中不断的忘记上次战争的经验教训;陆军也一直认为空军没有为地面部队提供充分的支援。 越战之后,陆军开始发展自己的旋翼空中力量,空军也开始发展专用的近距空中支援飞机,两个军种在近距空对地支援作战上,也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二者在指挥控制、作战实施和程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陆军从CCA 到空对地作战(AGO)中的近距战场支援,一直用自身的旋翼机特点探寻适合支援地面部队的战术技术与程序。 空军在2000 年之后开始发展数字辅助近距空中支援,2010 年之后开始发展数字化近距空中支援(PCAS 项目),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手段缩短空对地支援的时间、提升打击的精度、降低误伤和附带损伤。未来,无论是近距空中支援还是陆军的近距战场支援,都会向着数字化、软件化方向发展,并在JP 系列条令框架和联合作战的思路牵引下,在指挥控制、作战程序上进行不断的整合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