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P3-09.3 系列条令的近距空中支援作战演变研究

2021-04-07 05:38左艳辉
教练机 2021年1期

左艳辉

(海装驻南昌地区军事代表室,江西 南昌,330024)

0 引 言

近距空中支援是联合火力支援的重要作战样式,要求地面部队和支援飞机进行周密计划、协同和训练,从而安全有效地实施近距空中支援。为了指导美国武装部队在联合作战中的行动,明确近距空中支援中各方的职责权限及操作规程,为跨军种协调和美国军事力量参与多国行动奠定理论基础,美军编写了近距空中支援联合作战条令JP3-09.3。

从1995 年第一版JP3-09.3 《近距空中支援联合战术技术规程》开始至2019 年,美军对JP3-09.3 条令总共更新了四次。每版的更新都包含了近距空中支援最近的发展现状,那么近距空中支援在这24 年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如何? 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1 J P3-09.3 条令的变化发展

近距空中支援是飞机针对敌对目标实施的空中行动,它需要地面部队与提供支援的空军部队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协调,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执行近距空中支援。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此时友军部队通常非常靠近敌军部队。“近距”一词并不表示飞机与目标距离近,而是地面敌我态势处于胶着状态,决定性因素主要是由距离、火力以及调动引起的周密集成工作。

1.1 JP3-09.3 条令的历史

1) 条令出现以前

图1 近距空中支援作战场景

美军近距空中支援条令的发展可追溯到二战初期, 第一部对近距空中支援做出规范的条令是FM31-35《对地支援中的航空兵》,在北非战役失利之后,美军及时调整思路发布了FM20-100《空中力量的指挥和运用》,此后的时间里,美军不断把二战战场上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到条令当中。战后空军独立成为一个分水岭,陆、空军种之间的冲突使得二战的经验和教训被抛弃,两个军种直到1957 年才重新签订关于近距空中支援的联合作战条令,即CONARC TT 110-100-1/TACM 55-3《联合空地作战手册》。 越战之后,陆、空军关于近距空中支援逐渐达成共识,80 年代初期的空地一体战让两个军种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2) 1995 年第一版条令

1986 年美国颁布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案,拉开了美军一体化联合作战改革的序幕。 这对近距空中支援条令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5年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布第一部近距空中支援联合条令JP3-09.3 《近距空中支援联合战术技术规程》,到20 世纪末各军种关于近距空中支援的定义均统一到JP1-02《国防部军事及相关术语词典》之下。

3) 2003 年第二版条令

2002 年,60 人在阿富汗战争“蟒蛇行动”中伤亡,暴露了美国近距空中支援联合筹划不足和末端协同混乱的问题; 同年12 月发生的B-52 轰炸机误伤事故,暴露了近距空中支援当中训练不足的问题。 2003年,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发布题为《训练和装备成为制约对地支援的瓶颈》的报告,调查了美军近距空中支援战备和作战中存在的不足,发现各军种执行末端攻击控制任务的地面人员缺少统一的训练标准和资格认证,缺少联合训练的机会和基础设施,以及缺少适应精确制导武器使用的信息化装备。

针对以上问题, 美军在2003 年修订的JP3-09.3中:1) 增加了关于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的定义和讨论;2)增加了城市近距空中支援;3)增加了关于激光、惯导/GPS 制导武器用于近距空中支援的指导等内容;4)增加了“末端攻击控制”这一术语,并修改了“末端控制”和“末端引导”的定义。

4) 2009 年以后

随着无人机技术、激光、数据链等先进设备的应用,2009 年JP3-09.3 条令增加了关于无人机系统战术、激光及红外标记设备及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注意事项,名称也由原来的《近距空中支援联合战术技术规程》改为《近距空中支援》。在这一版中,首次出现了数字化信息系统。 在随后2014 年及2019 年两版条令中,对数字化信息系统在近距空中支援中的应用做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并将这种作战方式命名为数字辅助近距空中支援。 在2014 年及2019 年两版条令中,总结了数字辅助作战的优缺点,并对这种作战模式的实施流程做出了规范。

1.2 各版本条令之间的变化情况

1) 2003 年版本相对于 1995 年版本的变化 (共18 条)

*对JTAC 进行定义及讨论;

* 对CAS 的使用及目标捕获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指导意见;

*增加联合空中攻击组的建议;

*更新有效CAS 所需的条件;

* 将 AOC 重命名为“AFASOC”;

* 增加了海军/海军陆战队在两栖作战中指挥和控制的讨论;

*讨论特种作战部队的末端引导作战;

*讨论了CAS 情报、监视和侦查的要求;

*将CAS 规划和请求合并为一章;

*增加了CAS 决策过程的5 个步骤;

* 增加了一个新的章节:CAS 准备,包括预演和准备;

* 详细讨论了JTAC 与作战行动中心/战术行动中心之间的协调;

*详细讨论了CAS 的三类末端攻击控制样式;

* 要求口头或数字复述第4 行、第6 行以及9 行简令中的限制条件;

*讨论城市CAS;

*为激光制导/GPS 武器的使用提供了指导建议;

* 删除了关于通信设备、飞机和直升机能力的附录;

* 增加了术语“末端攻击控制”,并修改了联合出版物1-02 中术语“末端控制”和“末端引导”的定义。

2) 2009 年版本相对于 2003 年版本的变化 (共25 条)

* 名称由“联合近距空中支援的战术、技术和程序”改为“近距空中支援”;

* 在所有提及“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的地方增加了“机载前方空中控制员”这一术语,因而在整个出版物中出现了 “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机载前方空中控制员”的提法;

* 经“联合无人机系统卓越中心”定义了“无人机”和“无人机系统”;

*全文使用缩略语“TAC”代表“末端攻击控制”;

*以术语“火力小组”代替术语“火力支援分队”;

* 将“空军航空航天作战中心”的首字母缩写由“AFAOC”改为“AOC”;

*解释了末端引导行动及其近距空中支援的关系;

*重新定义了“接敌部队”这一术语;

* 增加了有关目标定位误差及其在近距空中支援目标确定和批准过程中的应用指南的详细阐述;

*增加了发送最终攻击航向/限制规定的具体示例;

* 将火力隔离推演计划讨论中的平均海平面(MSL)高度单位改为英尺;

* 提供了二类控制样式和三类控制样式中使用目视引导的指南;

*确立了何时可以改变末端攻击控制样式;

*明确了机载战术空中协调员的任务和计划职责;

* 提出了机载前方空中控制员的整合和计划工作考虑事项;

*明确了惯性辅助弹药程序;

* 多处增加了用于末端攻击控制的地基激光和红外标示器材的详细使用指南和程序;

* 提供了数字化信息系统和视频下传链路的注意事项;

*明确了轰炸坐标和轰炸目标的程序;

* 明确了实施非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控制的攻击时的误伤责任;

* 扩展、更新了“话报引导”程序和注意事项,包括新的参照图;

* 解释了近距空中支援与近距战斗攻击之间的区别;

* 更新了对火力支援协调措施和火力支援协调线的阐述;

* 提供了无人机系统的整合和无人机系统近距空中支援战术;

*更新了轰炸机近距空中支援注意事项。

3) 2014 年版本相对于 2009 年版本的变化 (共22 条)

*更改了第一章“概述、组织与要则”的结构;

*增加了关于发射后中止注意事项的论述;

*增加了关于推演计划的论述;

*增加了关于攻击方法的论述;

*扩展了态势更新报告的格式选项;

* 解释了什么情况下可以缩简近距空中支援简令第1-3 行;

* 在近距空中支援简令第6 行增加了多个目标程序;

* 修改了近距空中支援简令第7 行的定义,纳入末端制导,用于制导武器;

*增加了关于数字辅助近距空中支援作战的论述;

*增加了关于锁眼程序的论述;

*修改了关于控制样式(一、二、三)的论述;

*修改了关于轰炸目标和轰炸坐标的论述;

* 修改了安全区、最佳攻击区、“海尔法”导弹指定安全区的定义;

*增加了旋转翼近距空中支援5 行简令;

* 更新了简语、空域协调措施、火力支援协调措施;

* 修改了以下定义:航空联络官、空域协调区、空中支援作战中心、航海薄明之初、简略用语、指挥网、危险距离、直接空中支援中心、火力指导中心、机载前线空中控制员、前线弹药油料补充点、前线作战基地、全般支援增援、联合空中攻击组、联合空地整合中心、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长机、海军陆战队空中指挥与控制系统、最大高度、夜视装置、夜视镜、投放高度、支援武器协调中心、战术空中指挥中心、战术空中作战中心、目标定位误差、目标参照点、末端控制、地形跟踪飞行和机翼;

* 删除以下定义:民用晨光始、等高线飞行、紧急任务请求、红外指示器、低空飞行、贴地飞行、海军战术空中控制中心、预定任务请求、通信代字、地对空武器、同步时钟、最高点;

*修改关于方格参考图的论述,增加更新版示例;

*修改关于附带毁伤评估的论述;

*增加联合火力观察员计划考虑事项;

*增加近距空中支援简令之前目标关联的方法;

*增加附录E“近距空中支援任务示例”。

(4) 2019 年版本相对于2014 年版本的变化 (共15 条)

*修改了近距空中支援(CAS)的定义;

*将“武器投放权限”替换为“目标交战权限”;

*删除了冗余表述内容;

*修改了末端引导行动方面的论述;

*更新了态势方面的支持信息;

* 更新了近距空中支援5 行简令和9 行简令中的注释和限制信息;

* 更新了数字辅助近距空中支援作战和附录D“数字辅助近距空中支援计划和执行注意事项”;

*增加了旋翼飞机的锁孔程序;

*修改了关于激光器的论述;

*更新了美国海军旋翼飞机的论述;

* 更新了简洁术语、空域协调措施和火力支援协调措施;

*酌情删除了特定飞机和武器的参考信息;

*在最终攻击航向的论述中增加了侧风注意事项;

* 更新了国防部1972 号表格——“联合战术空中打击请求”的第8 行备注部分内容;

*更新了参考出版物。

2 近距空中支援作战条令变化情况分析

从五版条令的变化情况看,近距空中支援作战发生了如下变化:

1) 从引导员角度看: 提及 “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的地方增加了“机载前方空中控制员”这一术语,表明引导员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地面转向空中,未来机载前进空中控制员将越来越重要。

2) 从指挥机构看:在 2003 版条令中增加了海军/海军陆战队在两栖作战中指挥和控制的讨论,表明参与近距空中支援的队伍不再局限于海军和空军,海军也能够参与并实施。

3) 从准备工作看:在2003 版条令中专门增加了“CAS 准备”章节,在2014 版条令中还增加了关于推演计划的论述,着重突出了近距空中支援中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4) 从空地协同方式看:在2009 版条令中提供了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注意事项,2014 版中增加了关于数字辅助近距空中支援作战的论述,2019 版中对数字辅助近距空中支援作战进行了更新,以上变更说明近距空中支援除了话音之外,数字辅助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5) 从作战地点看: 在2003 版条令中增加了对“城市CAS”的讨论,近距空中支援在城市当中也有需求,这意味着需要更加精确的火力打击,将附带损伤降到最低。

6) 从武器使用看:2003 版条令中增加了激光制导/GPS 武器的使用建议,2009 版中明确了惯性辅助弹药程序,2014 版中修改了安全区、最佳攻击区、“海尔法”导弹指定安全区的定义,增加了关于发射后中止注意事项的论述,2019 版中在最终攻击航向的论述中增加了侧风注意事项,以上变更使近距空中支援中激光制导武器的使用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精准。

7) 从作战飞机看:在2009 版条令中增加了“无人机”和“无人机系统”的定义,提供了无人机系统的整合和无人机系统近距空中支援的战术,近距空中支援飞机从有人机跨越到了无人机。

3 近距空中支援典型变化分析

3.1 由目视协同走向数字辅助协同

1) 发展历史

在2009 版近距空中支援条令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辅助近距空中支援,简略说明了数字化系统用于飞行员和地面引导员之间的空地协同。在2014 版及2019版条令中,给出了数字辅助近距空中支援专用术语,详细介绍了数字辅助在近距空中支援中的应用及实施过程。 从条令中看,近距空中支援中飞行员和地面引导员之间的空地协同方式主要经历了话音、数字辅助这两个阶段。从历史战争中看,主要经历了目视、话音及数字辅助三个阶段,变化历程如下。

(1) 目视近距空中支援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近距空中支援在作战实践中还没有详细的计划协同。为解决目标搜索、敌我识别和附带损伤等问题,各国开始拟制出一些简单的陆空协同方法,如拟制陆空协同计划,按计划对战场目标进行火力支援等。 空地联络的手段也比较原始,主要通过烟火、信号旗和摇摆机翼等简单方式进行联络,使用携带机枪、集束手榴弹或手掷小型炸弹的低速活塞飞机(如汉诺威CL-3),在低空、超低空射击和轰炸敌炮兵阵地或步兵。这种方式使得飞机只能按计划出动,打击已知固定目标。

(2)话音近距空中支援

二战至海湾战争时期,敌我态势复杂,作战异常激烈,空地协同问题突出。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不断成熟,空地协同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由最初的通过简单方法联络发展到以无线电联络为主。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使用传统装具构建9 行简令,并通过语音传送给飞机,然后开始展开“话报引导”,引导飞行员发现、跟踪和锁定目标,通常要花费10 分钟来取得互相信任,从而确定彼此在谈论着同一个目标。 重要信息还是通过话音复述和手动记录的方式在地面引导员和飞行员间进行传输。 话音引导过程繁锁,一般需要30-60 分钟,容易出错、可靠性差。

图2 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与飞行员话音协同

(3)数字辅助近距空中支援

图3 在单兵计算机上进行任务规划

2001 年阿富汗战场上的一次友军误伤事件引起了当时空军高层的关注,促进了数字辅助近距空中支援系统的开发。 广泛使用数据链技术,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联合作战的协调机构和方法。通过在飞行员和地面引导员间任务数据的“机器对机器”的传输,实现了目标自动传送,瞄准过程得到极大的缩短。 但这种空地协调方式仍以语音为主,数字为辅,受限于技术限制,无法实现空地态势的双向动态共享。

2) 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先进网络、高带宽低延迟通信和智能技术的大力发展, 近距空中支援将走向数字化阶段。通过先进网络、高带宽低延迟通信技术,构建“话音+数据+图像”的复合引导手段,实现空地间态势双向动态共享。 对于目标确认,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实现空地视角共享,大大缩短飞行员和地面引导员之间目标关联时间。借助智能技术,使态势融合、目标自适应识别、辅助决策等成为现实。

3.2 由有人机实施打击到无人机实施打击

1) 发展历史

(1)有人机实施打击

早在1911 年, 意大利在意土战争中就运用了飞机和飞艇执行侦察、为炮兵和军舰指示目标。 在一战期间, 美英等国均使用飞机直接支援地面部队进攻,其中德国使用经过专门训练的飞行员来执行需协调的大规模空中攻击支援。 二战时,德国发展了俯冲轰炸机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与地面装甲部队协同实施“闪击战”。

1977 年美军围绕A-10 飞机,近距空中支援能力实现了整体专业化,形成了专用飞机、专用编制、专门训练、专门战术。 同时,鉴于对越战的研究,苏联空军发展了Su-25 飞机,能够在战场上有效的配合步兵协同作战。

1991 年海湾战争中, 美海军F/A-18 战斗机有34%的出动架次是提供空中支援。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 美军部署的各型飞机均主要执行空中支援任务, 据统计,80%的弹药投放是在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中完成的。2001 年9·11 事件后,美国开始实施“全球反恐战”,A-10 飞机等近距空中支援装备在反恐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到了深度升级改造。

(2)无人机实施打击

近距空中支援最简单的方式是抵近目标作战,但抵近目标就必须面对敌方防空火力的威胁,甚至承受一定的战损。 传奇飞行员斯图卡鲁德尔,创造了击毁500 多辆苏军坦克的战绩,同时也损失了17 架飞机。新型防空武器的能力提升,不仅抵消了飞机提高生存力的措施,还降低了飞机被命中后飞行员生还的概率。

当前,无人机已经广泛用于近距空中支援,主要机型为美国“捕食者”系列无人机,MQ-1B、MQ-1C、MQ-9。2002 年,刚刚完成武装化的MQ-1B 在阿富汗战争著名的“蟒蛇行动”中发射“海尔法”导弹摧毁了一个加强的机枪掩体,这个掩体在之前击落了一架海军直升机,F-15、F-16 战斗机都曾尝试摧毁该掩体但没有成功,这被认为是无人机首次应用于近距空中支援。 在利比亚打击ISIS 的行动中,MQ-9 无人机70%的打击行动属于近距空中支援。

图 4 “捕食者”C 无人机

2) 发展趋势

无人机凭借其机上无人及长时滞空能力,已成为一种新的有力的战场力量。 随着技术和作战理论发展,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可应用于近距空中支援,充分利用有人机和无人机各自的优势,有效解决响应慢、战损高的问题。 同时,发展长航时、高生存力、大载弹量的专用无人机,遂行近距空中支援、空中遮断等任务,提高无人机的杀伤能力。

4 结 语

1) 技术的发展将大大提高近距空中支援作战效能

技术飞跃发展,如今精确制导武器进行坐标攻击时误差范围可以控制在米级,这将为城市CAS 提供强大的保障。先进瞄准吊舱能够探测跟踪数十公里之外的目标,飞行员不必在目标附近就能够和引导员确认目标,改变了以往目标确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飞行员末端攻击的压力。 除此之外,高带宽低延迟数据链为空地协同构建态势一体化及稳定的视频下传提供了技术保障,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飞行员的伤亡率,也可以为地面引导员提供目标周边的态势信息, 降低引导员被地方发现的概率。近距空中支援作战效能将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得到质的提升。

2) 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的能力将影响近距空中支援任务的打击效果

随着近百年的发展演变,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也变得愈加复杂。联合末端攻击控制员(JTAC)是“联合”作战中执行末端攻击环节对空中攻击飞机进行管控、引导的人员,近距空中支援任务成功率以及支援时限直接决定了地面作战部队的伤亡率,要求JTAC 能够熟练、准确、快速的完成引导控制,尽自己所能减免地面部队伤亡。尤其在数字化协同阶段,装备复杂,平台多样,武器繁多,JTAC 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制约近距空中支援任务的打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