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平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作为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等方面的引擎作用正日益凸显。然而,从实际操作情况看,仍存在一些制约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化倾向严重、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同质化问题突出、激励机制不健全。本文在对这五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形成学校校本教研特色,对整体推进区域校本教研均衡发展。
[关键词] 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改进策略
人人参与的以“讲、听、说、评”为主的校本教研模式,抓住了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这一根本,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无疑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现实教育生态中,基于该模式的校本教研活动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尴尬局面。教师采取相应策略来解决问题。
一、校本教研实施工作现状分析
(一)研修内容单一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但部分学校校本教研仅盯着课堂教学这一层面,而不顾及其他,将“讲、听、说、评”进行到底,且每学期循环往复,这就如“一样的饭菜天天吃”,就会“倒胃口”,缺乏吸引力。此外,一些学校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关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形式化倾向严重
评课时一般就课本身的评析较多,以发展眼光审视教师专业优劣及内在需求的较少;有时碍于情面,还得对授课者言不由衷地讲一些课程的优点及亮点。时间一长,教师就会对这种华而不实的教研产生厌倦感。
(三)参与积极性不高
当下许多教师“被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他们对学校布置的教研任务大多只能是“顺从”,甚至表现出“无奈”。“我说你听”“我安排你执行”,这种自上而下、一味靠行政指令推动的校本教研可能会有一时的动静,但终究不能成为常态化与持久化行为。因此,转变管理理念,尊重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地位,校本教研才会变成教师自己的事。
(四)同质化问题突出
部分教师厌倦,甚至抵触的不是校本教研本身,而是以为参加校本教研,时间占用了,形式做到了,精力投入了,但收获甚少。不置可否同一所学校会有少数教学名师与教学能手,他们的课会有教师主动去听,他们说评课的独到见解也会对同行有启发意义。但现实是,多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见识相差无几,如此一来,循环往复而又缺失引领的校本教研自然不受广大教师的欢迎与接纳。
(五)激励机制未健全
校本教研虽然包括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但归根结底,实现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的事,需要自我发展。将校本教研建立于教师群体自觉研修基础上的有效办法,就是建立健全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考核激励机制,而非普遍认为的“校本研修成果级别太低,含金量不足,而不予重視”。
二、校本教研工作的改进策略
(一)适应教师需求,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内在动力
1.捕捉教师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就是教师主动进行校本教研的引擎。及时发现并利用好、保护好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内在需求,就能让校本教研走上理想的快车道。因此,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首先要找准教师的内在需求,想方设法为教师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研氛围,激发与调动他们的教研热情与内在动力,让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行动。
2.满足教师需求。从教师需求出发,在需求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满足教师需求,就会为校本研修提供无尽的动力。校本教研从自发走向自觉自愿,离不开对教师个体需求的满足。正是这种需求的满足成为教师持续从事教研的不懈动力。所以,要极其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将管理的精力放在关心教师、满足教师的需求上,让其感受到校本教研带给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与归属感。
3.发展教师需求。教师内在需求得到满足后,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会更高。要使这种积极性深入持久地保持下去,最好的办法是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有目的地发展教师的需求。从教师内在需求出发,满足教师内在需求,发展教师内在需求,校本教研就一定会迎来一个崭新天地。
(二)压实工作职责,确保校本教研资源有效融合
1.突显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要牢固树立以校本研修促进专业发展的思想,要有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及反思意识,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逐步形成通过校本研修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加强自主学习,把更新理念的学习、课程标准、教材研读和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立足自我理解及内化。
2.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在校本教研中的核心作用。学校要将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建设成高效的学习型组织与教师专业发展基地、教学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与校本教材研发中心、教师业务考核与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的基本组织。
3.强化教导处对校本教研工作的管理及服务职能。学校教导处(教科处)要科学编制学校校本教研中长期规划及短期计划,指导各学科进行校本教材开发;要强化对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工作过程管理及指导,严格执行校本教研考评、考勤制度,全力推进“研课、磨课、晒课、评优课、示范课”工作,要组织中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及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评选活动,通过教学比武营造校本教研氛围,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与水平。
4.强化校长是校本教研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是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维护及实施者。校长要善于整合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等力量,构建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多层次、开放的校园教研网络,形成以校本教研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与评估机制;要改进工作作风,常深入教学一线,带领教师参与教研教改。原则上校长要有专门的校本研究课题,分管校长要有明确的挂靠“改薄学科”,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及引领指导作用。
(三)突出工作重点,发挥校本教研实际功能
1.基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校本教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校本教研的基本,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价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及依据,也是其基本内涵。课堂教学评价要遵循人本性原则,体现“为学而教”的理念;遵循有效性原则,要在校本教研中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自评;遵循科学性原则,学校要在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开展教学评价;遵循针对性原则,要针对学校、学段、学科及课型开展评价及研究;遵循发展性原则,评价与研究旨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基于教育教学共性问题的专题研究。学校要从教育教学现状、教师实际以及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出发,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难题作为备课组、教研组乃至学校专题研究项目,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带动学校与教师的发展。
3.基于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校外专业研究人员的参加是校本研修不可或缺的因素。学校要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创造条件,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观察、诊断和指导校本教材的开发、运用以及有针对性开展新课改实验。
(四)强化工作举措,完善校本教研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将校本教研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理顺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导处、教科室等机构或要素间的关系,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校本教研工作小组,合理分工,明确并落实职责,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抓好校本教研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可以把教师培训经费、部分公用经费整合起来,作为校本研修专项经费,确保教研工作日常运转与组织开展重要教研课题研究的经费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大力支持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的经费预算。
3.加强硬件建设。学校應加大教学教研硬件建设力度,尤其是校园信息网、教研数据库、互联网教研、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以融汇校内外教学教研资源,促进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开展。
4.完善激励机制。要使求真务实的校本教研活动真正走进教师心田,化为教师的自觉追求,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尊重教师发展意愿固然重要,科学完善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支撑同样不可忽视。一是要加强校本教研成果考评与奖励研究,采取逐级自评考核与动态评价的方式,将研修活动成果和教师的精神荣誉、物质奖励、评先树优、晋级晋职、绩效考核等挂钩。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外出学习培训,并搭建锻炼与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各层次教师都能获得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9-11-25.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