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德 重在显品

2021-04-06 14:23于婕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3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班级文化

[摘要] 班级文化在润泽学生心性、滋养学生品德、实现班级目标中有着特殊的价值。通过构建“毛竹文化”,优化班本策略,为学生铺设适合道路,从而留存班级记忆。文化润德是担当立德树人重要使命,提升育人品质,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落实班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 毛竹文化;班级文化;文化润德;健全人格

班级文化在润泽学生心性、滋养学生品德、实现班级目标中有着特殊的价值。要把班级文化具化、落实到学生实际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生从“自在”到“自为”、从“被造”到“自造”、从“普适”向“个性”的转变,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向生活的组织者、活动者、探究者、实践者,从学习成果的直接接受者转向过程的体验者、责任的担当者、活动的创新者,以此涵养知识、陶冶情操、形成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幸福感,促进学生在知能形成的同时,提升个人品质,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一、建构班级文化,提升育人品质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独有创造,又反过来影响着每一个人。久而久之,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环境,进一步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时而来自久已形成的环境,时而来自有意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前者是静态的、无意识的,后者是动态的、有意识的,在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活动中,二者相互配合的影响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班级是一个小团体、小社会。建构优秀的班级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全面的、长久的发展。冯友兰曾说:“由于一个学校所特有的特性,由那一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他的脸上就印了一个商标、一个徽章,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个学校毕业的。”于一个班级而言,又何尝不是呢?我们的班级那些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正是有别于其他班级的地方。一个找不到或者不能生成自己文化特质的班级,只是合伙上课而非自觉的集体,是一个没有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集体;不仅无法让师生留下美好的回忆,更难以造就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杨绛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言及“好教育”:“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种“好教育”是我们教育的努力方向,而建构良好的班级文化,正是为了实现这种“好教育”。

如何建构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呢?一种良好的班级文化,应该是一种个性文化,不仅代表着班级的形象,更凝聚了班级的生命。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其建构主体和服务主体都应该是学生。在建构班级文化时,要在每个细微的领域慎之又慎,如物质载体、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符号表达等等,氤氲班级文化的生机,浸润班级文化的精神,优选班本文化的策略,真正让文化润德在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

二、铺设适合道路,优化班本策略

1.共绘愿景——寻找文化润德的意象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中有意象思维,把内心的感受、追求“气韵生动”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这是追求大格局、大气象、大意境的格调,是追求精神自由、生命自觉的本真。

在一个班集体中,就需要这样的意象来激发班级的活力,凝聚班级的向心力,导向班级的精神价值。在意象这一共同愿景的引领下,不断增强师生的使命意识、主动意识、进取意识,激励师生走向自觉。落实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就是要寻找这样的意象,共同描绘班级远景,构建班级文化。这样的班级文化追求和蓝图描绘往往是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经由充分的酝酿讨论,形成的一种大家认同的、有统领性的、一以贯之的内在精神与文化理想。

2015年,我接到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这是一个五年一贯制的班级。这群孩子来了学校之后,要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五年的时间。学期过半,我们彼此熟悉了之后,便开始寻找我们共同的追求。一节班会课上,我和孩子们共同绘制了班级愿景——“毛竹文化”。

那天,我们分享了“竹子定律”:毛竹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成功的过程是,前面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蓄势待发,等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便一发而不可收。

毛竹的成长过程亦如人的成长,做人做事亦应是如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有急于求成的心态。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竹子的蓄势过程用了四年多,而真正出成绩的时候,也就是短短的六周。我们学生的学业何尝不是这样,成功前的储备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就这样,“默默地做,而后一鸣惊人”的“毛竹文化”成了我们班级追求目标、克服困难、坚定步伐的精神支撑。

2.教室布置——创建文化润德的环境

“默默地做”,不是盲目地做,班级文化要浸入每个孩子的心灵中,不能仅仅是个抽象的意象存在,这个意象需要转化为各种形式,在孩子的生活中时时刻刻点亮光彩。我首先想到的是班级外在环境——教室空间的布置。

教室,不仅仅是一个由门窗、桌椅、板凳和黑板构成的物质空间,更是一个师生学习放松、信息交流、情感培养的文化空间。教室空间的设计、布置既要基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现实情况,又要追求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长远需求;既是基于学生认知情感的感性表达,又要满足学生问题解决的理性思维;既要有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引领,又要有学生个性思考的充分表达;既要有共性核心素养的要求,又要有个性生涯规划的呈现;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载体形式,又是学生审美发展的内容资源。教室文化应该集学生学习的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文化为一体。

因此,我通过各种适合本班文化氛围的形式来布置教室:将课桌椅摆放成各种形状,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身体及学习需要;教室后面保留一个相对大的空间,以供不同需要的学生调整座位;教室的后黑板上始终保留一块“问题区”,让学生把每天要问的问题提出來,大家相互解答;教室设置图书“漂流区”,供学生们交换阅读书目、参考资料,更具资源性和交互性;教室的空白墙上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学生守则、安全提示等,也有学生共同制定的班级公约,还有本班学生的照片墙,紧挨着的是“某某班,我想对你说……”的心语心愿,照片和语句形成了教室中浓浓的情感氛围……教室里可以有学生喜欢的名言警句,更应该有学生自己的经典语录。总之,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是教室文化构建的前提和目标。

3.班级标识——打造文化润德的窗口

拥有班级自己个性化的文化标识是达到文化润德目的的又一条有效途径。班风、班训、班旗、班徽、班歌、班规等班级的文化标识,可以促进一个班级的师生有意识地形成共同的追求,将毛竹扎根和厚积薄发当成全班师生追求的梦想或标尺,然后大家朝着它不懈地努力。

通过班会,我们明确了班级的各项标识。班训:慎思、明辨、笃行;班风:自律自强,博采众长;班歌是由《蝴蝶飞呀》改编的《迎着风成长》。歌声不仅婉转悠扬,而且充满青春昂扬的活力:“时光在我耳边倾诉着年少的梦想,目光越过那书廊沉思着未来的方向,清晨走在上学的路上星星还在天空闪亮,我把青春投入‘修远的路上……”(“修远”是学校一幢楼的名字)。这些文化标识有着向前向上的力量,是一种积极高远的表达,具有精神引领和规范的作用。

此外,班级还制订了需师生共同遵守的“契约”,即班规,班规一旦通过,就必须共同执行,同样是一个平等参与的过程。班规是班级文化的体现者和守护者,只有班级管理制度清楚,班级文化才能够得以保护、发展。

4.课堂研学——搭好文化润德的平台

无论是教室布置,还是班级标识的确立,这些都是建构班级文化的外在环境,是文化润德的外在抓手。而班级文化润德的主要阵地无疑在课堂。

课堂是学生最重要的场所,教与学是师生最日常的活动。我们的课堂不仅要关注学什么、怎么学,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课程设置追求更多的“私人订制”,追求学习过程的幸福感、学习结果的获得感;更应该打通教室内外和学校内外,实现空间突破。

我们教师进入课堂,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努力成为学生视角中的文化。有文化的课堂,绝不是分数的加工厂,而是书香充溢、知识探求的渴望;有文化的课堂,也绝不是单口相声,而是学生思维体操的演绎;有文化的课堂,不是“你”和“我”,而是“我们”,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

我们的班级课程设置丰富多彩,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外阅读、社团小组、心理拓展等等。课堂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与学生,一种是学生与学生。在学科教学中,任课老师始终从学生需求出发,从教学范式和教学策略入手,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课堂改革中,砥砺教师思想,锤炼教师教学品格,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规定主题、学生亲自组织的班会,能让学生在一周繁重的学习压力中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使学生在埋头耕耘的同时也关注身边的美景,既能得到情操的陶冶,也能得到道德与品质的提升。

生与生的课堂则是“学生讲堂”。这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创设的学生素养发展平台,通过“教与学”的换位,让学生站在“教”的立场,在促进“学”的同时,给学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引导学生大胆表达思想、勇敢展现个性,激发学生潜能,张扬学生才情,释放学生研学情怀,形成学生一起释疑解惑、互动学习、收获经验的平台。

社团小组、心理拓展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养、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学生社团小组的活动包括学术研究型和实践活动型两类。在学术研究型社团小组中,班级任课教师对自己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学有所长的学生对相关知识体系的独到解读,促进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向上延伸、向下生长;实践活动型社团小组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寓教于乐,帮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

5.节日仪式——营造文化润德的氛围

《小王子》有这样一段表述: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在我们的班集体中,仪式感同样不可或缺,它是班集体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仪式不是形式,节日也不仅是假期,它们应该切实可行、精心设计、充满情感和爱的期待。通过传统节日、国家特殊纪念日、学校特殊日子、班级特殊日子,有象征意义的程序和形式的呈现,将节日的仪式感融进德育工作中,利用仪式感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使有意义的事情更有意思,能够拥有该有的庄严与尊重。这也是班级文化被一次次强化、确认的过程。

在我的班级中,我们除了积极参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三月学雷锋”系列活动、清明纪念革命先辈活动、五四“行健远足”、十八岁成人礼、学科日各学科主题巡礼活动、传统与现代礼仪展示活动、“12·9”主题活动、校庆等校方的集体活动外,还会额外组织班级生日、妈妈的味道、西餐禮仪体验、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吃蒸糕、中秋节吃月饼、教师节小祝福、高考之前送祝福等等个性化的集体欢庆活动。通过仪式活动,学生们被联结在一起,凝聚成一股向前向上的力量。这样的意义和目的绝不仅仅是一系列时间的堆积。

6.团队和谐——形成文化润德的合力

在班级文化构建中,班级教室布置、班级标识的确立以及课堂组织在文化润德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共识,但是在班集体这个小社会中,有一种微妙的东西会在班集体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做得好可以使班级更具凝聚力,做得不好就有可能会对班级文化形成掣肘作用,那就是班集体成员之间的团体关系是否和谐。

班级文化涉及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等。

美国的科尔曼在研究学生同辈团体中的次级文化后认为,“学生同辈文化的影响可以左右教学效果,其影响有时甚至大于教师的影响”。因此,对学生之间的关系,班主任既要认识到它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以充分引导发挥同学之间关系对其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引导,尽量避免其消极作用。

良好的师生之间不仅有正式的教育关系,还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生既能在这份关系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教师也可以在这份关系中收获尊重,实现价值。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

班级的教师关系不是“一辆绿皮火车”车厢的关系。而是“动车组”脑洞,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他的智慧和策略,当他们拧成一股绳,这个班级教师的力量就会呈现溢出效应,班级的发展势头也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自然生长。

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则是因学生而存在。没有学生的受教育,就没有这一层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老师和家长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他的校园生活。所以,有人说,最美好的状态应该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学生。

班级中建立的各种关系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排斥,也正因为这样,才会推动班级的不断发展。作为班主任,我们更应该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三、留存班级记忆,绵延文化润德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它不仅可以记载人类的文明成果,也可以为我们留存班级的建设轨迹和精神记忆,使班级文化的润德功能綿延流长。

一个班级的文化内涵、德育思想,不是一个教室、几把椅子、几张桌子就可以彰显的。发生在校园里、班级里的那些美好的、糟糕的、温暖的、伤心的、你的、我的、我们的生活体验,或许才是明天我们所留存的精神家园。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都习惯让学生准备一本交流本,一边是他(她),一边是我。我总觉着有些话适合一对一、有些话适合一对多,有些话需要面对面、有些话需要笔尖聊。笔尖的交流可以让新接手的班级学生更快更主动地找我谈心,也让我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他们,发现他们的需求。慢慢地,当我们熟悉了,这便成了我们的默契,我的办公桌上不时地就会出现好多笔尖上的温暖。五本《班级日志》记录了5年来班级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一本学生与我的交流笔记,承载着5年来我们一路成长的困惑与欣喜;一封毕业季的信笺,流露出学生对整个班集体的惦念和不舍。他们用文字码出的班级记忆,这是属于他们独有的故事。

一个人的出发是远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出发是为了走得更远。实现文化育人、文化润德的目标,需要班主任持守宁静的心,坚守力行的心。宁静是耐住寂寞、守住初心的坚守,力行是反躬自省、不断超越的内持。我愿摆脱功利主义的桎梏,以耕耘农业的心态,以春风化雨的胸怀,呵护“小毛竹”们的蓄势待发,期待他们的厚积薄发。我愿我的“毛竹文化”能成为推动学生品德提升,建设有生命力、有归属感的温暖型班集体的开始。

于 婕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学工部主任。连云港市“港城名师”“于婕中学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部级优课、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江苏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二等奖以及江苏省中学共青团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班级文化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