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短视频热潮的出现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新的形式与载体,同时,由于短视频内容存在去中心化、泛娱乐化与逐利化等特征,如果缺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引导,可能使得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培育面临着困境。在此背景下,要实现短视频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融合共生,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鼓励主流文化主体入驻短视频平台,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二是加强短视频与革命文化的相互融合,深化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三是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关键词:短视频;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1.02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1-0124-05
截止2020年3月,我國短视频平台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总数的85.6%。[1]其中,抖音和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上前1000名KOL(Key Opinion Leader:关键意见领袖)的粉丝中,占比最高群体的年龄均为19-24岁,分别达到40.2%和30.1%。[2]可见,“刷抖音”、“玩快手”行为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文化传播媒介,由短视频塑造的文化景观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然而,短视频呈现的去中心化、泛娱乐化与逐利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国主流文化、革命文化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认知度和自信心,阻碍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因此,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借助短视频技术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实现技术与目的的统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短视频热潮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逻辑
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再到文化承创的过程是文化自信形成的内在逻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也不例外。与传统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相比,短视频以多元的内容、广泛的互动和简单的操作推动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
1.以多元的内容丰富大学生的文化认知
文化认知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形成的基础。由于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本质与价值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经过程。然而,大学生由传统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接触到的文化资源十分有限,亟需拓宽他们的文化认知渠道。短视频作为新兴大众传播媒介,它凭借着对信息的包容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内容。这种优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短视频融汇了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精英文化等多重社会阶层的文化内容。其中,既有各行各业普通群众自主展现的日常生活文化,也包括学者、企业家、艺术家等社会精英阶层通过此平台传递的专业性文化,以及政府或主流官方媒体发布的主旋律文化。第二,短视频涵盖了社会、历史、艺术、美食等多领域的文化内容。现如今,各大短视频平台汇集着全领域的文化内容,由此搭建了纷采亦呈的文化景观。可以说,大学生作为用户,只需找到符合个人兴趣的文化领域,便可以获取由大数据推送的海量文化内容。第三,短视频涉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等多维度的文化内容。这种开放性特征使得短视频不仅为国内的文化创作者搭建了展示平台,也让众多身居海外的华人与国外用户找到了分享异域文化的窗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相互碰撞,充分开拓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缩短了他们与世界的距离。
2.以广泛的互动增进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形成的前提。一般来说,认同体现的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包括认同者和被认同者,必然是双向和互动的”。[4]因此,文化认同是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对共同文化的情感接纳与价值肯定。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国的主流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传统的文化传播媒介是单向性的,文化传播者难以及时了解受众的想法和感受。相比来看,短视频以其极强的互动性为大学生增强文化认同创造了客观条件:一方面,短视频的互动性不受时空限制。基于网络传输技术和移动设备的进步,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上始终处于由点及面的高速传播状态。身处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用户都能够随时随地地观看视频,保持与他人的零时差和零距离。在此前提下,大学生可以最及时地知晓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文化热点,由此增强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短视频的互动性打破了群体间的界限。我们知道,短视频平台为用户设置了点赞、评论、转发、弹幕等功能。它们使得大学生与陌生人、公众人物、学者甚至政府机构有机会展开交流、共享信息,充分满足了大学生在同学圈、朋友圈之外找到文化共同体的需求。
3.以简单的操作刺激大学生的文化承创
文化承创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形成的体现。不同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文化承创不仅是思想层面的表现,更应该将文化自信真正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大学生通过继承主流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扬弃非主流文化,进而实现文化创新。过去,由于受专业技术能力的限制,大学生难以借助传统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独立地参与文化承创活动。他们的文化承创或是停留在思想层面,或是局限在单一形式。如今,大学生只需用内置拍摄功能的手机或其它移动互联网设备,便可以随时随地地记录、分享自己的文化体悟。不止于此,随着技术的持续改进,短视频为大学生进行文化承创活动创造了技术条件,降低了大学生文化承创的难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将视频拍摄、剪辑、上传等原本复杂且专业的工作,简化为人人都能轻易上手的趣事。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增加了滤镜、美颜、特效等剪辑功能,帮助视频创作者在屏幕前自信地展现自己和其作品。
总之,短视频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新兴的推动力量。它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不足,而且以新技术的鲜明优势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增添了不竭动力。
二、短视频热潮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实困境
短视频热潮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难掩其带来的内在问题。具体来说,短视频的去中心化、泛娱乐化以及逐利化特征分别导致大学生对中国主流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培育陷入困境。
1.短视频的去中心化造成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弱化
主流文化是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对其它文化形态有重要引领性作用。从政治维度来说,主流文化往往蕴含着“执政阶级的政治抱负、精神导向、价值理想和终极追求”。[5]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是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代表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是我们必须广泛接受和认同的。因此,主流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核心。
然而,短视频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主流文化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权威性不断下降。简单而言,去中心化不是没有中心,而是形成了无数个依赖于中心存在的节点。也就是说,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每位用户都是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节点,都是具有自主性文化传播的主体。因此,去中心化使得主流文化在文化体系中原有的权威性、严肃性与话语权被弱化。而在传统的文化传播体系中,主流文化通过官方传播媒体、主流传播媒体最先进入社会大众的思想范围之中,非主流文化则因为必须接受“把关人”的层层筛选后才能够得到传播,因而很难占据主流位置,为主流文化占据主导性位置创造了天然优势。如今,短视频平台的去中心化特征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提供了共存空间,使得非主流文化也有同时发声的机会。主流文化的原有空间不断被各种非主流文化挤占后,那些所谓的“网红文化”、“草根文化”、“粉丝文化”、“弹幕文化”等等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吸睛主力。这种情形为大学生保持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制造了困境:其一,大学生难以辨认哪些文化是主流文化。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价值观仍不够完善,因而缺乏辨别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能力。当他们在潜意识中不断接受着来自不同层面话语体系的文化信息后,便会逐渐丧失原有对主流文化的肯定性认识。其二,大学生使得主流文化“边缘化”。在短视频平台上,大学生面对各种层面的文化信息,不再一味相信主流文化的声音。同时,他们作为独立的文化节点,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文化见解、输出个人文化观点。其三,大学生容易沉迷于非主流文化。部分非主流文化因其新颖的内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文化吸引力。在此环境下,那些缺乏思想定力的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自控力不足或出于求新、求异的心理,容易沉溺于良莠不齐的非主流文化体系之中,逐渐远离主流文化的影响范围。总之,短视频的去中心化特征弱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2.短视频的泛娱乐化加剧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不足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总结形成的文化形态,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革命文化不仅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也包括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重要精神。学习和继承优秀的革命文化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更是激励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财富。因此,树立对革命文化的自信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关键。
近年来,大学生对革命文化认知不足的问题愈发严峻。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以“95”后和“00”后为主,是与互联网共生共长的青年一代。他们因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原因对革命文化缺少实际感受和体会,对革命文化的历史事实、当代价值与承创路径更是缺少认知,亟须强化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然而,短视频作为深受大学生喜欢的文化传播媒介,没有给予革命文化相应的高度重视,导致大学生对革命文化认知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从本质上说,泛娱乐化的创作旨向是造成短视频并未担此重任的根本原因。短视频以其轻松、搞笑、逗乐的有趣内容吸引着越来越多大学生用户的加入。随着“全民狂欢”现象在网络上的蔓延,大学生习惯于在这些表层化内容上投入精力,以释放日常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慰藉。这种泛娱乐化的创作旨向使得大学生习惯于沉浸于即时快乐中,逐渐被娱乐性内容消耗掉独立认知文化价值的热情。并且,从形式来看,革命文化尊重历史、远离现实的抽象内容与短视频崇尚新奇、紧贴生活的鲜活话题产生矛盾,使得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越来越少。在此氛围下,大学生革命文化自信培育产生的问题是:一方面,大学生被娱乐化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精力,不愿意主动了解、体会与革命文化相关的内容,对革命文化的历史内容产生忽略。另一方面,革命文化所内蕴的爱国、团结、奋斗、探索等严肃内容难以得到大学生的关注,他们甚至对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产生怀疑。这些现状都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不足问题。
3.短视频的逐利化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缺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并流传至今的精神财富,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样态和思想体系的深刻总结。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充足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6]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根本。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样态涌入我国。以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吸引了当代大学生的关注。对于价值观尚未健全的大学生群体,在缺乏正确引导的前提下,他們中的多数人把这些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形态视为“时髦的”文化,以崇尚洋文化作为最时尚的表现。与此同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中则被归为“过时的”文化,它们被认为已经不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短视频热潮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的困难,使大学生产生文化自卑的心理。究其原因,短视频的逐利化是问题出现的关键。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各种短视频平台在近几年内实现了大规模扩张。据统计,2016、2017连续两年短视频市场的投融资事件数均保持在100笔左右,投融资金额分别达到了62亿和53亿的高位状态。[7]并且在短短几年内,快手、美拍、秒拍等头部短视频平台都完成了数轮融资。资本的巨大驱动力使得短视频创作者不断迎合用户的喜好,获得流量利润。因此,以传播西方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大规模上线,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相应重视,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卑心理不断被强化。我们知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价值的充分认知与认同。西方文化对大学生文化思想体系的侵占,必然减少了他们主动学习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于浅层,无法真正从内心深处为博大精深、内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感到骄傲。因此,短视频的逐利化特征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信心。
三、短视频热潮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提升路径
在短视频热潮下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关键是处理好技术与目的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融合共生。因此,不仅要在合理范围内发挥短视频的技术优势,又要确保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根本目的不被破坏,以坚定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1.鼓励主流文化主体入驻短视频平台,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在短视频热潮下,提升主流文化的权威性和引领性地位,减轻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干扰,离不开主流文化主体的加入。为此,高校、政府机构、主流媒体等应积极、主动地入驻短视频平台,打造主流官方账号。其一,高校是助力大学生提升主流文化认同的主导力量。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战场,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短视频的文化传播氛围,积极为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做出应有贡献。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都已在抖音和快手APP以及B站(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等短视频平台开通账号,并将正能量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为大学生用户带去了优质的主流文化信息。特别自2020年年初突发新冠疫情后,为解决大学生因“宅家”而导致的文化学习资源不足的问题,多所高校纷纷在短视频平台上传公开课或进行课堂直播,为全国各地大学生共享名校名师资源创造了机会。可以说,这些实践经验都为高校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主流文化指明了方向。其二,政府机构是大学生提升主流文化认同的核心力量。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的主力军,政府机构的声音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引导政府机构借助短视频平台传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升主流文化在大学生中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如共青团中央自2016年入住B站后,通过将官方身份与年轻化话语相结合制造出的“反差萌”效果吸引了大学生群体的追捧,至今粉丝已超750万人,获赞达到1.3亿次。由此可见,短视频热潮为政府机构传播主流文化创造了新机遇。其三,主流媒体是提升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主流媒体代表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声音,是得到人民群众广泛认同和拥护的文化主体。鼓励主流媒体进入短视频平台,就是将当今社会中最主流的文化声音吸引进来。相比于其它媒体,主流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更高的信任度和认可度。因此,引导主流媒体进入短视频平台,不仅可以为大学生呈现更为丰富的主流文化观点,也为短视频热潮下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提供新的渠道。
2.加强短视频与革命文化的相互融合,深化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
以技术为依托,上线更多与革命文化相契合的短视频是解决大学生对革命文化认知不足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短视频平台不乏制作优秀视频内容的能力和条件,但重要的是,如何使严肃抽象的革命文化与活泼新颖的短视频形式相结合,从而帮助革命文化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当然,革命文化与短视频的相互融合不是简单的粘贴,而是将短视频的技术优势与革命文化的优质内容相结合,是将短视频的文化传播优势与革命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相结合。因此,在加强两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应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要精练内容。短视频以“短”见长,它通过将视频时间缩短至15秒的创作要求,迎合了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文化的认知需求。因此,必须充分提炼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典型人物、关键史实与短视频相融合,使大学生在短视频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更多有效内容。另一方面,要尊重历史。借助短视频传播革命文化最重要的是在遵循历史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改变历史事实,脱离了优秀革命文化传播的本意。其次,应强化短视频的文化传播优势。近年来,在抖音平台上发起的“红色记忆”话题超过7000个,播放量达到11亿次。以红色文化为表现形式的革命文化传播逐渐改变了以往说教式的普遍模式,在短视频技术的支持下被赋予新的活力。最后,在革命文化与短视频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挥高校、政府机构及主流媒体等官方账号的影响力,占领革命文化传播的至高阵地,为大学生加深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固本培元。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夯实对短视频的文化管控,对出现泛娱乐化现象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相关视频进行监管,为大学生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知提供健康、清朗、理性、有序的网络文化环境。
3.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好、思维活跃且创新力强,因而应当是文化传播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作为短视频文化传播的受众,大学生既需要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更应当尝试主动参与传统文化的视频创作。因此,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关键在于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大学生文化承创的热情。关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8]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建业教授在短视频中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中华诗词文化以及美食博主“李子柒”通过短视频以实景再现方式为人们展示着中华传统美食文化魅力的视频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度呈现,为激发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和制作的热情发挥了典范效应。因此,主动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与传播,就是强化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消除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卑心理。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来共同推动。其一,短视频平台与思政课堂联合推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创作挑战,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来,鼓励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个人兴趣相结合,创作出更加贴近生活、迎合时代主题的短视频作品。其二,把优质短视频引入思政课的课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停留在大学生眼前的枯燥文字,而是活跃在大学生眼前的生动画面。同时,改变过去思政课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以“翻转课堂”为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唤醒大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的热情。其三,借助短视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增强大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根本动力,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自信,对国家和民族有自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4-28](2020-08-08).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2] 第一財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2020上半年短视频内容发展盘点[EB/OL].[2020-08-05].(2020-08-08).https://www.cbndata.com/report/2369/detail?isReading=report&page=12.
[3][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313.
[4]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4.
[5] 康淑霞.主流文化认同:道德教育的价值根据与基础[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95-199.
[7] 易观数据.中国短视频行业年度盘点分析2018[EB/OL].[2018-3-23].(2020-8-23).https://www.analysys.cn/article/detail/1001248.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责任编辑:庞 达]
收稿日期:2020-09-10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王萌苏(1993—),女,山东滨州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