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菊萍
【摘 要】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提供先决条件。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实践应用过程不足。因此在核心素质培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结合探索实践过程,利用主题探究等活动激发学生实践参与及道德展现过程。教师可以结合法制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课程,引导学生由学到实践,真正让学生在趣味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意义。教师还可以结合小组探讨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专业内核。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深入学习;教学策略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通常由感知进行理解,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教师通过实践引导、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模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索学习道德知识,理解法治体系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主题讨论,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能够自由并且立场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教促学,学练结合。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实践探索过程中真正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践内涵。
一、结合多媒体教学开展主题活动
小学生人生道德观的树立主要从实践中进行培养,基于小学生认知习惯,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应利用多媒体设置多板块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深入理解课程理论知识,将其内化于心。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置课程教学不同环节,进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如二年级下册《清新空气是个宝》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地球日主题活动,让学生制作关于清新空气的手抄报,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程中结合多媒体微视频的方式,为学生播放污染的大气对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比如植被枯萎、动物死亡、人类患病等。这样学生在心中能产生保护清洁空气的责任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清洁空气小卫士的形式帮助学生开展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举办知识展板,通过趣味竞赛和多样化的方式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大气环境。学生能通过自主收集材料,对手抄报和知识成本内容进行扩充。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可以引导其回答目前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学生在课堂中踊跃回答:工业燃煤和尾气排放都可以造成大气污染物增加等。
结合多媒体开展不同主题形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感受到強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也能通过关心社会现状,增强个人道德修养,实现课程的内向转化。
二、结合小组合作提高课程探究效果
为了进一步发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教师可以在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挥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通过小组模式,自由发表言论,从而帮助其在实践与讨论中内化真正的知识。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同步进行项目,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的合作及团队意识也能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编成不同小组,让学生讨论自己在家中做过哪些家务活?学生讨论后纷纷表示自己帮助家长扫地、倒垃圾、收盘子。教师进一步发问:帮助劳累的父母分担家务活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学生在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中能够理解替父母分担家务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家务活内容,让学生在一周内制定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计划。通过小组比较,比一比谁能坚持做孝敬父母之星。小组中学生通过每日打卡和感悟分享等活动,逐步内化帮助父母做家务活动责任感。
结合小组讨论,提高学生情感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利用程度,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同时也可以在小组内形成相互良性竞争的道德风气,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真实行动。
三、开展课程游戏丰富趣味课堂
学生的道德认知观,可以通过游戏获得,因此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过程时可以结合课程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设置内容,在游戏的模拟环节中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法制意识。
比如教师开展三年级《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校园寻宝的方式在校园内寻找维持校园秩序的各部门,同时小组内选派一名同学与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更加深入了解其日常工作。学生在实践参与过程中,从校园保洁阿姨到教师都进行了采访,了解了不同部门对学校正常运转的工作贡献。同时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也树立了自己的目标梦想。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进行深入引导,无论是辛勤劳作的保洁阿姨,还是关心学习的教师,他们都为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心血。学生紧接着说:我们要学会感恩,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对个人未来发展也有明确的目标。
以课程游戏实践环节,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了解社会职责的不同分工以及不同职业扮演的角色,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责任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联,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走出校园开展社会探究性实验
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不能将课程环境局限于课堂,而是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这样学生的视野才能得到开阔,思想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开放。教师可以在实践课程中通过主题讲座或社会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项目,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比如教师开始《公共生活》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养老院帮扶老人、在交警岗协助交警指挥交通、体验历史博物馆讲解员,或者在公交车上担任爱心使者等,通过这样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走出课堂,明白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意义,也能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在公众生活中的位置。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发表自己体验感受,学生分别将一天的体验活动进行书面总结。其中表现出的最多字眼是感受到公共生活的秩序性,不同社会岗位的人员都对社会有序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学生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体现出个人价值,收获了志愿服务的成就感。
走出学校,深入社会能让学生用更为全面的视角来审视社会道德与法治的力量,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了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从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及道德意识。
五、结束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握情感教学,增强学生责任及道德意识。以此为目标,教师可以从传统的理论教学转向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组织开展社会活动中了解社会发展对道德观念的需求,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社会位置,在志愿服务与实践调查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这样课程的教学才更为有效。此外在小组合作和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趣味引导下自主开展学习,提高课程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晓颖.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教学方式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8(33).
[2]沈婧婧.小学德育课程情境的创设价值: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8(31).
[3]房丽丽.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