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史学建构 扩展批评视野

2021-04-06 19:26南志刚
金山 2021年2期
关键词:史传史学文体

南志刚

相对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而言,微型小说在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层面,起点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基本批评规范尚待确认,批评视野尚待开阔,批评姿态不够多元,史学建构和批评理论建设的自觉性、独立性不够明显。微型小说理论、批评与微型小说写作之间存在一定张力,一方面是微型小说写作迫切需要理论、批评的引导和支撑,需要从文学史和美学理论角度对微型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体特征、审美品格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梳理和阐释;另一方面是参与微型小说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的研究者、批评家,与微型小說写作实践之间协调度不够。这些状况,必然会影响微型小说写作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应地限制微型小说理论和批评格局。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有两个重要的资源,一个是神话传说叙事,二是史传叙事。神话民间传说偏重于虚构叙事,史传散文偏重于历史叙事。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常常融合两种叙事,后来的世说新语、传奇、话本、笔记、讲史、《聊斋》等,也是如此。中国小说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文体复杂。现代小说还有一个传统,就是近现代以来译介世界优秀小说的“译体文”小说,其小说观念不同于中国传统小说观念,更多体现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小说观念。如果按照西方小说观念运行,中国古典小说的体系也许无法建构起来,但是,中国古典文学(包括小说这类文体)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因此,今天我们探讨微型小说的叙述艺术和审美特征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即从当下的微型小说写作出发进行理论概括和审美阐释,而是要进入史学建构,从中外小说史的发展历程中寻找微型小说存在的价值,挖掘微型小说的叙述艺术和文体特征,既要考虑中国传统小说历史,也要考虑世界小说发展的历史。比如,关于“微型小说”概念,有“小小说”的提法,也有其他的提法。那么,究竟“微”“小”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微型小说、小小说?许多人从字数上进行限制,认为微型小说的文字篇幅应该在1500-2000字之间。我们是否应该从小说的叙事容量和叙事元素入手?既然是微型小说,是不是意味着满足小说这一文体的最基本元素,适当舍弃一些附加性的、衍生出来的元素?如果这样说可以成立,我们就要找出“小说”的最基本元素,而“小说”的最基本元素,仅仅从当下写作批评和文本阐释中,很难找出来,必须进入小说史的领域和小说美学的领域,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碰撞、小说理论与写作实践的融合,确认微型小说的存在价值和身份特征。

基于此,微型小说的史学建构和理论视野,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提出“古典文学化”“现代文学化”,重视史料文献学建构,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历史化诉求。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批评,也应该表现出必要的历史意识,没有“历史”的文体,也是无根的,我们应该为微型小说寻“根”。这个“根”,既有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学,也有世界各地各时代的优秀小说。海宁王静安先生论词,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之说,可以用于微型小说理论和批评。入乎其内,就是基于微型小说的特殊、具体的叙事艺术和文体特征,探究微型小说生成史,评论作家作品,遴选具有长久艺术价值的微型小说经典。“出乎其外”就是借助哲学、美学、心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微型小说的叙事艺术和文体特征,在万象文艺中,找出微型小说“安身立命”之本。哪些是微型小说中不变的规律?哪些是可变的?“变”与“不变”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有怎样的行进姿态?找到适合微型小说创作、批评、传播和受众的理论支点,进行富有历史内涵、理论视野和当下意义的理论阐释和批评实践。当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拿来就用,用理论肢解作品,把问题当做理论的实验道具,这样会把不好的作品分析成优秀作品,甚至把艺术败笔当做艺术经验来弘扬,不能搞理论阐释和写作实践的“拉郎配”。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进入数量丰收期,主要形态是网络上的类型小说,微型小说篇幅相对短小,乘上网络+东风,应该比“长”文体走得更远,走得更快。

猜你喜欢
史传史学文体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玉石俱焚前夜被打捞:有个小白律师温暖了凉薄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从读者角度看史传文学中虚构存在的合理性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文体家阿来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