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如
丁玲收到妇女代表带来的纪念册
丁玲有一个硬皮笔记本,玫瑰紫色布封面上烫印着金字:“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册 一九四九年三月”,还烫印着一个圆形的会徽。纪念册的扉页上用钢笔写着:
敬赠
丁玲同志
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
三月廿九日
1949年3月24日上午,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预备会,会上选出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妇女代表,她们是:李德全、丁玲、龚普生、陆璀、吴青。丁玲是妇代会预备会代表,但是没有到会。她留在沈阳,写她的欧行散记。第二天,丁玲收到了月底赴巴黎参加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通知。
3月27日,《人民日报》在第三版显著位置刊登消息:《出席巴黎和平大会 中国代表团已正式组成 郭沫若任团长日内出国》:“中国代表团选出郭沫若为代表团团长,刘宁一、马寅初为副团长,钱俊瑞为秘书长。并决定于日内出国,在四月二十日以前赶到巴黎。……这个代表团将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和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争取民主和平的坚强意志与信念,向全世界人民宣述。……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在听惯了帝国主义通讯社的污蔑造谣之后,真正看到一个崭新的人民民主的中国是怎样在成长、强大。”消息后面附有全体代表名单,共40名。
郭沫若率领代表团乘专列,3月29日下午从北平出发。丁玲和东北鲁艺的古元结伴,3月29日晚从沈阳乘火车去哈尔滨与代表团会合,30日清晨到达哈尔滨,“因不知饶斌家在哪里,市政府又未到办公时间,所以到了麟儿那里。麟儿近又常犯胃疼,精神很不好,坐了一会才去找饶斌,找到了。我和古元白天游了街,看了电影,四点钟就搬入旅馆(马迭尔),麟儿一直陪着我” 1。饶斌,哈尔滨市市长。麟儿即蒋祖林,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代表团下榻的马迭尔旅馆地处中央大街,法籍犹太人1906年创建,是哈尔滨最好的旅馆。1948年10月至11月,中共代表与8位民主人士举行的“新政协诸问题座谈会”就在这里召开,会议形成了历史性文件《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马迭尔旅馆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重要历史见证地。
3月31日上午10时半,丁玲去车站迎接北平来的代表团,场面十分热烈。大概是代表团里的某位妇女代表(李德全、龚普生、陆璀或吴青),把“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册”带给了丁玲。
火车上代表团气氛活跃相谈甚欢
4月1日上午,在哈尔滨兆麟公园举行欢送中国代表团大会,三万人与会,丁玲也在会上讲了话。代表团下午4点启程,第二天下午4时抵达满洲里。代表大都是各界精英,一些人在国统区遭受迫害,而共产党政治开明,对他们厚礼相待,即将与他们一起建立人民民主的新政权,团里还有好几位丁玲的老朋友,久别重逢,心情愉悦,大家谈笑风生,气氛活跃。
田汉从3月29日北平启程,就开始写一部长篇叙事诗《为持久和平而战》2, 记录下沿途行程和见闻:
……口号是如此/热烈而整齐:/“反对国际战争贩子的/新的阴谋诡计,/请代表们把中国人民的反帝经验/和胜利的信心/一块带到巴黎!”/团长郭沫若说了:/“我们将兢兢业业,不辱使命。”
三月三十日早晨两点,/我们的车/停在山海关,/有的人下车去看,/我却拥着被子,/擦开窗上的水蒸气,/望了望/裹在雾里的山海关站:/提马灯的机工,/荷枪的战士,/正为我们/忍受着塞上的春寒。
再看代表们在做些什么:
在振铎的车厢里,/马寅初先生/谈得那么有生气:“因为我戳穿了国民党官僚资本的秘密,/他们/把我给抓起来了,/送到贵州的息烽,/关了我九个多月,/想我屈服。/哼!他们做梦!/这心的烽火/再关九年也熄不了。/于是/又押到江西。/苦头是吃够了,但你瞧,/我还是这么棒的身体!他拍拍胸和臂膀,哪像个六十五的人啊!简直还充满着/青春的热力。/我还经得起熬炼。”他说/“我揭发过蒋宋孔陈的/无耻面目。/我得继续揭发/国际战争贩子的/阴谋诡计!”
在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的车厢:
……冯夫人在和大家闲聊:/“我是吃小米出身的哟,/庚子那年/八国联军打北京,/我随着一家子呀/仓皇而逃。/我还要了好几个月饭哩:/你们可别笑。”
诗人走过一个个车厢,他看到:
他们都在写信,/沫若、伯赞甚至在写诗,/他们待把思念/寄到遥远的南边。
经过砚秋的门,/他的二胡/正拉着戴爱莲的/《哑子背疯》的伴奏歌/谁又在吹口琴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代表团4月11日下午2时半抵达莫斯科。丁玲致陈明信说:“到火车站时非常热闹,苏对外文化协会、作家协会、妇女、职工等人甚多,西蒙诺夫、李昂诺夫等都来了。回到旅馆休息,洗澡吃饭。下午七点,赴对外文化协会招待晚会,有提琴、唱歌表演,都是头等角色。晚会上大都是文化艺术界名人,还有很多名演员。节目完后,鸡尾酒,最后跳舞。十一点钟尽欢而归。”郑振铎同日日记:“十一时半,归。又在沫若房里开会,直到一时许,才归房入睡。” 3
从满洲里到莫斯科走了10天,在火车上,公务活动较多,经常睡得很晚,文艺组的郑振铎日记记载:
4月2日 上午十时,文艺组开会。
4月5日 夜,在房里开文艺组会议,谈得很久,并听戴爱莲报告中国舞蹈情形。近十一时半,睡。
4月6日 晚餐后,开文艺组会议,报告各部门的略史。十一时半始散……
4月7日 讨论文艺组发言事,由田汉起草。
4月10日 夜,開文艺组的报告会。
丁玲4月13日在莫斯科致陈明信说:“我因跨两组,故亦甚忙”,一是妇联组,一是文艺组。文艺组有12人,人数最多,也最难管理,“沿途民主人士轶闻亦不缺乏,但都不如文艺组之调皮,田洪两兄表现都不甚好,尤其是洪,郭老常常生气、着急”。田是田汉,洪是洪深。
这个代表团有个特点,成员以民主人士居多。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之后,陆续安排一大批进步的民主党派、无党派和华侨代表人士,秘密从香港等地进入解放区,和平大会代表团里的郭沫若、马寅初、许广平、邓初民、洪深、卢于道、吴耀宗、曹禺等,都是这样来到北平或东北解放区的。丁玲4月2日在火车上开完党组会,给陈明写信说:“一路有钱俊瑞、刘宁一,我想是会很好而愉快的。当然我们的朋友们、好朋友们都是调皮而厉害的人,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毛主席告诉我们要长期和他们合作,要合作得好,成为模范。”这一定是党组会上强调的。丁玲是中共党员,在从满洲里到莫斯科的火车上一定很忙碌。
代表团在莫斯科停留两天。在莫斯科,代表团得到消息:法国政府限制东欧各国以及中国前往巴黎参加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代表名额,只允许每个国家派8名代表与会,其余代表不发给入境签证。4月19日,被法国政府拒发入境签证的各国代表一致宣布,他们将在布拉格举行和平大会,这一大会也是巴黎和平大会的一部分。世界拥护和平大会于4月20日上午在巴黎和布拉格两地同时开幕,大会主席居里夫人在巴黎会场的开幕词也传达到布拉格会场。
丁玲在4月22日日记中记载了居里夫人讲话的重点:“一、欢迎到会代表,特别是中国代表;二、法国可以拒绝发护照,但不能拒绝真理到法国,真理是不需要护照,而可以传播到全世界的。” 郑振铎4月12日日记说,去布拉格,“派九人为先遣队,而余人乘明日下午火车去”。大概团里几位主要负责的同志乘飞机先走了,所以去往布拉格的火车上就放松下来,没有会议,尽情观赏沿途景色。
马寅初等21位代表在纪念册上题词
大家在一起相处已半月有余,互相增进了了解。丁玲也有了空闲,对团内一些成员产生了尊敬爱戴之心,便拿出那本妇代会纪念册,请他们题词签名留作纪念。4月14日、15日和16日三天,丁玲请22个人(21名代表,1名工作人员)题了词。这些人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是在某个领域里成就突出的学者艺术家,或是曾经帮助过她的“恩人”。
4月14日题词的有四位:马寅初、曹靖华、许德珩、张奚若。其中曹靖华、许德珩在落款处注明是“于基辅车上”或“基辅车中”。按郑振铎日记,火车到基辅的时间为14日“下午四时许”。
最先题词的是马寅初,他是丁玲最敬重的人。马寅初比丁玲年长22岁,是代表团副团长,也是题词者中最年长的一位,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了很长一段文字,他一定做了准备,打了腹稿:
中国的人口为四万万五千万,假定半数为妇女,则在文化上政治上与经济上提高妇女的地位,于新中国的建设定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且可预料中国定能产生许许多多“丁玲”派青年妇女来参加这个伟大的建设工作
丁玲同志留念
马寅初书于苏联车上
三十八年四月十四日
第二位,丁玲找了曹靖华,他曾经有恩于她。1933年丁玲被国民党抓捕后幽禁南京,她四处寻求党的关系,却始终联系不上。后来她去了北平,通过好友王会悟,见到在中国大学任教的曹靖华。曹靖华十分关心丁玲的处境,告诉她说鲁迅那里可能有党的关系,很快就写信把丁玲的消息通报给鲁迅,鲁迅又转告冯雪峰,雪峰安排丁玲去了陕北苏区。丁玲一直牢记这件事,晚年寫《魍魉世界》回忆录,还详细记述了曹靖华给予她的帮助,对曹靖华产生“终身感激之情”。4丁玲3月31日在哈尔滨迎接从北平来的代表团,当日写给陈明的信里特意提到“曹靖华、郑振铎均久别重逢,颇为关心”。他们很可能在火车上闲聊中提及旧事,所以曹靖华的题词是鲁迅的诗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录豫才先生诗应 丁玲同志嘱。
靖华于基辅车上
第三、第四位,丁玲找了教授界仅有的两位代表,许德珩和张奚若。许德珩是“五四”运动时著名的学生领袖、九三学社创始人和领导者,他给丁玲的题词是:
扩大丁玲的精神,求得中国妇女的真正解放。
一九四九、四月十四日于基辅车中
许德珩
张奚若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在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大学担任教授,他借用荀子《劝学》篇里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稍加修改,把丁玲的名字“冰之”写入题词:
学不可以已 青出于蓝而深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丁玲先生雅属
张奚若
莫斯科赴布拉格车中
卅八,四,十四
4月15日,火车到达罗夫车站,停留8个小时,丁玲有了更多时间,请11位代表题词签名:邓初民(学术工作者协会)、郑振铎(文协)、裴文中(科协)、吴耀宗(宗教界)、翦伯赞(学术工作者协会)、李德全(妇联)、屈元(学联)、柯在铄(学联)、丁瓒(科协)、卢于道(科协)、侯外庐(学术工作者协会)。此外还有一位随团女医护人员张式瑜,她是题词者中唯一的工作人员。
这些人里边,郑振铎也是丁玲一生感念的人。郑振铎原是上海《小说月报》主编,1927年为躲避国民党抓捕远赴欧洲,叶圣陶接任《小说月报》主编,发表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和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丁玲由此成名。郑振铎回国后,还跟叶圣陶一起邀请丁玲、胡也频去海宁观看钱塘江潮。胡也频遇难后,郑振铎派人给丁玲送去200元预支稿费,并和陈望道联名给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邵力子写信,要丁玲去找他帮忙。危难时刻见真心,丁玲始终记得这些事,3月31日代表团到达哈尔滨当天,丁玲就带着蒋祖林到旅馆房间去看望郑振铎,当日写给陈明的信里也特意提到郑振铎是“久别重逢”。郑振铎在当天日记中也写道:“丁玲、古元均已来,谈了很久”。他给丁玲的题词是:
不是为人民而写作,而是人民自己的写作。
丁玲先生嘱书
郑振铎一九四九、四、十五
在这个代表团里,李德全的身份十分特殊。她是冯玉祥将军的夫人。在中共中央1948年“五一”口号提出的召开新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计划中,冯玉祥是重点邀请参与对象,他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倡议,1948年7月31日搭乘苏联轮船,从美国启程回国参加政协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遇难,遗体在莫斯科火化。李德全带着冯玉祥将军的骨灰,11月2日来到哈尔滨,参加了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等民主人士同中共中央代表的协商,在马迭尔旅馆达成《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这个协议为1949年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乃至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李德全是签署协议的唯一女性,也是和平大会代表团里参加那次协商的唯一成员。她写给丁玲的题词只有一句话:
为真理斗争
李德全 一九四九、四、十五、苏联、罗夫
题词虽然简短,却表示出继承冯玉祥将军遗志、与中共合作建立人民民主新政权的坚定信心,言简意赅。
“文协”组有三位代表题词:戴爱莲、程砚秋和洪深,落款处没有日期,时间应在15、16日两天。戴爱莲是舞蹈艺术家,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多年在海外生活,汉语书写表达不够流畅,她用英文题写了一句话,一连写了三个Really:
Ding Ling/I Love you/Really,Really,Really(丁玲/我爱你/真的,真的,真的)
戴爱莲 L.S.S.R
1949
程砚秋的题词只有一句话:
不平凡的作家
丁玲先生属 程砚秋敬书
洪深年长丁玲10岁,早在1926年春天就和丁玲相识,作为上海明星电影公司编导,携新片《空谷兰》到北京献映。丁玲看了影片并听了洪深讲演,萌生了当电影演员的念头,在洪深帮助下,进入上海明星电影公司,但很快就因格格不入离去。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洪深曾参与营救丁玲的活动。他的题词是加了引号的一段话,不知引自何处:
“天下决无不可知晓的事物,只有尚未知晓的事物!”
丁玲先生
弟 洪深 敬书
老友田汉书录诗作赠丁玲留念
4月16日,列车到达苏联边境小城却普,代表们在车上等候办理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的手续。丁玲找了最后三位代表题词,他们都是不同寻常的人物。
第一位是田汉,他在纪念册上用了两页纸,赋诗如下:
粉墙红瓦小窗蓝,处处门前树二三。
更有添仪温暖处,一湾春水似江南。
似曾相识蒋冰之,百战重逢鬓影丝。
又为和平行万里,一天风雪入新诗。
旅途颇多即事之作,车过狮城丁玲兄索字留念 即录两节。
一九四九年四月十六日
田 汉
为了表示郑重,田汉还用钢笔在落款处画了一个长方条印章。
诗后的附注说:“车过狮城丁玲兄索字留念”。狮城,是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靠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郑振铎4月15日日记:“十一时许,到达罗夫,在这里要停留八小时”。笔者以为罗夫即利沃夫,音译不同。利沃夫是乌克兰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而郑振铎说罗夫“工业甚为发达,有工人二十五万人,有工业大学、医学院及各专门学院”。如果此说成立,则丁玲是15日向田汉“索字留念”,田汉16日作答,他从旅途“即事之作”中“即录两节”,也就是说,不是当天新写的。
田汉原计划将参加“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全过程,写一部长篇叙事诗,因此3月29日从北平出发后,每天都用诗句记录下当日见闻。但是这项工作远没有完成。刊登在1950年《人民戏剧》第1卷第2-3期上的《为持久和平而战——纪念“和大”一周年》,只有“第一篇 出国”的前14节,记叙到4月2日列车行进到满洲里,此后再无下文。大概他的兴趣转移或是时间被其他工作占去了。
田汉在题诗的末尾说:“旅途颇多即事之作”“即录两节”。据此笔者以为,他的八句题诗,前四句为一节,后四句為一节,因为所叙景色截然不同,应为两个时间所写。“似曾相识蒋冰之,百战重逢鬓影丝。又为和平行万里,一天风雪入新诗。”这四句写于4月2日,风雪天气。
在叙事诗《为持久和平而战——纪念“和大”一周年》最后一节,田汉描述4月2日的情景,有五六次提到风雪:晨起看到车窗外“雪还下个不停”;过免渡河,“风卷着雪花,把山野里铺成一片白茫茫”;到满洲里,“战士们 /冒着风雪/ 把我们安全地/ 送入伟大的邻邦”。郑振铎4月2日日记中也写到风雪:“七时许,至博克图,白雪遍地,且还在下,这是东蒙的大草原也。大山起伏,为兴安岭。……下午四时许,到满洲里人烟寥寥,气候颇冷。”4月3日的雪就小了许多,郑振铎日记:“六时起,车窗外,风吹白雪,轻如烟尘,想来是会较昨天更冷的。”此后进入苏联境内,再无大风雪天气,虽是西伯利亚,却并不寒冷,郑振铎4月5日日记:“停靠数小站,皆曾下车散步,一点也不冷,可以不穿大衣。人烟亦甚多,与想象中的西伯利亚大为不同。”
田汉与丁玲相识已有二十多年,“似曾相识蒋冰之,百战重逢鬓影丝”,这两句带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和人世沧桑的感慨。他们初次见面是1923年的上海大学,丁玲那时叫冰之,和好友王剑虹经瞿秋白介绍,在上海大学中文系旁听。田汉教授《文学概论》和《近代戏剧》,但讲得特别起劲的是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常能随口引用,因而在丁玲印象里,田汉是“讲外国诗歌”的5。 1926年丁玲想去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做演员,遭受挫折后曾转赴田汉领导的南国电影剧社,得到田汉帮助,还拍了“试妆照”。
1932年3月,丁玲和田汉在上海南京路大三元酒家的雅座里参加宣誓,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们一生中的重要时刻。不久田汉写了剧本《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据说有一个角色就是以丁玲为原型。他们曾经是师生,又是战友,在马迭尔旅馆用餐时,蒋祖林也在,他回忆说丁玲和田汉在同一张桌子,丁玲称呼田汉为“田老大”,这可能是30年代左联时期的昵称,从这个称呼里又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朋友关系。
师生、战友、朋友,而今共同肩负“为和平行万里”重任,在哈尔滨重逢,乘同一列火车远行,田汉一定百感交集,很快就会赋诗言情。由此也可佐证写作时间为从哈尔滨启程的第二日。
“粉墙红瓦小窗蓝,处处门前树二三。更有添仪温暖处,一湾春水似江南。”这四句应是旅途中的风景。按郑振铎日记,沿途有多处类似景色。4月11日即将抵达莫斯科,“沿途黑土青松,小桥流水,大有江南风味,颇惹动乡愁”。4月14日抵达基辅前夕,“一路南行,景色已大为不同,除战迹尚存外,已遍地皆绿,树木渐少,流水淙淙,茅屋草舍,大似江南春色,乡愁益深矣”。4月16日到了苏捷边境的却普,“见车窗外翠绿满目,流水淙淙,景色至佳。正叹无花,忽见红桃数株,正怒放”。这些自然景观,都与田汉诗句吻合。由此也可推测,田汉在4月2日之后,并没有停下写诗的笔。
田汉此行十分高兴,在长诗中还两次写到喝酒和醉酒,一次是列车到了沈阳,他与领导“重庆”号军舰起义的原国民党将军邓兆祥回忆起往事,邓将军“他敢醉,/敢吐,/也终于敢反抗美蒋”。另一次是4月1日傍晚,列车驶出哈尔滨,“……你醉了吧?/龚普生问。/的确,/我酒喝的太多了,/但我想,/不正是该用醉眼/看这壮丽的山河!”
徐悲鸿用钢笔为丁玲素描留念
田汉题诗之后,是徐悲鸿用钢笔为丁玲画的一幅素描,侧面半身像。右下角手书:
卅八年四月十六日苏联过境却普车站为丁玲女士速写
悲 鸿
徐悲鸿那时已是著名画家,此行他给代表团里20多人画了速写像,回国后,1949年6月创作了写实水彩画《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里面呈现了郭沫若、郑振铎、丁玲等29位代表的形象。
在这本纪念册上最后一位题词的是许广平先生,署名“景宋”:
如果说:中国有“女”作家的话,我衷心只尊崇你,因為在我独个儿感到疲倦的时候,就想起你,和你的那篇名作《水》,愿丁玲继续为人民多说话。
景宋 写于却普站上
丁玲和许广平的缘分来自鲁迅。1931年夏天,丁玲主编《北斗》,为给创刊号找版画插图,跟随冯雪峰第一次来到鲁迅家,见到许广平和他们的儿子周海婴,鲁迅以长辈的亲切口气说:“丁玲还像一个小孩子。”不久丁玲创作了以十六省水灾为背景的小说《水》,鲁迅很赞赏,向丁玲要了十几本,推荐给友人。1933年听到丁玲失踪的消息,鲁迅悲愤地写下《悼丁君》的诗句,并对来采访的朝鲜记者说:“丁玲女士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作家。”1936年10月,丁玲在去往陕北停留西安期间,听到鲁迅逝世的噩耗,立即发唁函给许广平,抬头称呼“许遐女士”:
许遐女士:我是今天下午才得到这个最坏的消息的!无限的难过汹涌在我心头……我两次到上海,均万分想同他见一次,但为了环境的不许可,只能让我悬想他的病躯,和他扶病力作的不屈的精神!现在却传来如此的噩耗,我简直不能述说我的无救的缺憾了!
十月二十日晚九点
耀高邱
因为丁玲是逃离南京的,为安全起见,未署真实名字。“耀高邱”是鲁迅《悼丁君》诗中的末句。许广平看到丁玲的手书,心中自然明白,一直妥善保存。6
一生珍藏的纪念册
代表团有40多人,在这本纪念册中只留下22人的手迹,我想这是因为4月17日到达布拉格以后,大会活动繁多,再无列车上的空闲。如果有时间,丁玲还会请更多人题词,例如刘宁一、钱俊瑞。
丁玲此行给陈明写了三封信,其中有两封都提到副团长刘宁一、秘书长钱俊瑞:“宁一、钱俊瑞等人都非常好,是好同志!”刘宁一1948年担任中共在欧洲工作机构的负责人,负责领导中国共产党在欧洲的工、青、妇、学及华侨工作,具有在国际上开展工作的经验,钱俊瑞是1935年入党的老党员,他俩应是中共党组的负责人,也是这个团的实际领导者,要把全团几十个人都照顾好安排好团结好,一定格外紧张忙碌。此外,他们应该在从莫斯科直飞布拉格的九人名单里,所以4月14、15、16日三天不在火车上。
丁玲不是爱找人题词签名的人,晚年甚至不喜欢这一套做法。她曾给过我一本蓝色布面精装的小纪念册,我有时就请尊敬喜欢的作家在小本子上签名留念。有一次丁玲看到了,不高兴地说:你怎么也喜欢搞这一套!丁玲的题词签名册,一生仅此一本,从中可以看到她对题词者的尊敬和热爱、题词者对她的鼓励与期望,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记录了那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和平大会”列车之行。
(此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李志毓、“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姜涛和陈漱渝、涂绍钧先生的指教与帮助,参考了吴雪彬的《空间、媒介与自我:在世界和平大会听到南京解放的消息》与莫艾的《徐悲鸿与新中国—— 围绕〈在世界和平大会上〉的思考》两篇文章,谨向以上老师致谢。丁玲纪念册现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作者为丁玲最后一任秘书)
责任编辑 杨之立
注释:
1.丁玲1949年3月31日致陈明信。《丁玲全集》第11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本文引用丁玲书信及日记均出自此书。
2.田汉:《为持久和平而战——纪念“和大”一周年》。《田汉文集》第13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文引用此诗均出自此书。
3.郑振铎日记选《最后十年》,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版。本文引用郑振铎日记,均出自此书。
4.丁玲《魍魉世界·希望的阳光》。《丁玲全集》第10卷
5.丁玲《早年生活二三事》。《丁玲全集》第10卷。
6.丁玲的唁函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