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 李海
在日本,如果发生假冒伪劣商品事件,往往会遭到严厉惩罚,甚至還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日本的《商标法》《民法》《刑法》等法律中,均有打击造假售假相关行为的条款。除了法律严惩,日本社会对于造假、假冒商品容忍度很低,企业造假一旦被发现,立刻会招来媒体大量报道。这将直接导致造假企业失去行业和消费者的信任,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倒闭。
比如,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安全气囊制造商日本高田公司,因被曝光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气囊,不仅使丰田、本田等日系汽车品牌被迫召回数千万辆汽车,还让宝马、奔驰等非日系汽车品牌“蒙难”。尽管高田公司已于2017年申请破产,但问题气囊召回工作远未结束。
对于侵害消费者的行为,德国也通过法律对企业进行严惩。比如,著名的大众汽车尾气排放造假丑闻曝光后,大众汽车就“排放门”集体诉讼与德国消费者组织VZBV达成一项协议,同意支付8.3亿欧元进行赔偿。
(据环球网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