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中饮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疗效观察

2021-04-06 03:50高蕾杨艺李北辰吕玉芳张宏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胃脘痛

高蕾 杨艺 李北辰 吕玉芳 张宏

摘要:目的 观察畅中饮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畅中饮,对照组予中成药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2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积分及症状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畅中饮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可以提高疗效、改善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脘痛;脾虚气滞证;畅中饮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3-0044-0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以下简称CNAG)即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不断侵袭浸润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的胃黏膜层而引起的慢性炎症,以上腹部胀痛、早饱、反酸、嗳气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随着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逐渐上升[1]。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CNAG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2-3]。西医主要以抑酸、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增强胃肠动力、助消化及心理干预等治疗为主[3]。而中医治疗本病讲求治病求本,遵循四诊合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能明显缓解胃脘部疼痛症状,对于中医证候的改善有明显的优势。导师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现代人们运动量的减少以及饮食种类的富足,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饥饱劳逸失常,3餐时间、量、质有时分布不合理等,脾虚气滞证渐渐成为临床常见多发证候。畅中饮以健脾益气、温中止痛,佐以益火补土立法,治疗CNAG脾虚气滞证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缓解胃脘部疼痛,改善饮食情况,提高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0月云南省中医医院光华院区门诊及脾胃病科住院部CNAG脾虚气滞证的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男16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3.52±12.35)岁;病程10~18月,平均病程(13.3±2.63)月。对照组男13例,女20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8.03±14.85)岁;病程10~20月,平均病程(13.52±2.86)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2组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指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上海》[3]及《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4]相关内容制定本病的西医诊断标准为: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上腹胃脘部不适(胀满或隐痛)、嘈杂、反酸,伴纳呆食少、疲倦乏力、嗳气、恶心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见上腹部轻度压痛。辅助检查:内镜下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5],《中医内科学》[6]关于“胃痛”的相关内容制定脾虚气滞证:主症:胃脘部隐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上腹部胀闷。次症:嘈杂,反酸,嗳气,疲倦乏力,纳呆食少。舌脉象: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年龄18~65岁之间,性别不限,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且C14呼气试验检测示幽门螺杆菌检测阴性者;或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14呼气试验检测示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经过1~2疗程的抗菌治疗后C14呼气试验检测示Hp阴性但仍有临床症状且自愿参与试验的患者。排除合并有胃肠道其他疾病或原本存在严重心、脑、肾、呼吸、血液系统严重基础病、精神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畅中饮治疗,药物组成为党参20 g,麸炒白术15 g,干姜10 g,豆蔻10 g,焦六神曲15 g,麸炒枳壳10 g,姜厚朴10 g,茯苓10 g,炒谷芽30 g,麦芽30 g,木香10 g,醋香附10 g,仙茅15 g,淫羊藿15 g,炙甘草10 g。服用方法:由天江配方颗粒统一配制,每剂分装3袋,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1袋。用时将中药配方颗粒全部倒入杯中,加入150mL沸水,搅拌均匀后服用,餐后30 min温服。对照组予丁蔻理中丸(由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7090,规格6 g×10丸/盒)口服,每日3次,每次1丸(6 g),餐后30 min口服。2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禁止使用其他影响疗效观察的药物。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中医症状积分。主症:胃脘部隐痛、脘腹饱胀,正常者为0分,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2分、4分、6分。次症:嘈杂、反酸、嗳气、疲倦乏力、纳呆食少,正常者为0分,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为1分、2分、3分。舌脉象具体观察记录,不计分。

1.6 疗效标准

1.6.1 临床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7],根据中医症状积分,采用尼莫地平判定,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1.6.2 症状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显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症状分级减少2级;有效: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症状分级减少1级;无效:症状无改变,甚或较前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研究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2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2±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即M(P25,P75)表示,釆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为69.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2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症状疗效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者主症及次症的疗效比较,单项症状的疗效及总有效率相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胃炎,西医认为主要病因有生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因素、物理因素(长期饮浓茶、咖啡)、化学因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其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但不伴有固有腺体的减少。治疗上主要是对因治疗以改善胃黏膜炎症情况、对症治疗以减缓消化道临床症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给予除菌治疗。由于该病为慢性病,容易复发,且受每日3餐饮食的影响,胃部炎症不易立即恢复,有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副作用等反应较明显,依从性受到影响,故有一些患者整体疗效并不理想。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当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范畴。脾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为脏,胃为腑;脾为戊土,胃为己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同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在饮食、水谷精微的腐熟、运化中发生重要作用。中医认为其发病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有关。如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卷一胃脘痛论中》中指出:“饮食不节,伤及胃口,太阴升降之令,凝结壅闭,则食积之痛作矣。脾胃素弱,日饮水谷,不能消受,停积中脘,则成痰饮而痛……胃阳不足,冷饮内伤,阴寒凝结,阴积冷之痛,作矣。”同时指出:“其人中气向寒,偶触时令之寒,则寒凝胃口而痛。”本病病机主要为脾胃受损,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脾胃失和,胃失濡养,气机阻滞,运化乏力,日久伤阳,腐熟受阻,胃纳呆滞,胃阴不足,不通则痛。

治療上应谨守病机,圆机活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不虚不实,以平调之。正如《温病条辨》所云:“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胃健则能受,脾健则能运,脾胃阳足,则腐熟得以化,津液能升,浊阴能降,中焦枢机运转得以正常。李东垣《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谈到:“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音之地也。……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陨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由此可见脾胃在饮食、水谷的受纳、腐熟、运化、升降、出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畅中饮在张仲景理中、建中的基础上,结合明代医家薛己、张景岳重视脾肾的观点,以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为切入点,化裁而来。方中以仲景理中汤为基础方,明·吴昆《医方考》曰:“病因于寒,故用干姜之温;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补”,故用党参、麸炒白术健脾益气;干姜、茯苓健脾理中;用麸炒枳壳、姜厚朴、木香、醋香附理气止痛,豆蔻温中行气;焦六神曲、麦芽、炒谷芽健脾消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病先后病脉症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据此五行生克乘侮之理论,笔者认为“见脾之病,知脾传肾,需先益肾”,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本方中的体现。肾得益,则肾火足,而脾能得肾火的温煦,则脾胃的腐熟、升降、运化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故本方畅中的同时,治脾不忘益肾,以先天济后天、后天助先天,以达到脾肾安则五脏安,气血生则脾胃和的目的,这也符合唐代医家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思想,故加用温而不燥之仙茅、淫羊藿以温肾阳、补肾精,益火以补土之法的应用;炙甘草以补益脾气,调和诸药。全方理中温中、畅中运中、补消结合,补而不滞、畅而不破、温而不燥,故临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单项症状疗效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均有下降,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畅中饮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虚气滞证的患者时临床疗效明显,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胃脘部隐痛等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友鹏,朱元民,牟方宏,等.2889例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结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6):171-174.

[2]房静远,刘文忠,李兆申,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3,18(1):24.

[3]房静远,杜奕奇,刘文忠,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

[4]于中麟.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77-78.

[5]张声生,唐旭东,黄穗平,等.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060-3064.

[6]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78-185.

[7]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30.

(收稿日期:2020-10-14)

猜你喜欢
胃脘痛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40例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概况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对胃脘痛患者70例疗效的影响
中医辩证治疗胃脘痛的疗效观察
中医综合护理方案在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应用
养阴疏肝法治疗胃脘痛43例疗效观察
浅谈胃脘痛患者应用加味肝胃百合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痛45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