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践行“四力” 打造广播精品

2021-04-06 03:52张明德戴天林
今传媒 2021年3期
关键词:四力

张明德 戴天林

摘 要: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有38 件广播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本文以部分获奖广播作品为例,分析其在创新创优方面的突出特点。笔者认为,获奖广播作品在选题、立意、表现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值得业内同行学习借鉴。广播人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努力创作出更多的广播精品佳作。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广播作品;创作精品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3-0009-04

一、引 言

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新闻界同仁对获奖的作品十分关注。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广播作品从消息、专题、评论、访谈、直播和编排六个奖项类别进行角逐。最终,38 件广播作品脱颖而出,其中一等奖9 件、二等奖11件、三等奖 18件。这些获奖广播作品是广播人坚持守正创新、牢记职责使命、扎实践行“四力”、用心用情创作的精品力作。获奖作品的作者在抓好重大题材方面狠下功夫,他们聚焦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重大事件和重大典型,从多视角有深度地进行采访报道,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新闻价值观,弘扬了新时代的奋斗精神,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他们采写的广播作品具有立意高远、富有表现力、制作精良等特点,同时展示了广播人强劲的脚力、独到的眼光、透彻的思考、精彩的笔头,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二、获奖广播作品分析

(一)广播消息聚焦重大新闻事件,内容上有亮点

广播消息是迅速简明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作品。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广播消息获一等奖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5 件。分析获奖广播消息,我们可以发现,记者视野开阔、眼光独到,高度关注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第一时间进行采访报道。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全国各地的广播人满怀激情、深入一线进行采访,他们把自己的足迹写在大地上、把自己的汗水洒在泥土中,让广播消息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他们采制的获奖广播消息选题重大,具有把握时代脉搏、唱响时代主旋律等突出特点。

获一等奖的广播消息《5G技术助力国产机器人完成全球首场骨科实时远程手术》是一件反映我国科技发展进步题材的好作品。这条广播消息时长3分47秒,它以“现场实时解说+同期”的形式报道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手术的关键步骤和获得成功时的动人场面。它的题材既厚重又新鲜,在电信和华为5G技术的支持下,国产机器人首次实现了远程实时操控,并且首次同一时间完成两台远程手术。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远程手术技术正式进入临床实际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件作品新闻时效性很强,广播特色鲜明,记者叙述富有画面感,现场音响运用得当,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广播消息《云南开出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智慧旅游继续领跑全国》也是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它在选题上也与众不同,很有亮点。云南是全国旅游大省,也是全国智慧旅游的领军省份。首届“数字云南”区块链国际论坛开幕式上,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通过“游云南”APP正式开出。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的开出,让云南继续在智慧旅游上快人一步、领跑全国。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智慧旅游在全国旅游业发展中具有示范意义,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

广播消息《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能源公司“11·19”火灾事故11名矿工安全升井》关注火灾事故中矿工的生命安全,在很短的篇幅里传递了广大听众急切想要了解的信息。广播消息《武钢一号高炉永久停炉将作为国家工业遗产整体保留》聚焦我国钢铁行业领域里的一个重大新闻事件,深化了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广播消息《中俄首座公路跨境大桥成功合龙》,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报道了“大桥合龙”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新闻事件,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这几件作品选题重大且各具特色,新闻报道及时、准确、生动,均获得二等奖。

(二)广播评论旗帜鲜明,敢于“亮剑”

广播评论是对新闻事件等进行评析和说理的作品,包括以评论为主的述评性节目。广播评论采写难度比較大,出精品很不容易。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广播评论获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 件。这几件广播评论作品对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发表观点意见,导向准确,针对性强。特别是对一些反面典型敢于“亮剑”,针砭时弊,很有力度。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记者在武汉市的一些社区采访发现,政务APP太多增加了基层负担,繁琐、重复的工作让社区工作人员深陷“指尖上”的烦恼。获得一等奖的广播评论《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运用实际案例对这种形式主义带来的危害进行剖析,引起了武汉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随后进行强力整改。这件作品观点鲜明、论证严谨,体现了广播评论的“亮剑”精神,对减轻基层负担起到了明显的舆论监督效果。

位于宁夏自治区的西海固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全国人民牵挂的地方,闽宁对口帮扶是他当年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并且亲自抓对宁夏的对口帮扶工作。广播评论《述评:西海固能够如期脱贫吗?》通过采访脱贫户、企业家和中央党校的专家学者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并从激发当地群众自身动力、改善生态环境、移民大搬迁、全国各地无私支援、对口帮扶等方面对西海固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成功经验进行分析解读。这件作品选取典型事例,论述准确深刻,获得了二等奖。

(三) 广播专题深入挖掘,角度新颖

广播专题是从不同角度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社会现象的新闻作品。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广播专题获一等奖3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5件。这类作品的竞争特别激烈,获奖者可谓是技高一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但在一些地区,违法采伐、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行为仍然存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曹园”就是这样一个反面典型,而且存在时间长达十余年,成了大规模违建的代名词。广播专题《神秘“曹园”》对“曹园”毁林违建事件进行曝光,在舆论监督方面很有力度。记者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并持续在媒体上公开进行监督报道。后来,黑龙江省相关部门把“曹园”内违法建筑全部强制拆除,“曹园”主人及相关负责人因涉嫌刑事犯罪被提起公诉。这件作品敢于碰硬,用事实说话,证据扎实,给人以启示和警示,获得一等奖。

广播新闻专题《一件批复映初心》也是获一等奖的作品。2019年8月,一件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霍州基层干部的动人往事在三晋大地流传开来:27年前,霍州市三位基层干部去福州市出差遭遇“黑车”,向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写信投诉,很快就得到回应:查处黑车,退还多收的车费,整改措施在报纸上公开……这封珍贵的回信被霍州党员干部收藏至今。这件专题作品的主创人员两赴霍州市进行采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故事的亲历者、信件的保存人张玉生说,这件事情就是领导干部、共产党人怎样为人民服务的一个绝好事例。这件作品构思巧妙,把真实的历史事件加以故事化表达,使之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当事人的回忆讲述,还原了一件批复如何成为经久不衰的党课素材,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内涵。

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要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广播专题《黄河滩区脱贫大迁建》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真实报道了山东省斥资260亿元,通过5种方式,彻底斩断7市17县60万滩区百姓的贫穷根源。这件作品通过一些生动感人的细节,刻画了山东省的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真招实招实现精准脱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具体实践,也获得了一等奖。

广播新闻专题《他们等不起,我怕来不及——发声者》关注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彰显“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的主题。广播专题《我家住在解放路》聚焦全国各地的“解放路”,以小见大、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祖国各地的巨大变化与辉煌成就。广播专题《百年南开,弦歌不辍》以南开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日为切入点,讲述了百年来南开人在不同时期为国奉献的动人故事。广播专题《归栖》以珍稀候鸟归栖为切入点,反映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山区库区生态环境明显转好。这几件广播专题选题独到,立意深刻、表现技巧上各有所长,均获得二等奖。

(四)广播访谈直抵心灵,动人心魄

新闻访谈节目是主持人与嘉宾就新闻人物、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的谈话作品和新闻人物访谈作品,一般要求主持人与嘉宾现场交流谈话占整个作品时长不少于2/3。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广播访谈获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4件。

获得一等奖的广播访谈《生死雷场 青春英雄》属于重大典型人物报道,它以记者邀请扫雷英雄杜富国一起“主持”特别节目的形式,还原他和战友的扫雷故事。杜富国在扫雷的危急时刻对战友说,“你退后,让我来。”他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这个节目没有停留在对杜富国以往的英雄事迹的报道上,而是通过坦诚的对话交流,着力刻划了杜富国在失去双手和双眼以后,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成为时代楷模、生活强者的心路历程。这件作品在人物对话方面设计精妙,话题触及心灵,充分展示了一位当代军人的初心和英雄本色。

广播访谈《生命没有终点》真实记录器官捐献的发展历程,具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真诚温暖的表达。广播访谈《“共话城市治理”特别节目——从执法背后的人情味说起》选择执法背后的人情味为话题,让重大主题报道有了烟火味。这两件作品关注敏感话题,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获得二等奖。

(五)广播直播发挥现场直播优势,特色鲜明

新闻现场直播是与重大新闻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同步采集现场信号并播出,集现场报道、背景介绍与事态分析等于一体的新闻作品。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特色鲜明,很受听众欢迎,国内许多广播媒体都在做。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广播直播获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2件。

广播直播《百桥飞架新跨越》是以长江上第154座通车的大桥为切入点,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长江上建造大桥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望。1957年,长江上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2019年10月22日,长江上第154座跨江大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这也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双层悬索桥。当天,多路记者从长江上多座跨江大桥发回报道,生动讲述了大桥故事。这件作品回顾历史、关照现实、展望未来,强调了大桥的通车给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和當地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品政治站位高、题材分量重、整体气势足,多路记者连线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获得了一等奖。

现场直播《上海立法实施垃圾分类第一天》聚焦生活垃圾全程分类首日落实情况,呈现了上海市民接受“大考”的决心和过程。这件作品社会关注度高、新闻时效性强,获得二等奖。

(六)节目编排独具匠心,信息量大

广播节目编排是以动态消息为主的常设集纳式新闻栏目编排作品。在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节目编排获一等奖1件、二等奖空缺、三等奖1 件。

广播节目编排《天下财经》在25分钟的时间里,用今日头条、欧美市场最新收盘情况、新闻发布厅、深度国际、权威声音等8个版块细分了专业性极强的财经新闻。编辑把昨夜今晨重要财经新闻“一网打尽”,突出了财经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在节目编排上,编辑突出重点,详略得当,注重形式多样,让节目有深度、广度和可听性。这个节目较好地解决了财经新闻报道高端和接地气的矛盾,实现了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的结合,获得了一等奖。

三、关于广播精品创作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的广播精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消息、专题、直播、访谈,还是评论、节目编排,要想创作出优秀的广播作品,记者的专业素质必须过硬。评奖作品的背后,是记者能力和水平的比拼。其成功的一个秘诀就是增强“四力”。增强“四力”是新时代广播人永恒的学习和实践课题,这是广播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广播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新闻界的老前辈常说,“脚底板下出文章”。我们广播人要增强“脚力”,就必须深入到社会一线进行采访报道。中国新闻奖获得者蔡名照在论文中说,“只有锤炼过硬的脚力,行千山万水,走千村万寨,入千家万户,吃千辛万苦,新闻工作才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才有深厚的人民情怀,才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才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才有鼓舞人、感召人、塑造人的蓬勃力量”[1]。笔者认为,记者不仅要身到基层,还要把自己的心和群众紧紧贴在一起。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抓活鱼”,挖掘带有泥土芬芳的新闻素材。这样记者采制的广播作品才会植根时代,深入人心。

广播人不仅要增强“脚力”,还必须增强“眼力”。创作广播作品,找到一个好的选题非常关键。能不能发现和抓住好选题,一半靠“脚力”,一半靠“眼力”。中国新闻奖评委周跃敏指出,“评选实践和评选结果一再证明,一件作品能否引起关注、征服评委进而获得高等级奖项,题材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或重大,或新颖,或独特,或突发”[2]。广播人要不断拓宽眼界、提高站位,睁大锐眼洞察天下,力求在新闻报道中有新角度、新发现。我们只有独具慧眼,才能深入洞察事物的本质,见常人之未见,真正抓住好选题。

广播人要增强“脑力”,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从偶然中见必然。中国新闻奖获得者王一彪在文章中说,“增强脑力,落脚点是守正创新。智慧是思辨的结晶,出彩的新闻报道往往来自对新闻素材的反复思考提炼”[3]。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广播人要勤于思考,切实提高判斷力、辨别力和抓问题能力,只有把问题想得透彻、想得全面,写出来的广播作品才会有深度、有力度。

增强“四力”,最后要落脚在笔力上。中国记协主席张研农指出,“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的笔,不仅要写文章,更要进行多样化的表达。懂创新、能融合、会传播,我们的笔力才能激荡在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场”[4]。对于广播人来说,增强“笔力”就是要提高熟练驾驭广播媒体的能力和水平,练就妙笔书写时代的本领。在媒体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作品不一定是以第一时间发稿来取胜。对于一些很有新闻价值的题材,广播人可以进行二次挖掘,让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力求以深度报道和独家观点取胜。只要挖掘深刻、写出新意,就会创作出一件广播精品。

四、结 语

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的广播作品为广播人进行精品创作树立了新的样板。在一件件获奖作品的背后,是广播人用心用情的记录和锲而不舍地探索。我们要学习借鉴这些获奖作品的成功经验,并以此来指导今后的广播精品创作。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广播人肩负光荣而艰巨的新闻宣传任务。我们要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大力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我们要坚守初心、践行“四力”,多视角聚焦我国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新闻,立体化展现重点工作、重大典型,力争创作出更多广播精品佳作。

参考文献:

[1]蔡名照.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更好地履行新时代新华社的职责使命[J].中国记者,2019(4):8-15.

[2]周跃敏.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印象[J].新闻战线,2019(21):12-15.

[3]王一彪.不断增强“四力”妙笔书写新时[J].新闻战线,2019(1):2-6.

[4]中国记协主席张研农:不懈增强“四力”成就更大贡献[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1111/c40606-31926303.html.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四力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力”共为 “五事”并举打造引领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四好”坚强领导核心
浅谈班级管理的“四力”法
“四力”: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
用创新激活主流媒体的内容“四力”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
校长在校园建设中应发挥“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