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二勇
毛笔本为绕指之柔,许多书法家却能柔中见刚。阳刚、阴柔是书法的重要元素,相辅相成。书法如此,生活亦然。
假设一位不懂书法的人向你请教书法与人生的关系,请你从“刚与柔”的角度,结合书法的具体特点,进而深入生活或生命,为其阐明人生的道理(所选素材可不局限于书法家)。
要求:可采用对话式,也可选择独白,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紧扣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在新课改、新高考这一大背景下,高考作文呈现出“情境化”“应用性”的趋势。本次作文题目也充分体现了“情境化”这一特点。
本道作文题有两段材料。
第一段由三句话组成,主要讲述了书法与人生在“刚与柔”上有相通性。其中,第一句说毛笔书法有“柔中见刚”的特性。在这里要对毛笔书法深入了解一下。毛笔的笔锋柔软而富有弹性,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这样描述毛笔:“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软”与“柔”,是因为毛笔多用羊、兔、鸡、黄鼠狼等动物的毫毛制成。然而,为何书法作品可以有柔有刚?这是因为毛笔的伸缩性大,毫毛可铺可敛,加之含墨量的多少不同,写出的线条墨色也深浅不一,因此书写的字,或雄浑劲健,或飘若行云。如,宋徽宗赵佶首创的“瘦金体”便是刚的代表。它每一笔都锋芒毕露,刚毅挺拔,一撇一捺都用尽气力。而隶书则是柔的代表,每个封闭的笔画边缘都是圆润的,不标新,不出格。
第二句进一步说明了书法的“刚与柔”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刚柔相济,才是书法的精髓。臻于化境的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书法作品无不显露出刚柔相济的至高境界。
第三句由此及彼,将书法与生活联系起来,说明两者在“刚与柔”上有相似性。
第二段给出了写作情境:一位不懂书法的人向你请教书法与人生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中表现出一种对话与交流的氛围,并且要突出“刚与柔”这一中心。
总之,从材料中的“柔中见刚”“相辅相成”等关键词可以看出,“刚与柔”是一个关系型的话题,属于并列共存关系。所谓“并列共存”,即指构成话题的要素可以共存,可以有此有彼。如“谦虚与表现”,可理解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成人与成才”可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当然,写作时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要向那位不懂书法的人展现“刚中何以见柔”或“柔中何以见刚”。写作时可以有所偏向(如更加强调其中一方面的重要性),但必须结合另一方面来谈,指出彼方对此方的支撑或辅助。正如太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相得益彰,体现美感,或保持平衡。
此外,题目第二段要求“结合书法的具体特点,进而深入生活或生命,为其阐明人生的道理”,也就是说,需要选择书法作为由头,但可以不局限于书法,更需要从书法艺术中发掘出人生的道理。没有书法或没有升华,都要酌情扣分。
考生在写作时,不可不加分析,整体打包,直接谈“我们的生活需要刚与柔”;也不可泛泛而谈,更不可割裂两者的重要性而谈,如只谈其中一方面,或者前一部分谈“刚”,后一部分谈“柔”。
需要特別强调的是,没有体现出情境性(回答别人的请教),会被酌情扣分。未写标题的扣2分。标题须与主旨相关,并且最好不要以“对X X请教的回复”直接作为主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