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省微山一中小荷文学社

2021-04-06 03:30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阿兰小荷文学社

社团简介

山东省微山一中小荷文学社初创于1984年10月,同年加盟“全国中学生文学社联谊会”,此后多次被评为“中学优秀文学社团”“全国百佳文学社团”“全国十佳中学生文学社团”。

小荷文学社有完善的组织机构,下设编辑部、拟稿部、通讯部、记者部;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举办演讲比赛、专题讲座、辩论赛、作文竞赛、文学沙龙等;有众多优秀的创作成员,微山一中在校生近6000人,众多热爱写作的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中,并结出了丰硕的文学成果:建社以来,共计有1000余篇文章发表于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目前,小荷文学社共出版《小荷报》446期,《小荷》期刊(教师作品集)20期,《小荷飘香》(学生发表作品选)15部,教师个人文集10部,学生个人文集4部。

小荷香飘清益远。

地老菊花黄

小荷文学社崔向远

防风: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叶片狭长,开白色小花,根可入药。

清晨,山间,燕雀啁啾,溪水叮咚,流光灿灿。阿兰拨开灌木丛,踏着湿软的青草来到一处山坡旁,一大片雪白的防风恣意张扬地撞进她的眼帘。

看到防风,阿兰忽然想起修竹前几日发来的微信内容: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阿兰知道,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巧借云母、珍珠、防风、沉香等二十五个中药名入词的《满庭芳·静夜思》。当然,阿兰更明白修竹的心意。她只是不知道,修竹这次毕业回到家乡是否还会离开。

防风正随风轻轻摇摆,阿兰想起修竹告诉过她,新采摘的中药材都是有生命的,在良医的手里,这些“生命”能挽救更多的生命。阿兰眼中闪现出雀跃的光,小心翼翼地采了好几棵,扎好放进背篓里。她细嫩的指尖沾着泛绿的草汁,周围萦绕着清新的草木香气。阿兰知道,只要去大山深处寻找,那些宽叶的、生根的、稀奇的草药便可尽入囊中。

阿兰走进村子,眼前是一间中药铺。古旧的木门关不住屋里溢出的神秘幽香。槐树叶在门前轻摇,古朴的魏碑刻在匾额上:汀兰堂。

“阿兰,帮忙包药。”姐姐阿汀走到红漆药柜前,轻车熟路地拉开抽屉,抓药,称量,分药,动作熟稔。

阿兰应了一声,一折一抖,一划一颠,黄纸药包便规整起来。结实的麻线一扎一捆,人间疾苦便被掰开揉碎湮于药香中。“药到病除。”阿兰送给顾客一个自信的微笑,药包随手递到顾客的手里。

煎药房里的砂锅正咕嘟个不停,阵阵药香飘来,盈满整个小院。药铺里的顾客嗅到浓郁的药香问道:“这是给谁家煎的药呀?”

“修竹回來带了个洋人,那洋人说着怪味的中国话,非要用中药调理身子。他们到村口了,估计也快到了……”阿汀笑道。

“修竹回来了?不是在读研究生吗?”

“他今年毕业了。那洋人就是他的同学。”

“洋人瞧上咱老祖宗的好东西啦!”顾客说着离开了。

阿兰接着捣起药来。那个已被磨得锃亮的药钵像个慈祥的老头儿注视着人间的一切,药杵缓缓捣着,“咚咚”声衬得药铺似入了桃花源。

“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阿兰吟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想起与修竹一起长大的日子。

阿兰和修竹是邻居。修竹自小身子弱,修竹的母亲就常领着他来汀兰堂抓药。那时抓药的是阿兰的父亲。每次来,修竹都会望着药柜上“青黛”“当归”这些名字念念有词。阿兰的父亲每次都会耐心地讲给他这些中草药的知识。久了,修竹便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修竹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读了中医。

阿兰又想起,外出读书的修竹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他说,我们的文化传承了千年,我们的中医历久弥新,中医的自信不在于病人的多少,而在于只要患者前来看病,就要让他药到病除。修竹一直为祖先传承下来的优秀技艺而自豪。他说,弘扬传统中医药学,不能急功近利,就像中药须文火慢熬,药效才得以尽数释放。他还说,即便患者只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看病,我们也要细心地望闻问切,因为前来就诊的人骨子里都流淌着五千年的对于古老记忆的信任。他还说,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想着想着,阿兰不禁又自言自语:“乌头白,最苦参商。”

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阿兰耳边响起:“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教师点评

本文充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一篇文章写得深入与否,常在于对话题和关键词的认识是否深刻。本文在情节推进上,作者用辛弃疾以中药名入词的词句作为线索,构思巧妙,认识深刻。因此,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袁庆峰)

假如乡音消失了

小荷文学社张熠斐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讲一方话。”于是有了方言,有了乡音。一个青年背井离乡去陌生城市工作,在到处都讲普通话的环境中打拼,也字正腔圆地讲起了普通话。但年末岁尾回老家,一下火车,周围乡音一入耳,他便知道自己到家了。遗憾的是,在当今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说家乡方言了,方言正面临着消失的命运。

须知,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作为根植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保留了一个地方几乎所有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复制的历史记忆,不能再生的文化基因。与普通话相比,方言更能代表地区的文化特色。方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山东方言粗粝醇厚、亲切朴实,体现了山东人民质朴可靠、踏实能干的特点;东北话语调俏皮、干脆爽利,体现了东北人民的豪迈利落、不拘小节的特点;闽南话柔软细腻、轻声轻调,体现了福建人民细心聪慧、认真尽责的特点。如果有一天方言消失了,那么人们将失去各自的家乡特点,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将受到重创。当“侬好”“毛毛雨”这样的上海方言不在,当“生猛”“埋单”“搞定”这样的粤语无人提及,所谓的“南腔北调”之盛景将一去不复返;烟雨江南的吴侬软语、苍茫西北的粗犷秦腔,都将灰飞烟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温馨再也寻不到。

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如果方言消失了,那么普通话的文明又能维持多久呢?

所以,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保护和拯救正在消失的方言,否则我们的下一代、后一代就会彻底忘掉方言。而最好的方言課是生活。希望在不影响社会交际的情况下,社会、公众多营造方言氛围,让孩子们受到更多的方言熏染,让灿烂华美的方言得到现代化传承。

教师点评

方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是根植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作者在论述中饱含深情,娓娓道来,很能打动人心。同时,本文结构严谨,分析透彻合理,语言简洁流畅。(李辉)

优秀片段

请抽出一点儿时间,来纪念那些我们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人:纪念他们曾勇敢地冲到一线与病毒展开殊死搏斗,为更多人的生命提供保障;纪念他们在平凡中拼尽全力为家人遮风挡雨;纪念他们在病痛中仍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激励更多人勇敢地面对明天……铭记和思念,并不意味着全是悲伤与苦痛,它还可以是温情的、有力量的。怀念,不仅仅是单纯的思念,也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传承。它是一种自勉,时刻激励着自己感恩奉献,珍惜当下,踏实奋进。

———小荷文学社赵相如《请不要停止怀念》

“磨剪子嘞,抢菜刀!”“糖葫芦,又甜又香的糖葫芦喽!”“烤地瓜,热芋头!”……记得小时候,从清晨到傍晚,大街小巷都会不断传来这些熟悉的叫卖声。它们如同钟表一般准时,听到卖什么东西的吆喝声,便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该做什么事情了。“磨剪子”的人总是选择在傍晚进入我们这条胡同。虽然我家里没有什么剪子可磨,但是每次听到他的吆喝声,母亲便会情不自禁地走出家门,和他搭上几句话,如同几十年的邻里般嘘寒问暖。

———小荷文学社岳书娴《镌刻在心中的画面》

疾行一夜才赶上古镇的日出。远处起伏的青山连成黎明的幕布,那霞光升起的地方便是敦煌。怀着朝圣般的虔诚,我目睹了朝霞驱散黑暗的全过程,那不是日出,是破晓。车子驶过起伏的沙丘,朔风把岩石揉得细腻,阳光在烈风里为其刻上松散的暗斑,任何水的形式似乎都在这炽热里狼狈得无处可寻。热浪裹挟着干燥的空气,光线被扭曲于沙海。天空没有飞鸟,应是害怕被淹没于黄沙掀起的浪里吧。

我站在莫高窟前,看风沙镂刻了它的沧桑,岁月里我踏着九天舞女的鼓点寻觅,寻觅过去与未来的交点。

———小荷文学社潘惠中《遇见敦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皑皑白雪,映衬着几枝孤傲的红梅。正因为经历了寒雪下的孤独,梅方才不媚俗,不妖冶,在北风寒雪中显出坚贞的品格。正因为蝴蝶在丝丝缠绕的茧中孤独痛苦地挣扎过,才拥有了破茧成蝶纤翅翩翩的轻盈。所以,孤独是大自然对万物生灵的美好馈赠。

同样我们不可否认,人生而孤独。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即便血脉相通,也弥补不了心灵的间隙。但孤独绝不是与世隔绝、画地为牢的牵绊,而是精神上的超群卓绝。和你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类。孤独就这样与人若即若离。

基于此,我们要静养孤独,不盲目追逐孤独,不无病呻吟,不故作深沉,不盲从,而是借助孤独去邂逅与众不同的灵魂。

———小荷文学社宋欣萌《关于孤独》

猜你喜欢
阿兰小荷文学社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文学社怎么了
我知道许多道理
小荷初露
善良是最好的名片
小荷初绽
紫石花文学社简介
小荷初绽
无题
旁敲侧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