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灼荣
【摘要】一节优秀的科学课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保护环境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坚韧不拔的探究精神为学生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目标都要求我们要在科学教学里实施德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科学;德育渗透;策略
一节优秀的科学课与学生的品质养成息息相关。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并要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上目标都要求我们要在科学教学里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内容呢?有怎样的应对策略呢?我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教学常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形成良好的氛围,还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科学课大部分都是实验探究课,每一节课几乎都离不开探究活动,在这些过程中,要是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本完成不了这些活动。由此可见,在日常科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重要。我每次上科学课,首先让学生在教室走廊集队去实验室,到了实验室门口,学生有序地进入,按小组分配的位置就坐。同时组内设置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发言员,由材料员领取该组的实验器材,实验完毕共同清洗、收集、清点,再由材料员送回仪器室,确保实验器材完好归位。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上课习惯来源于平时的教学细节,我们要从教学常规细节入手,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入手,教育学生实验探究前要有研究计划,小组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实验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要细心观察等,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把使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回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不要拿走实验器材,让学生感谢小组成员的团结合作,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探究任务,这些细节都需要我们教师日常中经常提醒学生来实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借助项目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在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经常以项目学习的形式进行探究,这时需要把学生分成4至5人的学习小组,组内设置小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发言员,每位组员明确分工自身任务,通过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这样做不仅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还让他们感受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
在实行岗位“责任制”的同时,我还不时让学生进行轮岗。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避免出现问题后同组成员互相推卸责任、互相指责。在这样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增进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默契。比如:教学《用纸造一座“桥”》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组想到最多的桥梁设计创意,又有哪个小组设计的桥梁能承受更多的重量。明确任务后,小组成员展开热烈讨论,并且动手设计。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可谓是丰富多彩:拱桥、拉索桥,高架桥,圆筒桥等。最后请每一小组都进行展示,我充分鼓励了他们的创意设计。
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最后在桥梁承重测量环节,同学们看见自己设计的桥梁坚固无比而承重巨大,收获巨大的喜悦。在承重测试过程中败下来的同学并没有因此丧气,而是认真思量,再三研究。这样的学习氛围与坚韧不拔的探究精神才是最值得我们提倡的。
三、细斟实验过程,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科学课是由许多有趣的探究实验活动组成,但我们更希望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让实验结果更准确,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学生做科学实验都会认为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作为老师的我知道“有趣”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实验探究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通过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意识,不仅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妨碍探究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我在带领学生进行电磁铁磁力大小问题时引导他们进行合理假设、制定严谨的研究计划,实验过程中锱铢必较最后实验结果如下: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关系实验记录表
最终各小组同学们从各自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一个科学的概念: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多少有关,线圈多,磁力大;线圈少,磁力小。
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学生通过实验活动,而非老师的讲解,由此明白了严谨实验的重要性,端正了学生的科學态度。科学课不再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而是有价值的,需要踏踏实实操作才可以得到结论。
四、巧设考察活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科学课程安排有很多的户外考察活动,例如五年级上册的《生物与环境》单元、六年级下册的《环境和我们》单元等,这些学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动植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时,我让学生观看垃圾填埋场和水污染的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了解我们人类为了发展经济,把环境破坏成什么模样,土地荒漠化、白色污染、工业废水,尤其是填埋垃圾污染地下水,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些问题也与我们的日常行为有关。在讲到《污水和污水处理》这课时,我组织学生到增江河增江段去实地考察,让学生看看自家的污水排放地点,再看看河水是什么颜色,水面上是否处漂浮塑料瓶、泡沫块、垃圾袋、动物尸体等。
同时我更是让每位同学对自家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产生产生的垃圾进行统计,在课堂上,我又让全班学生按一个月、一年计算全班家庭可产生的垃圾量进行通行。通过层层统计,孩子们懂得了垃圾也是积小成多,最终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通过实地观察、科学计量,让学生对水污染、垃圾污染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让每一位学生懂得周边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从而教育学生爱护环境,提高了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教师既要深入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传递最新的科技信息,更应该利用教学中的一切因素,发现育人的一切契机,通过以上方法,在课堂上、研究中紧密而巧妙的结合,就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我们要知道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 华强.浅析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知识文库,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