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区域材料投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1-04-06 03:26王婷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30期

王婷婷

【摘要】分析混龄区域材料投放的现状,发现混龄区域材料在年龄标识、材料来源、层次性及更新情况均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方法了解现状,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提出丰富混龄区域年龄标识,规范标识内容;增强教师材料分析能力,多途径提高区域材料的更新频率等策略,希望能为教师进行混龄区域材料投放实践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

【关键词】混龄区域活动;混龄区域材料投放;投放策略

混龄编班形式下的混龄教育,其班级区域活动是3~6岁幼儿共同参与,共同游戏、操作的活动。某园开设的区域种类丰富,能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操作的需要,包含蒙氏感官区、数学区、日常生活区、人文历史区,常规性的区域如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建构区、幼小衔接区以及一些特色区域,如木工区、剪纸区、刺绣区、扎染区、编织区、服装区等。利用观察法、访谈法与调查法,对16个班的区域材料进行了调查,记录了混龄区域材料投放的真实情况及现状,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课题研讨教研等活动进行混龄区域材料投放的调整和改进,提出一些混龄区域材料投放策略及建议,希望能为教师进行混龄区域材料投放实践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参考。

一、混龄区域材料投放的现状分析

(一)混龄区域年龄标识类型单一,对标识的认识不统一

调查发现,15个区域中除少部分班级的感官区、日常生活区采用多种混龄标识外,刺绣区和部分班级幼小衔接区仅采用分龄标识,其他各区域均只有“大中小”的混龄标识。其中,“大中小”年龄标识占63.41%;“小中”和“中大”标识占12.20%;“小”“中”“大”年龄标识占14.63%;无年龄标识的占9.76%。从班级具体情况来看,仅有1个班级的感官区域除了有“大中小”的混龄标识,还有“小中”“中大”的混龄标识;另外1个班级的日常生活区还有分年龄“小”的标识。还有个别班级美工区、表演区和建构区这类创造性区域,没有年龄标识。可见,混龄区域年龄标识比较单一。

对于混龄区域标识应该包含什么?是否需要材料图,是否需要年龄标识,是否需要特殊的标识等问题。绝大部分教师,占93.75%,认为“所有的蒙氏区域需要有材料图加年龄标识”。教师认为“这样便于幼儿对教具进行归位,同时清晰哪些材料可以操作”。有62.50%的教师认为“需要根据区域特点设计一些特别的标识,如数字、汉字等”。教师认为“这样符合该区域的特点,让幼儿易于区分,同时通过标识习得数字、文字等知识”,显然教师将标识赋予了一定的教育意义。25%的教师,认为“所有標识要加材料图,年龄标识有些区域可以不用”,如一些教师认为美工区、表演区、建构区等创造性的区域只需要材料图,不需要年龄标识,表示材料适合所有幼儿操作。18.75%的教师认为“所有标识要加年龄标识,材料图有些区域可以不用”,如某班级的数学区,采用数字加年龄的标识。仅有1位老师认为“所有区域都统一用材料图加年龄标识”,没有老师选“只要有一个可以区分的标识就可以”说明老师们对于标识的价值与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认识不统一。

(二)混龄区域材料来源大部分为购买,教师缺乏对购买材料的再分析

混龄区域材料总体上大部分来自园所购买配备,占78.13%;部分自制,占31.25%;部分自课程中产生,占28.12%;部分源自家长的亲子作品,占21.88%。具体来看,各区域材料来源有所不同,木工区、扎染区、刺绣区、人文历史区材料均为购买;感官区、表演区、美工区、建构区、科学区的材料是购买多于自制;日常生活区、幼小衔接区、语言区自制多于购买;建构区和编织区除了购买外还有一些课程生成的材料和家长协助提供的废旧材料等。购买的材料主要是蒙氏教具套装、爱立方“边做边学”系列材料以及一些网上购买的材料。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各班蒙氏区材料是整套完整陈列在班级区域柜中,且三年几乎没有更换过。在投放边做边写及一些网上购买来的其他材料时教师缺乏对材料的再分析,将所有材料一次性投放在区域中。

(三)混龄区域材料的层次性不明显,对某些区域材料层次性认识不统一

调查显示,各区域材料的层次性不明显或几乎没有什么层次性,占56.25%;其中“有些材料层次性明显,有些不明显或没有”占50%,“几乎没有什么层次性”占6.25%;“材料有明显的层次性”的只占37.5%,还有6.25%的教师认为“不清楚材料是否具有层次性”。教师对各个区域材料层次的认识不统一。对于日常生活区、美工区、科学区、感官区,有些教师认为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而有些教师则认为层次性不明显或几乎没有。而对于幼小衔接区、表演区、语言区、人文历史区、扎染区和木工区,教师们则一致认为“有些材料有层次性,有些则没有”。

(四)混龄区域材料更换频率不高

关于混龄区域材料的更换情况,大部分教师表示一学期会更换2~3次,共占72.42%,其中21.42%的教师在学期初、学期中与学期末时定期进行更新,50%的教师会不定期更换2~3次。21.42%的教师表示某些区域一学期没有更换材料,如表演区、建构区。仅有7.14%的教师会不定期更换5~6次。区域材料更换最为频繁的是美工区,最不频繁的是扎染区、木工区、刺绣区以及部分班级的表演区和建构区;日常生活区、数学区、科学区、感官区基本保持一学期2~3次的更换频率。

二、混龄区域材料投放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混龄区域材料年龄标识的意义,丰富年龄标识的类别

活动区的标识就像教师的话语一样,可以引导幼儿的行为。教师应重视标识的作用。标识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区域材料的标识主要是方便幼儿整理归位材料的标识,最常见的是材料图标识,还有一些特殊的标识,如幼儿感兴趣的小动物图或者卡通图,或数字标识、形状标识。相对于平行班区域材料的标识,混龄班区域材料标识需要增加年龄标识,即代表幼儿年龄段的符号标识。在混龄班比较常见的是不同颜色的点点,用“绿黄蓝”分别表示“小中大”班幼儿,我园也采用这种标识方法。将代表幼儿年龄的点点贴在材料柜和材料托盘内,表示该材料符合相应年龄幼儿的认知水平,适合其操作,建议其可以操作此份材料,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该幼儿可以操作这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