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境品诗”试验
——以杜甫的《登岳阳楼》赏读课为例

2021-04-06 19:35:25温景祥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画境诗境岳阳楼

温景祥

(广东广雅中学,广东 广州510160)

一、前言

古典诗歌教学的困境在于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将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结合起来,如何找到从语词进入情境的路径,如何随着品读的深入提升审美创造意识。虽有不少语文老师积极探索,但困惑依然存在,依然无法探索出一条在“言语形式”与“审美意蕴”之间自由往来的途径。为了实现有效地引导学生层级性深入理解诗歌的目标,笔者尝试使用“三境品诗”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教学实践。

二、“三境品诗”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三境品诗”,就是品读诗歌由浅入深过程中的三个步骤,分别是“画境”、“心境”和“诗境”。“观画境”强调对诗歌画面的描述,“明心境”强调对诗歌情绪的分析,“悟诗境”强调对诗歌审美价值的挖掘。“三境品诗”符合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的内在要求。

首先,古人起于对自然的感知,通过“意象化”理解自然而寄托情思,这些情思与事物交融便形成了诗歌的情境,诗歌以具体的意象表现具体的情境,便充满了画面感,故以“画境”为品诗的第一级,符合学生的直觉思维。

其次,中国古典诗歌由“客观”入“主观”,由“情绪”入“情境”,诗歌都表达诗人的“心境”,这种心境或是现实的情绪,或是想象的境界,必然在字里行间留有痕迹,循迹品诗,便入诗人“心境”。

再者,古代诗歌的情感“或出于骚,或出于庄”,而此两者深植于儒道两家,而两家思想“取象天地”、“道法自然”,意味着多数中国古典诗歌追求与天地自然“若合一契”,并朝着超越有限时空的方向发展。要进入古典诗歌的审美境界,就必须品味它的“诗境”,感受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追求的人生价值,自身也在品诗中获得审美体验。

三、“三境品诗”的教学策略

学生在品读古典诗歌过程中,需要经历由“言”及“象”、由“象”入“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诗句进行“拆解分类”,依照自己的经验认知将拆出来的“语词”进行重组,可以构建新的“意义”,获得深度探幽的阅读体验。“画境”是读诗的第一感觉,诗中有画,通过画面直观感受诗歌的“此情此景”,是符合学生直觉认知思维的,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名词,根据诗意构建画面,是将认知清晰化、准确化的过程。“心境”可以理解为诗歌的“情感”,但尚未抵达常见诗歌赏读中所分析的诗人深刻情感,只是一种情绪化的感受。抓住诗词中整体环境渲染、动作描写、情感变化等内容,通过炼字、反复诵读等方式,可以逐步深入到诗人内心,感受诗人沉淀酝酿情绪到表达情绪的完整过程。“诗境”深度理解诗文经典的结果。华兹华斯认为,诗起于沉静中所回味得来的情绪。其实这只表达了读诗的第一层要求,对于中国诗的解读要扩大到天地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上来品味,中国诗的“移情”往往能表现宇宙的人情化、生气化,所以领悟“诗境”要运用接受美学等理论,分析诗人创作诗歌过程中的自我升华与生命观照。

四、“三境品诗”的课堂实践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在人格境界和诗歌造诣方面都可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典范,因此,研读杜诗可以获得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发展与心灵感触,而《登岳阳楼》作为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的精工之作,也常被选入高中课本。因此,笔者在《登岳阳楼》赏读课中实践“三境品诗”之法,课堂思路清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建构,课后反馈良好。

(一)初读——观其画境

品读诗歌,首先感受到的是一幅场景图画。不管诗歌语言如何地简练,诗歌思维如何地跳跃,但构成诗歌画面的基本要素和作为抒情主体的作者总是明确的。因此,笔者在诗歌教学中,常引导学生先描述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生便可结合自己的前理解,结合蒋兆和先生所画的杜甫图像,在脑海中勾勒其满怀心事登上岳阳楼,凭栏远眺的基本形象,学生便对杜甫那种“独立苍茫自咏诗”的诗人气质了然于心。明确抒情形象之后,再整理诗歌中的名词,便可大致明确此诗所表达的此刻、此景、此情。

《登岳阳楼》中的名词不少,但也需仔细区分。诗中的名词有触目所及之景,也有触目所不能及之景,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筛选入图之物,并思考不能入图之景物在诗中的作用。经过讨论,学生很快明确能入构图的景物只有洞庭水、岳阳楼、孤舟以及楼上的诗人,其余则为诗人想象之景。如“吴楚”和“乾坤”,诗人用想象开阔了时空,仿佛“扶摇直上九万里”而俯瞰吴楚大地,仿佛看到了天地在这烟波浩渺中动荡着;再如“亲朋”和“戎马”,诗人饱经丧乱,对亲朋的思念油然而生,但远不可即也了无音讯,对关山之北的战时牵挂不已,但未有喜讯传来,难免挂怀。通过品读画境,便可在实与虚之间,进一步理解杜甫的心境。

本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一幅动态的图画,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坼”与“浮”的词义与表达效果后,便对此联写景产生里深层理解的困惑。此时,笔者展示画家陆俨少在国难期间怀抱《杜诗详注》避乱西南途中所作的《杜甫诗意图册》,让学生对照陆俨少所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然后讨论问题:“你认为陆俨少画出杜甫的诗意吗?”多数学生认为陆俨少的画作表现尚不到位,因为“坼”与“浮”的动态效果用静态的画面是表现不出来的,杜诗所表现的洞庭湖水“分裂吴楚大地”、“使天地动荡不安”,具有一种宽广博大、深沉厚重的感觉,既是写洞庭湖水,也是杜甫心中动荡难安又深沉广博的情感。但也有同学认为陆俨少的表现是到位的,因为绘画本身就是以有限表达无限,以凝固的瞬间表现其丰富的变化,陆俨少这幅画以洞庭波涛为主,极远处的山脉让观者有一种“遥岑远目”的想象,极宽广的水面上波涛不定,一片风帆照应下联的“老病有孤舟”,画面右下角的岳阳楼正对应上联“今上岳阳楼”,可见画家构建的画面足以调动观者的联想和想象,让观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能通过诗歌感受洞庭湖的广阔和诗人心境的深邃。

(二)再读——明其心境

由“画境”入“心境”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对诗歌的画面有了仔细的观摩分析之后,对其背后所流动的情感便有了初步的感触。此时引导学生梳理情脉,对每一联的炼字发加以推敲,便可由“言”入“情”,并在品析中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如首联的“昔”和“今”包含了诗人由向往岳阳楼到登上岳阳楼的喜悦之情,也包含了诗人经历国难感受到昔是今非的沧桑感;颔联的“坼”与“浮”既有万川如“海”的气魄,也有诗人百感交集的深沉;颈联的“无”和“有”看似对应,但都表达了诗人的孤苦凄凉,学生用添字法读诗,“亲朋(竟)无一字,老病(唯)有孤舟”写出了身世飘零的悲痛;尾联以“涕泗流”结尾,诗人用无声的悲痛结束全篇。梳理全诗的情脉“酝酿情感——贮蓄情感——回荡情感——微吐情感”,这当中最引起争论的就是颔联的“宽阔”和颈联的“孤微”反差太大。虽然前人对此已有完满的解说,但笔者还是决定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品读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的深沉忧思不会给人以哀寂凄凉的感觉?是哪些词语开阔或深化了诗歌的情感?”高中阶段的学生都知道杜甫“一生都在儒家界内”,杜甫时刻牵挂着国家的安危与人民的疾苦,诗中的“戎马关山北”可以印证学生的这一认识。但这对于把握杜甫的“沉郁顿挫”还是不够的,笔者引导学生去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万川之水汇入洞庭,在广阔的洞庭之中回荡冲击,经过一道闸门,慢慢地流淌出来。”然后展示雕塑《拉奥孔》的图片,用莱辛的解释让学生明白雕塑中拉奥孔极其痛苦却不是张开大嘴哀嚎,而是用扭曲变形的脸来表现痛苦,用微张着嘴唇去流露情感。由此便形象地道出了杜诗表达情感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力量。

通过对照可知,杜甫将“沉郁孤苦”放置于“浑然空阔的画境”和“闳放深远的诗境”之中,自出于其诗圣的情怀。所谓沉郁顿挫,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既已阅尽世间一切盛衰之变,也已历尽人生一切艰苦之情,而且其所经历的种种世变与人情,又都已在内心中经过了长时期的涵容酝酿……乃是把一切事物都加以综合酝酿之后的艺术化了的情意”[1]

(三)熟读——悟其诗境

杜甫永远将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放在心上,孤自漂泊西南,想到的却是关山北的兵戈戎马,那深厚的情感在胸中回荡之后,微微地吐露,一声叹息,涕泗横流,满怀悲悯。熟读诗歌,便可感受到诗人没有全部倾吐出来的那个巨大深广的感情之海。有了这样的认识和体会之后,学生对“诗圣”一词的理解便更进一层了。在此基础上,若能类举杜甫使用同样手法表达个人情感与天地情怀的诗句,便可进入文化审美的层次,进一步体悟杜甫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如“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衡州送李大夫之广州》)、“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等。为何常在广阔天地之中思考身世孤微?这当中体现了怎样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追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中言:“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诗圣杜甫的儒家情怀,有着“比德天地、物我浑一”的理想追求。杜甫将天地之阔大崇高与个人之卑微渺小对立,其实是一种追求“天人之境”的理想境界,是儒家以“返虚入浑,积健为雄”为积极暗示,追求崇高理想的外在表现。[2]杜甫的《登岳阳楼》使“虽不到洞庭者读之,胸次豁达”,体现了这种诗境的表达效果,而杜甫写作此诗并反复吟咏之,能使诗歌之精神力量反作用于己身。这是将理性思虑后的深沉厚重感宕开自己的人生境界,转化为出刚健中正的道德力量的深刻过程。

五、结语

虽说“三境品诗”的诗歌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不少经典诗歌作品赏读课上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提供清晰明确的抓手,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全面品读的习惯,形成并发展审美意识。

猜你喜欢
画境诗境岳阳楼
登岳阳楼
营造闲静的诗境
中华诗词(2022年9期)2022-07-29 08:33:38
佘景峰
孙高华
诗境
读书(2021年5期)2021-05-11 05:45:51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画境
丹青少年(2018年1期)2018-05-09 03:10:23
再谈“画境之制”
炎黄地理(2018年12期)2018-03-16 02:12:36
仙乡画境桂花香
红土地(2017年1期)2017-06-05 09:37:29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中华诗词(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11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